杜甫崇拜李白一生,可李白为何对杜甫不冷不热?

周明燕

本来以为这类讹传只是哗众取宠而已,谁知道竟有人信以为真,俨然要三人成虎,我觉得有必要说明。


历史上,杜甫对李白十分青睐是不假,但李白对杜甫不冷不热是从何得知的?仅凭如今可知,李白写给杜甫为数不多的诗么?问题就在于此,古人写的诗有可能完全保留至今么?

诗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古人常以书信交流,诗词占了一席之地。我们今天读到的诗,有一部分是古人书信交流的内容,还有一部分是以诗集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李白给杜甫写信,信件是由杜甫保存的,一般情况下,诗人会将往来的诗歌编集成书以传世。而当时杜甫一直过着流离的生活,生活尚且不易,想要完整地保留信件更是谈何容易?唐朝盛产诗人,而《全唐诗》收罗不过近五万首,作者二千余人,有不少的作品已经散佚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我敢肯定,李白与杜甫之间的诗歌来往,绝对不止今天有幸流传下来的几首而已

李白对杜甫的真实态度

我们先来看李白写给杜甫的一首诗: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们且看一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意思是说李白对杜甫的思念如这汶水的河流,浩浩荡荡流向杜甫所在的地方。虽说可能有些言重,但至少以李白的性情,不会写出虚情假意的诗

读完这首诗,我确信两人之间有深厚的友谊。


基于以上两点,流言不攻自破。与其认为李白对杜甫不冷不热,不如先推翻李白的为人会更有说服力。流言止于智者

,博人眼球的小道终将禁不起推敲。


诗词补习班

杜甫是李白的超级迷弟,可是李白却只有三首诗赠予杜甫,好似并不看重他是这样吗?当然不能这么看。

首先我们知道李白比杜甫大了十一岁,成名更早。 “诗仙”和“诗圣”,光耀诗史的这两位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相逢恨晚,同唱同和。下图就是杜甫对李白表白心情的诗



可是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就少了,就三首,还给人起外号,叫人家杜二甫。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作为朋友,才写区区这三首,还有一首是取笑人家的,李白你的良心都不会痛吗?李白不会。因为他老人家把杜甫看作后辈,视为自家子侄,再忘年交,杜甫他也只是个晚辈孩子呀!李白很忙,他老人家交友广阔,还忙着约孟浩然、约王昌龄、约汪伦等等,以杜甫的名气资历真排不上什么号。

大唐由盛转衰,时局震荡,动乱潦倒贯穿杜甫一生,可是李白不一样,他的性情任侠放纵,也遇上过盛世过过好日子。他们的经历,生活环境等等决定了他们对这段友谊的看重程度不同,心境也不一样。不能以此说李白对杜甫不冷不热。

也许杜甫真的只能算是李白生命中有过一段美好岁月的小后辈而已。那也是很值得挂念的后辈,不信可以念念第三首诗,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颜丽明844


这个问题提的是有点过分了,李白杜甫在过去可谓是英雄相惜,各自的才华都可以称霸一方,而且两人可是要好的朋友,用现在的话来说也算是较好的基友了。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位所谓的神人吧!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文学造诣可不是吹出来的。想必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其文学作品了吧?

对此可见杜甫和李白的关系不一般了,虽然杜甫在朝廷为官,其人身自由被束缚在官场,但也是追随其内心的声音。

杜甫生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并且其家庭是“奉儒守官”,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美好仕途愿望。



期间写出了很多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的社会境况,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行径,从此走上了忧国忧民的道路。尤其是唐玄宗时期,政治更加腐败,政治抱负不能得以舒展。其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别等深受后人传唱。

青莲居士李白,那就不一样了,正所谓无官一身轻,在李白和杜甫的身上得以完全体现。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性格和杜甫完全不一样,李白更加潇洒飘逸,性情豪放。从其作品就可以看出来,如《侠客行》,《将进酒》,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回到题主的问题,杜甫崇拜李白一生,可能是崇拜他自由无拘无束,没有烦心事叨扰自己,而李白对杜甫的的不冷不热,可能是认为自己和杜甫不是一路人,而且当时政治动乱,自身都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其他人?




智化冰川

大家好!我是梦初dreamer,专注于文化知识分享!

杜甫一生对李白不可谓是不崇拜,在他的很多诗词中都对李白大加赞扬,毫不掩饰自己的崇拜之情,杜甫有很多首诗都是写李白的,像《赠李白》、《天末怀李白》、《不见》、《冬日忆李白》、《饮中八仙歌》等。但是李白在他的诗中却很少提及杜甫。这是为何呢?


①杜甫刚出道时,李白那已经是被称为“谪仙人”,可谓是“天王级”歌手了,杜甫一个新手,那对李白可是相当崇拜,甚至去给李白当了几年跟班。


②还有就是写作风格的问题了,李白的诗豪迈洒脱,而杜甫却是另一种风格,说白了就是李白他看不起杜甫的那种作诗方式。


梦初dreamer

我是豫见五羊,文史爱好者!

首先说题主的认识是有错误的,估计也是根据他俩相互吹捧的诗作数量不一样得出来的吧!李白跟杜甫的友谊是肯定存在的,而且是那种最高级别的惺惺相惜!


李杜一生大致有三次相会:

公元744年夏天,44岁的李白在洛阳第一次见到了比自己小11岁的杜甫。此时两人的境遇都不太好,李白刚刚从长安离开,他是遭受谗言,得罪了很多人不得不离开首都!而此前的两年太白兄名满天下,受尽恩荣!杜甫此刻也很落魄他是屡试不第,投报无门!但是此时的杜甫风华正茂,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他们俩个一见如故,因为经历,才华太相似了,他们俩都是十八九岁开始漫游全国,二十多岁开始走仕途,并且都不顺利,一样的是才华横溢!此时他们约定下次在梁宋(就是我的老家商丘一带)会面,寻道求仙!

同年秋天,他们如约开始了开始了旅行,此时还遇到了另外一位大佬高适,高适此刻还没有做官!于是他们三个谈古论今,吟诗作对,品评时政,不亦乐乎!李杜在入冬之际第二次分开!

第二年的秋天李杜第三次在东鲁相会,一起继续寻访隐士高人,并且去拜会了大书法家,文学家李邕!并于同年冬天分开!同时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

三次相会并不是普通的吃吃饭,喝喝酒,吹吹牛逼,而是一玩就是几个月,可以看得出来感情是非常深的!



此后两位文学史上的大咖命运令人十分唏嘘!李白四处四处投靠幕府,躲避战乱,后来受牵连入狱差点没被杀了!最后是穷困潦倒而死!

杜甫更是可怜,屡次科举不中,后来向李隆基献了几篇吹捧的文章,被授予了一个闲职,清高的杜甫为了生计不得已不接受!这期间他的小儿子直接饿死了!后来躲避安史之乱四处流亡!最后竟然死在了一条小船上,这之前他被困而五天没吃饭!


其实李白和杜甫的人生经历颇为相似,杜甫的出身更高,他是京兆杜氏,正经的大世族子弟,父亲为兖州司马!但是杜甫一生太过忧虑,过的极其压抑,他曾自号少陵野老可见一斑!而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他确是访仙问道,快意人生,虽然他的一生也是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可并未像杜甫那样有家国情怀,忧国忧民!
另外李白的朋友太多了,贺知章,高适,汪伦,孟浩然这些高官文豪都是他的朋友,还有各种隐士,道士,侠客所以不独有杜甫,因此少写几首诗也正常!


豫见五羊

这句提问肯定是受到了某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李白和杜甫是唐朝最伟大的两个诗人,一个称为“诗仙”,一个称为“诗圣”,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有李白和杜甫孰高孰低的争论,其实二人诗歌写作风格有明显的不同,一个浪漫潇洒,一个是深远沉郁,说“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对杜甫不冷不热”,其实是一种“扬李抑杜”的说辞。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李白在生前就已经名扬天下,而杜甫在生前并不出名,只是在四十年之后,杜甫的诗歌才被慢慢发现其中的历史价值。说李白影响杜甫多一点不为过,因为杜甫在认识李白之前精于五律,比如《望岳》,但是在认识李白之后,杜甫的七律和七绝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其自身努力有关外,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李白的影响。

至于二人之间的感情,他们是一生的挚友,我认为这无需争论。无论是杜甫的《赠李白》《天末怀李白》还是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等等都可以看出二人友谊之深厚。

但是对于李白和杜甫诗歌的深刻内涵,各个历史阶段都有其局限性,为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先后出现了“扬李抑杜”“扬杜抑李”的说辞,在四十年代,陈书渠认为“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李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这也是这个提问的出处,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郭沫若前期将李白和杜甫并列,后期则极力的“扬李抑杜”其实稍微懂一些历史的人,都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总之李白和杜甫二人感情深厚、友谊长存,杯弓蛇影、捕风捉影的言论总之是靠不住的,唯有以扎实的治学精神、自由开放的心态,才能够让李白和杜甫的研究迈入新高度。


平民对对话诗词



提这个问题的是个小人。

首先,杜甫对于写诗,相当自信甚至自傲,他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奠基人,他说,“诗是吾家事”,就差没有实话实说与你老李家关系不是很大。实践证明,内心强大的人才乐于赞赏别人,成天攻击别人是因为自卑。

其次,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退一万步,即使真的杜甫恭敬而李白倨傲,也是人之常情,抓住这一点做什么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文章!

其三,李白犯了“附逆”大罪,免死流放,杜甫还一再写诗,万般牵挂,图的什么?钱还是权?是巴结还是惺惺相惜?

其四,李白多次答诗,杜甫收到不多,据蒙曼教授言,因当时交通、邮政非常不便。写诗的不是小商小贩,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富贵于我如浮云”,“千金散尽还复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没你这么多爱打小算盘的花花肠子!

第五,杜甫诗与李白诗,一个人间,一个天上,一个现实,一个浪漫,丝毫不搭界,谁也没有蹭谁热度。

第六,杜甫巴结李白不如巴结皇帝,他偏偏为别人得罪皇帝,丢官。

第七,不同层次的人,追求不同。杜甫的层次是追求情感、道义与精神。尚生存于物质世界的庸众最好不要问生存于精神境界的人才能理解的问题,说了你也不懂。为情为义为公的,为名为利为己的,互不理解。

第八,看见这个长舌妇一样的问题还在网上飘,非常愤怒。

小人们,对于民族的诗圣,你们没资格窥探他的灵魂,要知道,因为忧国忧民,因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献出无价珍宝的诗歌,却让自己幼子饿死!他不懂、不在乎物质得失,他那么贫穷,常常劳动人民一样去官仓挤陈米,进深山捡橡实、挖黄独(一种中药,用来充饥),刚到手的几十亩果园,却可以转手就送给刚刚结识的朋友。他写诗劝亲戚不要妨碍一个老妇到堂前打枣,因为这老妇“无食无儿”。

第九,梵高一生只卖出一幅画,而高更有钱,梵高不但“巴结”高更,还被高更买通的妓女捉弄,以致割了耳朵,可是,高更内心,对梵高才华无穷嫉妒。

现在人人知道梵高,可是,高更是谁?

第十,对夏虫语冰,对河伯言海,好累好累!


大悔忆智冰

白哥你能不能搭理我一回―――来自杜甫的控诉。

公元七四四年。杜甫和李白相遇了,面对着自己崇拜至极的偶像,杜甫激动不已,赶紧要签名,合影留念。

杜甫:白哥你好啊,我是你铁粉,你多大了,我该叫你哥还是叔?

李白:四十三。

李白:哦。




接下来的日子,杜甫埋头于创作之中。写完了诗就赶紧给白哥发过去。

杜甫:白哥,我刚写了一首《赠李白》(二年客京都)你批评指正哈。

白哥:《赠汪伦》

杜甫:………



杜甫:白哥,我又写了一首《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

李白:《赠孟浩然》

杜甫:………

杜甫:白哥,那天和你一起去寻你好友,然后我写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你看看。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甫:………



杜甫:白哥,你太能喝酒了,我写了首诗赞美你。《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

李白:《赠裴十四》

杜甫:………

杜甫:白哥,冬天了,想你,看我写的《冬日有怀李白》。

李白:《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

杜甫:………



杜甫:白哥,哎,春天都来了,想你,我又整了一篇大作《春日忆李白》你瞅瞅?

李白:《赠徐安宜》

杜甫:………

杜甫:白哥,昨晚睡觉梦见你了呢,醒了我就赶紧挥毫写了首诗《梦李白二首》。

李白:《赠范金卿二首》

杜甫:………



杜甫:白哥,心里想的都是你,看我的作品《天末怀李白》。

李白:《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杜甫:………

杜甫:白哥,好久不见了,甚是想念啊,我又没事写了诗《不见》(不见李生久),你抽空也看看呗?

李白:老写别人也不行啊,这小杜得有想法了。我给他回一首吧,《戏赠杜甫》。

杜甫:哎我去,我哥终于给我写一首诗了,话说戏赠啥意思,算了,给我写就行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杜甫:白哥,苦思冥想又整出一篇《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你给指点指点。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杜甫:白哥太给力了,我太感动了。

文|一生最爱古诗词


一生最爱古诗词

谢谢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李白与杜甫的交往被后世想象太多了。如果可以大体算一下,李白与杜甫的相处时间,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一百天左右。

这一百天还要分成两年,四个时段。

天宝三年的春天,杜甫在洛阳见到李白,李白打算去一次山东,正好杜甫也想去旅游一次,就陪同李白从洛阳到开封、商丘一带游了一次。这次大约二十天左右吧。

这是杜甫第一次见到李白,也是第一次与李白一起漫游。

这一年的初冬,李白与杜甫又一次见面了,这次主要这山东兖州一带同游。

第二年的夏天,李白与杜甫第三次见面,相聚大约二十天左右吧。

最后一次是天宝四年的秋天,这次李白要去南方,杜甫想回长安,他们在石门互相赠诗告别。

李白杜甫这次告别以后,杜甫就再也找不到李白的下落了。

从此,杜甫开始了对李白二十多年的思念之情,所以,留下十几首思念李白的诗歌。

后世的人们没有在李白的诗集中发现较多给杜甫的诗歌,所以,有一些人认为,李白对杜甫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热情。

这其实是很大的误会。其实李白给杜甫写了大约三首诗。其中《沙丘城下寄杜甫》,是李白对杜甫相伴的深厚情谊。其他两首诗学着有不同看法,另当别论,但是,我们从杜甫怀念李白的诗歌来看,都是感情非常真挚的,这说明,李白对杜甫确实是很有情感的。

杜甫这个人也是一个追求平等精神的人,假如李白对杜甫不公平,那么,杜甫也不会那样思念他的。

李白死了以后四年了,杜甫也不知道,还很后悔地怀念说,没有随他一起去炼丹。


千千千里马

杜甫成长的时候,李白已经成名多年。


当时的李白名满天下,其诗文得到了,上到帝王,下到百姓的喜爱,杜甫作为李白的粉丝,对李白一生从敬有加,更因为杜甫一生零落,他所遭遇的一切是他的诗文更多的贴近现实而无法达到李白的豪迈,所以杜甫天生有一种对李白的羡慕。


但是李白在盛年的时候,杜甫还年轻,所以相对来说,杜甫只是李白的一个后生晚辈,李白当然无法预知杜甫后期的成就,其实杜甫诗文最后成名天下也是百年之后的事儿,杜诗在当时是不太被唐朝人民所喜爱的。


而李白后期因为安史之乱后,李白站错了队伍,所以也遭到了一些零落和非议,其牢狱之灾也造成他无暇顾及他人,所以杜甫此生的零落,李白并没有在杜甫悲剧时刻伸出援手,也是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