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似乎什么鱼都吃,为什么不吃金鱼?

茗茗之中-徐瑞

好奇心食堂,发现更多美食秘密~

中国人可能对于吃天生有种执着,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几乎没有不能吃的,但是金鱼作为观赏型鱼类还真没有听说过金鱼的吃法,为此堂妹做了一些功课。

挖掘了关于金鱼的猛料,原来金鱼的祖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野生鲫鱼, 人们为了观赏价值而进行人工培育杂交而来的,既然既然鲫鱼能吃,堂妹觉得金鱼应该也是能吃的,多方资料查阅后总结还是不吃为妙,请看→

金鱼经在人工养殖的过程中,为了其观赏价值会给金鱼长期投喂人工饲料和一些药物,鱼饲料内有色素,鱼病药,一般都有毒对人体有害的毒素。日积月累,难以想象人吃多了会肿么样。

其实从自然界中也不难看出,颜色花里胡哨的基本上都带毒。当然,这个用于金鱼肯定是不对的,想想那鲜艳的颜色不知道吃了多少药物才能有他们本来没有的颜色,堂妹顿时没有了胃口。

So,小伙伴们,金鱼还是看看就好了,吃的话还是谨慎些比较好。


好奇心食堂

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的饭桌上可谓是无奇不有,只有你想象不到的,没有中国人做不出来的美食,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钻的,水里游的,不管是看起来能吃的还是不能吃的,中国人的胃都可以接受,中国人在世界范围来说是出了名的“吃货”,同样中国的厨艺和美食也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好评。而鱼作为国人很喜爱的一种食物,很多的家庭都会在团年饭的时候做鱼,娶一个年年有余的好兆头,鱼做法也是有很多,比如:糖醋鱼,红烧鱼,酸菜鱼,剁椒鱼头,番茄鱼,鲫鱼豆腐汤,豆瓣全鱼,麻辣水煮鱼,麻辣红白水煮鱼等等。那么为什么同样是鱼的金鱼不被国人所青睐了,没有出现大众的餐桌之上了。这其中的源于还得我们一一道来。

首先,金鱼是由鲫鱼和其它鱼类杂交出来的,慢慢培育,最后挑选样貌不错的出来。而我国古代隋唐时期,人们就已经在池塘中饲养金鱼了。然后在明代开始外传,1502年传入日本,17世纪末传到英国,19世纪初传到美国。而目前大家对于基因变异的物种争议很大,像转基因的食品在国外是拒绝销售的,大众还是很担心会不会吃出安全问题,作为基因突变的金鱼,人们当然会谨慎的对待它,不会随随便便的下肚。

其次,金鱼作为一种宠物被大众所养着,金鱼一直以其美丽的外表得到了人们的喜爱,金鱼的观赏价值远远高于它的食用价值,在时间的长河中,金鱼被中国赋予了许许多多的美好寓意,比如:年年有余,和美,吉祥,祥和等等美好的寓意。所以中国人也不会去犯忌讳,破坏哪些美好的事物。同样作为宠物,什么猫猫狗狗的人们也很少会吃它们,宠物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来说是人们的朋友了,所以大众更不会吃它了。

最后,金鱼都是人工在小水体养殖的,无论是从肉质还是卫生安全方面都得不到保障,所以人们不会选择金鱼最为食物。


遗产君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其实只要弄明白金鱼的起源,就马上能明白我们不吃金鱼的原因了。

金鱼,起源于中国,是鲫鱼进化成的观赏鱼类。

其实金鱼的祖先就是是普通食用的野生鲫鱼,后来人们发现了银灰色的野生鲫鱼中变异的红黄色鲫鱼,后来这些颜值比较出挑的金鲫鱼又被挑出来,各种培育杂交,才慢慢有了现在各个不同品种的金鱼。


说出来可能有点难以置信,但现在全世界的金鱼的娘家都在中国~


所以你看,并不是中国人不吃金鱼,而是本来会被吃掉的鲫鱼通过变异改变了外貌,获得了人们的喜爱,才变成了以观赏为目的的金鱼,避免了被吃的命运。

金鱼诞生的原因本来就不是让人类果腹,所以人们也不会想到要吃它们啦。

观赏金鱼在我国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了。早在晋朝就有了红色鲫鱼的记录,唐宋时期人们会把金鱼养在池子里,明代的时候又出现了鱼盆养金鱼。这么多年来金鱼的品种不断优化,不断增多。金鱼作为一种观赏鱼而不是食用鱼的历史几乎和整个中国古代史一样长,不吃金鱼,其实也是一种被流传下来的传统吧~

另外呢,金鱼因为颜色好看喜庆,又和“金鱼满堂”“年年有余”这样的吉祥寓意相关联,自古到今在我国都有点类似于吉祥物,好兆头一样的存在。

所以吃金鱼?不存在的,总觉得有点犯忌讳呢~


再一个原因,因为金鱼的培育,本身注重的就是它的外形,怎么好看怎么来,对于吃起来的口感,可能培育金鱼的人们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所以金鱼的口感,emmmm,可能并不怎么样,我们泱泱大中华好吃的鱼那么多,金鱼单论口感大概真的上不了餐桌。


不吃肠的大肠

这是观念问题

无所不包的菜谱中,除了题主说的金鱼,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天上飞的喜鹊,蝙蝠,乌鸦,燕子;地上跑的狐狸,黄鼠狼等等,多数没人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像金鱼等这种观赏鱼类,经过世世代代的培育,已经演化成多个品种,大致分为三类:文种,龙种,草种。经过人类的培育,金鱼本身已含有文化,感情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没有纳入人们的菜谱,就像自己养的心爱的狗死去后,通常人们都不会去吃它。

推而广之,所有的观赏鱼几乎都不在人们的入口之列。延伸下来,这就变成了一种习俗。至于喜鹊,乌鸦,蝙蝠,燕子,以及黄鼠狼,狐狸等飞禽走兽,这里面既有迷信,崇拜、图腾等成分,也有肉质好坏的区别。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人们的习俗,轻易不会被人们所打破。

中国的饮食文化大体上,没有太多的禁忌。尤其像广东人,传说广东人除了天上的飞机不吃,地上跑的汽车不吃,水里跑的船不吃,四条腿的桌子不吃,剩下的没有不吃的。猫,狗,老鼠,蛇,穿山甲,猴脑等等,尤其爱吃珍禽异兽。但食谱不论是宽还是窄的地方,依然会受观念影响。

这种“历来如此的习俗”往往会让人有所顾忌,觉得有违常理。当然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人们连做桌子腿儿树皮都吃,这是极端的例子。不在我们议论之列。我相信如果往前捋,发现我们的前人也没少吃过金鱼,

那现在这个问题,肯定不是个问题,金鱼该吃也得吃!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

答 | 獬执事

金鱼不是自然进化形成的,而是经人工培育而成的观赏鱼,也就是说中国人改良金鱼的目的本来就是用于观赏而不是为了食用,所以其改良的侧重点也不会是其肉质、体型、口感,而是颜色和形态。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饮(chi)食(huo)大国,专门为了观赏而改良出金鱼算是一个少见的例外了。大约到了明朝,中国就有了四大名鱼之谓,你以为是依据什么?当然是哪四种鱼最好吃啦。所以中国四大名鱼从名字和产地上就能感觉出一股香味:太湖银鱼、松江鲈鱼、黄河鲤鱼、长江鲥鱼……是不是听起来就感觉很好吃?

而金鱼呢?它的前身是鲫鱼。鲫鱼虽然未能跻身于中国四大名鱼之列,但也不乏适合食用的品种,比如江西的彭泽鲫、河南的淇河鲫、黑龙江的方正银鲫……而且针对食用性鲫鱼,中国人也进行过相应的改良。所以如果将原始的鲫鱼当做一级的“小白”,那改良之后的食用型鲫鱼和金鱼就是鲫鱼界的两种不同“职业”。辛辛苦苦把鲫鱼改良成金鱼,可不是为了吃的!吃这么可爱的小动物,会不会有些焚琴煮鹤的感觉?

所以中国人不吃金鱼是因为金鱼是观赏鱼吃了太可惜对吗?如果你得出了这个结论那你就太天真了。锦鲤也是观赏鱼(而且也是中国人改良出来的),比起金鱼,锦鲤体格健美、色彩艳丽、花纹多变……吃了一样很暴殄天物对不对?但还是有很多人把锦鲤拿来红烧着吃了,而且还研究出了其药用价值。中国人什么时候因为小动物可爱美丽就不吃了?

所以……中国人不吃金鱼只可能有一个原因:金鱼不好吃。以上。


亚欧研究寮

大家常说中国人什么都吃,上天下海在地的食物,只要是能吃的,好吃的都逃不出国人的“五指山”。可对于金鱼这种日常用于观赏的鱼类,国人似乎忘记了它本身是可吃鱼类,竟极少人会品尝它。

追溯原因,和金鱼的形成有关。金鱼是鲫鱼的亚种,是为了供人观赏而进行人为养殖的一个物种。因其供人观赏的功能,其养殖的重点不是其肉质、体型、口感,而是颜色和形态。

前面提到金鱼是人工伺料的,伺料鱼肉的质感不太好,而且金鱼是鲫鱼的长期变异,味道则不如观赏那么使人愉悦了。所以相对于食用价值而言,其观赏价值更高。再说了,人类的鱼类食品已经十分丰富,而金鱼体积小,味道也不好,并不太符合人们的饮食要求。加之人们会对基因突变的食物会自然打上“是否安全”的问号,自然,因担心健康问题大多数人也不会吃金鱼。

事实上,“中国人什么都吃”这一描述也是有些夸大其实了。中国人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吃,对宠物和食物是分的清楚的。如人是不会吃自家养的看门狗或宠物狗的。很久以前便有金鱼这一物种,当初把金鱼从食用鱼中分离出来就是表明其观赏功能的。人们将自然鱼类通过育种、基因突变等方式将鱼类培养成愚形,体现了中国病态美这一美学情趣。能欣赏金鱼的人,想必是衣食不成大问题的,怎么会选择去烹饪这既不美味,为供观赏的金鱼呢?


嫣然Tang

中国人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吃的,宠物和食物分的很清楚,早年间把金鱼从食用鱼中分离出来就是为了观赏用的。金鱼是中国审美中的高雅境界,将自然鱼类通过育种、基因突变等方式培养成愚形,体现的是中国病态美这一美学最高境界的情趣。旧时能欣赏金鱼的人,一定是衣食不愁的阶层,一定不会选择烹调金鱼这样的恶吃。原本中国美好的玩文化,被挂以饮食,不仅残忍,而且破坏了文化习惯。


红小豆馆主

中国人为什么不吃金鱼,原因如下:

一,金鱼作为宠物与其他宠物的作用不同。比如猫,狗,鸡。最早的作用是为人所用,各有其实用价值,捉老鼠或者看门户等。而只有金鱼是唯一生活在水中且只是用来观赏的。这就无疑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提高了他的内在价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寓意不同。自古留下来的传统,每年春节期间,即使平时不怎么养鱼的也会在家中摆个小缸,养上几条金鱼,以求得来年能够年年有余,有个好兆头!这又再一次的无形中提高了金鱼的身价!

三,在人们的心理上,早就把金鱼看成是纯粹的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了,与食用层面的各种食物早已经划清了界线。


四,就算是从食物的角度出发,小小的幼年金鱼也不够塞牙缝的。但凡能顺利长大的成年金鱼,那都不知倾注了主人多少的心血与汗水,至少主人是不会轻易再去伤害他们,更何况吃了。

五,近几年,随着金鱼的商品化,金鱼从小到大各种药品和抗生素一样也没少吃,对人体也是有害无益的。


六,看看图片中各种漂亮的金鱼,就是一只只游动的艺术品,谁又舍得去吃呢?


淘淘2008

金鱼的存在不是偶然,是必然。为什么这么说呢?金鱼的存在,不是在大自然中,物种进化慢慢形成的,而是随着人类精神需求的提高,人类多次繁殖培育出的鱼类新品种,生活水平的提高,鱼的功能已经不只作为食物了,漂亮的鱼本身具有的欣赏价值,甚至可以当做宠物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所以,我们这么美美哒,一直在主人的精心照顾下快乐的长大,不管是道德还是情感,主人,您舍得吃我吗?



金鱼怎么出现的,也很有趣,目前还没有定论,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传说在鲤鱼跳龙门的时候,很多鲤鱼尝试多次都没有成功,一只身体通红的鲤鱼跃跃欲试,经过多次试验,最后一跃而起,成功的实现了所有鲤鱼的梦想,从此名震天下,这只脱颖而出的鲤鱼就是现在随处可见,饲养在水塘里的锦鲤。




另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就是金鱼其实是鲫鱼的后代,是人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基因改造,培育出了金鱼这个品种,所以人们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考虑,认为基因变异的食物对健康不利,所以不吃金鱼。




麦兜君还听过一些朋友说过,金鱼太小,肉少,刺多,天天吃饲料,味道跟鲫鱼差不多,那还不如吃鲫鱼呢,鲫鱼一斤才10元左右,金鱼如果按斤算的话实在太贵了,不划算。



所以,敢吃金鱼的朋友大多数是抱着猎奇的心态,但是金鱼不管是从本身的肉质,口感还是价格考虑都不适合食用,何况还有那么多鲜美的鱼类呢,所以高颜值的金鱼还是适合养在水族箱或者池塘里供人欣赏吧~


麦兜家厨房

道理很简单,因为金鱼不是用来吃的。说三个缘由:


⒈文化属性决定了金鱼不是用来吃的。人类发现金鱼,是在晋朝(公元265——420年),一个叫做恒冲的人游玩庐山看到的。当时还不叫金鱼,叫赤鳞鱼。在传统文化观念里,红色或金色的有鳞水生动物,唯有龙。只是龙比较大,这鱼儿却很小。不过既然颜色相似,必然与龙有关系。这就是金鱼文化特色的根源所在。也就是说,从发现它的那一刻起,人们就没有当它食物的想法。

⒉历史角色也决定着金鱼不是用来吃的。金鱼从发现到培养,1700多年里,人们把一条红鳞小鲫鱼培育出千姿百态的金鱼,240多个品种,遍布全世界。培育和饲养金鱼的目的有很多,科学实验、观赏、风水,等等,就是没有“食物”这一项。



⒊现实生活更是决定着金鱼不是用来吃的。很多家庭都养着金鱼,一是为了观赏,憨憨的小可爱,老人孩子都喜欢;再就是金鱼还肩负着改善风水、给主家带来好运的使命。家庭风水,因房子朝向、位置、楼层和整体设计的缺陷,装修时就要采取一些措施,让风水向好的方向转变,养金鱼就是主要风水改变措施之一。鱼缸摆放、换水泵出水的流向、鱼的条数、以及颜色搭配,都有严格讲究。这个鱼谁还吃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