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论功行赏,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却只分到又穷又小的留县?

麦许琨

这个问题,其实汉初时期,刘邦分封功臣时,就有人提出过,当时没有捎上张良,而主要针对的萧何。

《史记》对此有着精彩的记载,是一个有关于“功狗与功人”的典故。

汉王五年,刘邦曾经的最大对手项羽,已经是被打败,自刎在了乌江边,天下也已经是被平定了七七八八。那些曾经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们,也正准备等着享受起“开国功臣”们所应有的待遇,也是该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对于功劳,每个大臣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个个都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谁也不让着谁,就是为了这个封赏,一直争论了一年多,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到最后汉高祖刘邦也确实觉得有些烦了,也不再去让大臣们过多啰嗦,自己给出了决定。

刘邦认为,众多大臣中,应该是以萧何的功劳是最大的,封为酂侯,给予的食邑也应该是最多的。

刘邦先前就在与大臣们评论自己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就是因为用了三个人,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以及“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的萧何,即所谓的“汉初三杰”。

事实上,在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萧何确实是出力不少。萧何早年只是沛县县吏,跟随着刘邦起义,后来攻克咸阳后,他对金银珠宝不感兴趣,而是收藏了丞相、御史府的律令、图书,从而得以全面掌握当时全国各地的地形以及郡县户口。楚汉战争时期,他又是留守在关中,让汉军有个坚定的大后方,得以粮食供应不断,对楚汉战争确实是有着很大的贡献。汉朝建立以后,他也是重新制定律令制度,将汉王朝的天下治理得有条不紊。

大多数功臣们认为,萧何的功劳确实不小,但不认为萧何的功劳是最大的,甚至是比自己的还要大。有些人就提出了疑问,我们可都是身披战甲,手拿兵器,率领军队亲自征战沙场,多一点的起码也是打了百多场战役,少一点的也有几十次吧,在攻城略地、扩张地盘上,都曾经是立下了大大小小的不等功劳。他萧何却是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会舞文弄墨,在一边发发议论,战场都没有上过,也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现在封赏起来,却是在我们这些真刀真枪去拼命的功臣之上,这又是什么道理,为什么呢?

刘邦驾驭手下的帝王之术实在是很高,他首先并没有给予群臣明确回答,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以引起众人的注意:“你们都懂得打猎吗?”

大臣们被吊起了胃口,回答说:“懂啊,都懂的。”

于是,刘邦又接着问:“你们知道猎狗吗?”

虽然是满肚子的疑问,大臣们还是顺着刘邦的思路回答说“知道啊,都知道的。”

刘邦一副那么就好办的口气,对于大臣们谆谆教导说:“前去打猎的时候,追杀捉咬猎物野兽兔子之类的是猎狗,然而首先发现野兽踪迹以及藏身地方的是猎人。现在你们也就只是捕捉到了野兽,功劳也就是像猎狗一样,也就只能是被称作是功狗。至于像萧何这样的,就是发现野兽藏身所在踪迹,指示发号施令,猎取目标野兽,功劳也就相当于猎人了,也就是被称作为功人。”

接着,刘邦又是话锋一转:“话又说回来了,你们跟随着我打天下,多的人一家也只不过是两三个人,萧何又不同了,他可是让自己宗族里面的几十人权都跟随着我,为我卖命,为我打天下,这个功劳可不是能够忘记的呀!”

刘邦这一番深入浅出的教育还是蛮富有哲理的,而且是充满着各种大道理,群臣们愣是被他说得哑口无言,至于萧何的封赏过大的争论,以后再也没有人提起了。

解决了“为什么萧何排第一”的问题,再来回答“张良却只分到又穷又小的留县”的问题。

张良在刘邦平定天下过程中,出谋划策不少,也是被刘邦评为“汉初三杰”之一。起初,封赏时,刘邦是让张良自己去选择齐国的三万户作为食邑,而张良却是辞让了,他只是向刘邦申请,把两人最初相遇的留地封给自己。

刘邦刚开始还是不太愿意,觉得封的太少了,张良却是有着自己的充分理由,自从韩国被灭后,自家宗族破灭以后,他张良也只不过是一介布衣,以布衣身份得到封万户、位列侯,应该已经是很满足了。现在汉朝政权已经稳固,国家大事也有人去筹划,自己功成名就,基本上这一生的追求都已经实现了。另外地,自己身体也不好,还是专心修道养精,静居行气,将身体养好,多活上几年,才是正道。

这当然是明面上的说法,还有些没有说出口的,毕竟地,历史上那些有功之臣,在天下平定以后,大多也没有什么好下场,还不如置身于事外,相忘于江湖,来得自在些,也不受约束些,张良这时候急流勇退还是很有大智慧的。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费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夜狼文史工作室

这个倒并不是说刘邦小气。刘邦一开始告诉张良的时候是跟他说你如果想要封邑,好,我到齐国去挑3万户人家的封邑,我直接分给你就行了。

齐国当时是整个天下诸侯里面最富有的一个国家,他的土地也是最肥沃的一片土地。告诉他,我不要这什么原因呢?

刘邦这个人呢,他那个当时是搞一个封赏大会,刘邦把他打天下时候的一批忠臣和兄弟给拉到了一起,必须讨论,你看天下我们打下来了,大家一起封封看,谁有多少功劳,才叫拿多少东西,不要抢不要争。在刘邦说这件事之前,刘邦即明确地告诉张良了,说你看我在其弟我有3万户人家,我可以直接给你。

但是当时经过一番讨论,以后只有刘邦的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忠诚吧,叫曹参。她拿到了1万多户人家的封邑,这就很尴尬啦,张良是一个谋士,她在只是在后面出主意的,我们这批人在外面拼死拼活,流血流泪才拿到这么一点功劳,你张良一个什么都不干活的人竟然拿了这么多东西,你是不是有点看不起我们了。

哦!虽然当时这批人是没说,但是张良什么人,他很聪明,他对这件事情一清二楚,张良直接回绝刘邦,刘邦就是个无赖呀,大家想想,哦,我好心好意给你东西你不要,你说是不是看不起我,恰巧张良也了解刘邦的心思。

因此,张良就跟刘邦就说你看我们两个相遇是在留县,你不如在那个地方,给我一点封邑,也对得起我们之间因为一点君诚的情谊了,好,那刘邦也看着没办法就直接给了她1万户人家的封邑

至于说萧何这个人他一开始就是跟着刘邦起兵的,刘邦把他家里所有的家当全部交给萧何去管,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刘邦跟项羽在那打的热火朝天,不分胜负的时候,项羽一点援兵都没有,萧何却可以买四从汉中聚集起大量的援兵和钱粮去支援刘邦。刘邦拿了天下了。对于他来说管理这个国家最好的人选就是萧何你换其他的人他不放心,而且用的也不顺手,至于人家有多少本事,他自己也不知道。萧何这个人是从他起兵开始一直帮他当一个大管家的一个角色,管到现在,为什么不一直用下去呢。至于萧何的功劳是第一,这我似乎没听说过,如果萧何确实做到了作为人的臣子所能做到的位置最高的一部也就是丞相的位置。


漩涡鸣人yy

刘邦垓下一战成功,天下归一,论功行赏,大肆分封,凡分封18诸侯,侯爵者143人,其中有很多都是刘邦老家人。南宋丞相文天祥在《过沛怀古》中写道:“秦世失其鹿,丰沛发龙颜。王侯与将相,不出徐济间。”将相岂有种乎?

中国最早的一批布衣将相登上历史舞台后,传统贵族就逐渐隐没在了历史角落里了。中国在先秦时期,有贵族传统,有贵族精神,可如今,相比欧洲的那些动辄相传数百年的贵族,中国在秦始皇一统六国时,贵族势力就开始逐渐式微。此后的世家政治,往往是朝代更迭的附属物,再也没有绵延数百年,有着辉煌传统的贵族了,更遑论贵族精神?

张良和项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最后一批贵族精神的守望者。

出身贵族,学在官府。贵族之所以是贵族,并不在于财富有多少,也不在于权利有多大,而是具有高贵的精神。这种精神,它需要有文化的教养,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精神。它还需要有社会的担当,严于自律,扶危济困。它也需要有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利和金钱面前敢于说不,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所以,我们经常说,培养一名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间。“三”实际指虚数,是很多的意思。贵族精神的养成,需要有文化的修养(在古代能接受到教育是一种奢侈),需要有不需提醒的自觉,还要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实力不被强权所压迫。在秦朝统一后,贵族在政治、经济上全面蛰伏于中央集权,因此,张良只能作为最后一批贵族精神的守望者的身份加入了刘邦的团队。

项羽其实和张良很像,他们都是贵族世家,项羽对张良也一直不错,大有惺惺相惜之感。然而项羽为人残暴,没有实现张良的家国抱负,这是张良贵族精神所坚守的担当,因此张良选择了刘邦团队,成为刘邦团队中为数不多的贵族出身的谋士。在战争中,张良屡次献出奇计,最终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刘邦评价自己夺取天下的原因,说:

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史记》中对张良在没有加入刘邦团队前帮助萧何策划的事情不做记述,却不影响张良在之后的楚汉之争中的运筹帷幄。张良洞察人性,料敌先机,往往能够出其不意。刘邦大为叹服,经常将张良留在身边,时时请教,尊为帝王师。

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本来让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在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实际上,张良作为贵族精神的守望者,他已经深深明白,他的时代就已经过去了,这样一批布衣将相将会开辟出一片截然不同的天地。

刘邦的出身和为人决定了刘邦不可能成为周武王、周公旦、齐桓公之类的尊“王者师”的人,周王朝“养老”的传统虽然还在继续,但是那个汤尊伊尹,周尊姜尚的时代,不可能再出现了。韩信实际上也是一个破落贵族,他主动讨封王位,没有激流勇退,最后身遭不测,这是一个固执的、有贵族精神余晖的人在中央集权下的宿命。

刘邦与张良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而更像是一种合作。张良依靠刘邦完成复韩的精神追求,刘邦依靠张良的计谋完成一统霸业。两人相敬如宾,也因为两人绝不可能走到最后。萧何、曹参等人,在刘邦起事时,就是刘邦的铁杆心腹,张良的关系与他们不同。

所以刘邦待张良极为客气,内心里也是又爱又怕,不知道拿什么封赏给他,就说让他自己去挑齐地的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功劳太大,三次救汉王,当有此封。可是此时的齐王,是韩信。刘邦让张良在韩信的地盘里划拉一块地方,究竟有何深意?可能刘邦从心底里也信不过张良,也怕张良,也感觉驾驭不了张良。

刘邦的心思,张良岂能不知?张良本就不是为求功名而来,志在复仇。如今暴秦已灭,天下归一,张良心愿已了,心生去意,这即是贵族精神的洒脱与自由,不为权位诱惑,不为强权慑服。为了不驳刘邦的面子,张良就说:如果真的想封,就封在当初你我相遇的地方——留县,这多少有点像恋人分手后留下的纪念品。

所以,以今人的眼光看待2000多年前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角落里的贵族的抉择,不可避免会落入功利的窠臼。自古圣贤皆寂寞,张良去留之际,也是中国贵族文化的拐点到来之时,这已经不仅仅是封赏多少的问题了。

贵族遗孤张良,在千载之后,让人看到了他的睿智,他的赤诚,他的谋略,也让人看到作为最后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师”。


而知而行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刘邦这个“流氓皇帝”,自己就有一番独特而有趣的言论来评价萧何和张良的功绩。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刘邦已然消灭了项羽,做起了汉朝的皇帝,开始剖符封赏各功臣,直接就给了萧何酂候,食邑数10600,排第一。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诸侯争功的情况。

有人说:“我们披坚执锐,参加各种战斗,浴血奋战帮助皇帝打下的天下。萧何没参加任何战斗,就跑跑腿,送送文书,偶尔参加几次谋议,凭什么功劳在我们之上。”

于是刘邦亲自为他们解释了一番关于“功狗”和“功人”的奇葩理论。

刘邦说:“各位都打猎,打猎时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而放出猎狗指挥方向追击猎物的却是人。各位追逐猎杀野兽,是功狗,而萧何纵狗、指示方向,是功人。”

功臣们听后都不敢再发表议论。

至于张良,更牛,张良是刘邦的谋主,智囊团首席团长,同样也没有战功,直接让他选择最发达的中原地区,齐地,选三万户,作为食邑。

也就是说,其实按照刘邦最初的想法,应该是张良第一,萧何第二。只不过,张良不留恋权位,知进退,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不敢承受。

于是,张良跟刘邦说:“当初,我在下邳地方起事,跟皇上你在留县相遇,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缘分。皇上用我的计谋,幸运的是,都能奏效。我希望陛下封给我留县就好了,不敢承当三万户。”

张良其实就是想说,我很念旧,不想留恋富贵,只要给我,我们最初相遇的地方,让我怀念就好了。刘邦多聪明,一下就知道了张良的意思,于是封张良为留候,食邑10000户。

其实,从这也看出来,张良实际上是比萧何更有本事的。因此,后来萧何被捕入狱,差点被杀,而张良却始终受刘汉尊重,最后得以善终。


萝卜说

说到张良,我们就不得不拿他与萧何、韩信二人相比。看待历史人物,我们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去看。比如萧何与刘邦是同乡,并且一直辅佐刘邦,因此萧何最终成为“汉初三杰”之首的同时,也是刘邦最放心的一个。那么刘邦最不放心的是谁呢?很显然是韩信。

为什么呢?因为韩信其实是刘邦集团的空降兵,他并不是从创业期的元老,同时战功卓越,功高盖主,因此刘邦最提防的人就是韩信,这也就是直接酿成韩信悲剧的主要原因。

有趣的是,张良正好就处于二人之间,他既不像韩信那样恃才傲物,又不像萧何那样从一而终。如何知晓呢?就成封地上。

话说刘邦干掉项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搞封赏。可是张良并不像韩信那样有卓越的战功,又不像萧何那样跟刘邦的关系铁。但是刘邦还是用一句话来称赞肯定张良: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老实说,这句话的评价已经非常高了,就如老子说的“不窥牖,而知天道”,由此可见刘邦对张良的认可,这一点是名誉上的肯定,接着刘邦又说了另一句话:

“自择齐三万户。”啥意思?老实说刘邦对萧何和韩信都是小气的,但是对张良却格外的大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自己选齐国三万户作为你的封赏,还记得那句诗吗?粪土当年万户侯,如果张良选了,就是名副其实的三万户侯。

可是呢,张良不要,他说:我能跟殿下相似,都是命数。您能看得起我,用我的计策,有幸能成功,能给我封在留县就已经足够了。三万户实在使不得。

你看,首先是张良自己要求受封在留县的。但是他为什么那么做呢?这就是张良的绝世智慧,有句话叫过犹不及,有些事情如果太过了,那么可能会出现灾祸,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不正是韩信的下场吗?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张良不在乎名利。刘邦本来是要封张良三万户的,而且是让他自己在富庶的齐国自由选择(萧何、曹参等只有万户)。不过张良却推辞了,选择了他与刘邦相遇的留县作为封地。

后来张良甚至官都不想做了,选择了修仙、归隐。不过后来还是多次被迫出山。

张良跟范蠡一样,都是那种功臣身退的人。刘邦本身对功臣都有怀疑。比如韩信、彭越等都被杀死了。萧何倒是位高权重、当了相国,但是后来也被刘邦抓起来治罪、差点丢了性命。可见张良不争功的做法是很明智的。


国史拾遗

张良是河南宝丰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谋士,现在不少人还经常念叨他。他是位真正活在中国人心中的大牛人。

在刘邦反抗秦国、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争夺天下的伟大斗争中,张良起到关键性作用。假如没有张良从中谋划,刘邦先生也许早就被项羽先生干掉,历史上就没有大汉王朝了。

大汉政权建立后,刘邦对张良(子房)的评价颇高。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刘邦这个人其实很可爱,他公开承认张良的才能,也没有否认自己的短板。假设换一个心胸狭窄、见功就抢的集团老板,他也许会这样说:〃在集团董事长的正确领导下,张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成绩的取得,首先应归功于集团董事长,归功于集团全体员工……〃

大汉王朝建立后,各项业务顺利开展,年底一算帐,大汉公司扭亏为赢,赚了不少钱。

赚了钱,就要拿出一大部分与一同打拼的员工分享,尤其是那些高级员工。那些员工肯为老刘家事的抛头颅,洒热血,还不是想参与分红,享受工资之外的额外待遇?

将所赚的钱统统揣进老板的荷包,一分不肯拿出来,不仅会寒了员工的心,公司也会出现离职潮,再有本事的刘邦也难以玩转公司。

刘邦将萧何、韩信、张良、樊哙等高级管理人员叫到总公司开会。刘邦先发表一通由秘书小姐代写的演讲词,话讲得非常客气,然后一一派发红包。萧何、韩信等大佬级人物,对老板的红包,一一笑纳。

轮到张良时,他先起身站起来,双手接过红包。他悄悄地打开红包,里面的现金有十万元之巨,他的心扑通扑通直跳。

他从里面抽出一张红色的〃毛爷爷〃,余下的红包钱,又统统退回到刘邦手中。

张良是道家人物,他平时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研读道家的学术著作,道家的学术修养极深。他特别信奉老子的老句话:〃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张良事业有成,名声如日中天,封地、钱财什么的不希罕,都是身外之物。他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生命,他想用自已的实际行动,来践行道家的那一套学问,以求保住自己的性命。

当张良退回红包时,刘邦大吃一惊,他犹豫了片刻,思索片刻,立刻明白了张良的用意。他对着张良笑了笑,就老实不客气的将派出去的红包又收了回去。

张良在这件事上做得很聪明。

一分不少地将红包原封不动地退回去,刘邦的面子过不去。他肯定会认为张良嫌红包不够大,会对张良作种种猜测,甚至会起杀心。

将派发的红包统统装进自己的荷包,刘邦当时不会说什么,也不会收拾自己,但给刘邦留下了不好印象,为自己种下祸根。韩信、英布、彭越等高级将领最后落得的悲惨下场,就足以证明张良的高明。

只收一百块钱,既保住了刘邦的面子,也向刘邦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不想做公司的老大,也不贪图公司的财产,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刘老板,你别对我动刀子哟。

张良使的是韬嗨之计,他当起了缩头乌龟。

也正因为如此,张良最后未被刘氏政权诛杀,他成功地保住自己头上吃饭的家伙。


卿雨润

刘邦论功行赏过很多回,不知道那次萧何是排的第一。应该说初始每次封赏萧何绝对不是!功劳这事,站在不同角度,结果天差地别!在刘邦眼里有三个人可以接受不世之封赏!那必是刘邦夸过的韩信、张良、萧何!在刘邦的眼里江山就算是他们三个打下来的!良心发现的时候,他必然也在想自己何德何能?

但其实最聪明的应该是张良,作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帝王师,他不但懂得功成身退。还特别懂得拒绝刘邦的齐国三万邑的封赏,并一而再提醒刘邦自己怀念当年知遇情!当年在留县相遇,所以求封邑于留,为留候!

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军事智商第一,政治智商最次的韩信,真是政治上蠢得和猪没区别!楚汉鸿沟对峙的时候,该反不反,还试探刘邦说,你看我做个假齐王怎么样啊?把蒯通嘴都气歪了!嘴气歪的还有一个人,那是刘邦,但刘邦被踢一脚,立刻反应过来,妈了个巴子,大丈夫做王就要做个真王,做什么假王?所以当了皇帝的刘邦还是蛮大气的,封了韩信为楚王!(其实那时候还是带兵打仗的封王,张良封侯,而萧何只是封君而已,所以排第一还是韩信

)并且拿到个免死诏书!只是韩信啊韩信总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要什么,总觉得是在过家家,后来被贬淮阴侯,仍不知收敛,最后被刘邦老婆吕野鸡玩死了!我一直想不通,有兵有地盘的时候不想造反,啥都没了缺想造反了,脑袋被驴踢了!

而实际上刘邦对待萧何,是不同于对待韩信和张良的。萧何是刘邦曾经的上司加兄弟加伯乐!实际上萧何很多时候还是刘邦的精神导师!在刘邦一开始出来混的时候,萧何就跟他说,你来带头带着兄弟们混吧?刘邦那时候还叫刘季也就是刘老三!刘老三说,我啥都不会啊!萧何说,没事,我会。你只管带着兄弟们喝酒吃肉吹牛逼就行,具体所有的事情都由我来做!所以说,没有韩信刘邦可能无法打败项羽,就当不了皇帝!没有张良,自己可能仍困守在沛县或者汉中巴掌大的地盘上!而没有萧何,刘邦可能只能当个小流氓,苟活于乱世,不知道什么时候玩丢了脑袋!

但所谓论功行赏,是要做给底下人看的,有的奖状很大,奖金很高。但是皇帝刘邦不承诺今后不再要回去!有人封赏不大,却总让刘邦觉得愧疚!所以萧何先封君,后封候,全族食邑!刘邦初封萧何为鄂君,以鄂君食关内侯食邑,后加封安平侯,孝惠帝二年,萧何死后,追封文终侯。


炒米视角

因为在实际上萧何的功劳是大于张良



萧何在刘邦起义时就开始追随,一直作为刘邦的左臂右膀。在鸿门宴的时候他很有远见,将秦朝资料馆的资料都收集了起来,为日后的楚汉相争取得了关键信息。

而且当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将关中交给萧何坐镇,萧何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保障了打仗时的军饷供应,一直作为刘邦的大管家。最重要的,他替刘邦找到了韩信这个人才,为刘邦的胜利带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力。



而张良追随刘邦比较晚,他只是一个谋士,擅长分析事务的利弊从而为刘邦出谋划策,实际上就是纸上谈兵。最后策谋是否采用还是要看刘邦的意思。相比于萧何的后勤保障,张良的计谋功劳还是要稍逊三分。

但现在为什么大家会普遍为张良不值?

张良虽然名气大,但是他要的很少,后来又主动离开权力中心,符合帝王统治的需求;处理韩信的时候又努力地想要保住韩信,所以历史记载和传说都会偏向张良。而萧何虽然赏识韩信,却也在韩信的死中掺和了一脚,他在文人心中的印象理所当然地下降了。



其实当年论功行封的时候,刘邦一开始是让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然而张良一再辞让,请求封到当年与刘邦相遇的留县。其实是张良想退隐,因为他知道刘邦只适合谋天下,不适合享天下。刘邦便将留县封给了他,并称他为留侯。


史之策

一,关于萧何封赏的理由。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髃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髃臣皆莫敢言。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髃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觽,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觽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二,关于张良封赏的经过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我一向认为读史记需要品茶的功夫,细品才能知味道。汉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刚坐上皇帝宝座的刘邦(前202年2月在山东定陶汜水北岸筑土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排排坐分果果,论功行赏。参与讨论的都是髃臣,即肱股之臣,第一印象是以军功论赏的占多数,吵得很厉害,岁余功不决。第二印象是刘邦说服人的功夫了得,话糙理不糙,把有军功者喻作功狗,把有治绩的喻者功人。第三印象是刘邦很会把握度,在萧何的赏赐(实惠)上以力排众议,在论功的坐次(荣誉)上选择了沉默,君王事事自专,那群臣就会腹议,这皇位如何坐得稳。第四个印象,鄂君机灵,能言君王所不便言,而且言之有理,自当刮目相看。第五印象,张良乃人杰,知进退之理,有成人之美,以谦让化解刘邦封赏之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