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取了天下,而劉備不行?

天夏無雙4

走進歷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千年風雲裡,劉邦和劉備的名字熠熠生輝。

按照輩分,劉備是劉邦嫡孫中山靖王劉勝後代,劉邦算是劉備爺爺的爺爺了,劉家骨子裡流淌著不服輸的血,哪怕兩個人相隔了四百歲,但是都想一統天下,當然,歷史告訴我們,逐鹿中原的群雄爭霸賽,劉邦是勝利者,開創了漢朝,而劉備空留遺憾,他是個英雄,但他失敗了。

如果說性格,我想翻來史書,能找出比劉邦和劉備更歡脫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都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大抵在正常劇本里,英雄在揚名天下之前,必須先被折磨的死去活來,然後奮發圖強——但是!對於劉邦和劉備來說,根本沒有這回事。劉邦小時候,別說磨難,沒把他爹他哥哥磨死就很好了,放著農活不做,天天在外面晃悠,一言不合行至大梁,挖空心思想到信陵君門下做門客,奈何信陵君在他趕到的時候已經墳頭綠草瑩了,之後他就轉投了信陵君的門客張耳門下,不幸的是,這位仁兄很快就因為魏國滅亡做了逃犯,一番折騰之後,劉邦老老實實回了沛縣,做了亭長。而劉備呢?除去少年喪父以外,他過得十分灑脫,納著草鞋和草蓆,整天吆喝著一幫小弟一起打打鬧鬧,他不愛讀聖賢書,就愛舞槍弄棒。總之,無論是劉邦還是劉備,打小都是兩個熊孩子,而且在他們的性格里,有讓人不可思議的樂觀,彷彿無論是什麼樣的境遇,都阻止不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情。

兩個熊孩子慢慢長大,幾乎都是在十幾歲的時候,他們的內心,突然完成了一次蛻變——好比,從初中生,一下子變成了大學生。劉邦的蛻變來自於親眼看見秦始皇出遊的威風八面,那一刻,他毫不猶豫的脫口而出:"大丈夫就該如此!"而劉備的蛻變,是他自發的,每次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他總是要扮演皇帝的色,在他心裡,他就該是個英雄。

論性格,這兩個人不分彼此,論人際,他們也都擁有一大批自己的死忠粉,劉邦不用說,他的號召力在歷史上人人有目共睹,江湖上走的開,劉備有關羽有張飛,又有諸葛亮。

那麼,為什麼他們之間的結局相差如此大呢?

劉邦和劉備就像兩根相交的平行線,重合著相似的早期經歷,部分性格,但是最終漸行漸遠,劉邦和劉備兩個極端的反面就是,一個薄情寡義,厚臉皮,一個重情重義,太慈悲。

劉邦是個混混,天下男人都有的劣根在他身上無限放大——好色,老婆關在敵營,他美人在懷;無恥,項羽威脅說煮了他父親老婆吃,他還嬉皮笑臉的要分一杯羹;自私,在逃跑的旅途中,他一次又一次把親生孩子踢下車,就為了減輕重量,如此薄情寡義,前無來者。這樣的人,不是好人,但是他能成大事,因為他壓根不在乎名譽,在亂世之中,太過於重視自己的身份的人,往往被束縛,當然,他也沒有身份可以計較,索性放開拳腳。

劉邦的一生大起大落的時候多了去了,當年在沛縣,他只是個小小的亭長,呂雉都看不上,每天面對著妻子一張苦瓜臉依然整日嘻嘻哈哈;入關滅秦,鴻門宴上他隱忍至極,最後還逃跑了,換做一般人,肯定躲起來不見人了,可是他不一樣,他忍著旁人不能忍。劉邦是賭徒心理的,他豁出去了,他通透,如果做的了皇帝最好,做不成大不了一條命,反正他先在漢中好好的做著漢王,統領著巴蜀地帶,伺機而動。

而劉備呢?他顯然不是這樣的,作為漢室後代,他覺得自己有義務去復興家族曾經的榮耀,走著依附路線,一路走來,袁紹,劉表等人他都曾經追隨,終於在赤壁之戰中挫敗曹操,公元221年,他奪取漢中,成為了巴蜀地區的統治者。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同的是,巴蜀這個地方,成全了劉邦,摧毀了劉備。

同在巴蜀,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如果史學家們不用結果衡量歷史,劉邦的做法多少有點不厚道,項羽如果真的想要他的命,他哪裡來的機會在關中好好當王?他這樣終究還是小人了。

這大概也是劉備和劉邦的不同吧,他們都把巴蜀作為起點去進軍關中,本來按照計劃,劉備可以直接滅魏,然後收服吳國。

但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出現了,劉備先去伐吳了!吳國毀約在前,殺他兄弟關羽在後,他重情義,所以一定要伐吳,在伐吳的過程裡,又失去了兄弟張飛,一戰下來,元氣大傷,沒有了對抗魏國的實力。而以後的歷史,就是大家所見所聞的了,壯志未酬,英雄死去。

如果換做了劉邦,當時他的兄弟死去,他至多就是哭泣傷感,絕對不會像劉備一樣改變戰略。

千年過後,劉邦和劉備都已經成了歷史人物,關於他們的功過是非,無法明確下定義,只能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但無論如何,他們在亂世都曾經用一己之力,力挽狂瀾,都值得人去尊敬……


亭殿閣

一個人的命運吶,當然要依靠志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劉邦同志取得天下,倒不像劉備同志那樣到哪裡都欽點自己是皇叔,而是靠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那股子狠勁幹出來的。

在這裡講一個劉邦乾得很不地道的事吧

我們都知道,當年劉備同志把阿斗從懷裡扔出去,把趙子龍感動的那是嘩啦嘩啦的。可是劉邦比他的這位子孫還要狠。

當時,劉邦兵敗,坐著馬車被項羽追著到處跑,眼看就要被追兵追上了,必須減少車的負重才能擺脫追兵。而此時,在馬車上有車伕、衛士夏侯嬰、自己以及他的一對兒親生兒女,也就是後來的魯元公主和漢惠帝。

劉邦只花了一秒鐘就解決了扔誰下去的難題。車伕是駕車的能救命,衛士是唯一的武力能保命,而自己的兒女則毫無用處,於是劉邦就直接踹腳,是的,你沒看錯,直接把他的親生兒女從車裡踹了出去。可見,沒有這股子狠勁,是做不了皇上的。劉備在這一點上,自然差遠了。

當然,這些還是次要的,歷史的大趨勢也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劉備爭天下和劉邦爭天下的背景大有不同了。


秦朝末年造反的都是哪些人?西楚霸王項羽為代表的舊貴族和劉邦為代表的草根反民,所謂秦王朝的暴政,就是秦王過度的集權嚴重侵蝕了貴族和平民的權益,這個中央只有被推翻才能緩解人民的重負,並再度建立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中央王朝,是大家的目標。

到了三國時期,長江流域已經得到了足夠的開發,地方的豪門也開始崛起,門閥逐漸把控了地方的政務,為剿滅黃巾起義,地方軍事化更使得中央名存實亡,也就是說,中央不存在了,分裂的歷史格局在三國時期形成,並且很有可能一直這樣分裂下去,就像今天的歐洲那樣。江東、蜀地、中原都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經濟模式、國家系統和社會文化,人民不會說自己是中國人或漢人,而是以地方作為自己的歸屬認同。

因此劉邦的時代,國家需要統一,而劉備的時代,國家更需要分裂。


歷史光圈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所處的環境不同!

劉邦當時所處的環境是各地起義反對暴秦,不管有幾路起義軍,但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推翻秦朝,然後才是爭奪天下!

而劉備所處的環境是大家都頂著漢室的旗號,所行之事卻是爭天下之事,還都不想捅破那層窗戶紙,而且當時漢室還在!所以歸根結底貌似有點諸侯爭霸的意思!

第二,民心所向不同!

劉邦初始目標是推翻暴權,不管最終目的怎樣,但初始目標的口號一喊出,就是民心所向,民眾支持!

劉備最初的目標和口號是匡扶漢室,並且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這樣是會有一部分人支持,但是對於大部分民眾來說,皇室和天下離他們太過遙遠,所以支持率不高!

第三,個人才能不同!

劉邦雖然出身不好,還一度是個痞子般的人物!但是這掩蓋不了他身上的優點!

1,他能聽得進人言!別人的批評能夠虛心接受!

2,為了自己的目的,捨得收買人心!

3,最重要的是明辨是非,不會偏聽偏信,只要是好的意見他都聽得進去,不會感情用事!

4,對待下屬公平公正!

劉備這方面就有些差了!

1,有時候會堅持自己的意見,聽不進人言,比如為關羽復仇,不顧諸葛亮的阻攔!

2,有些門第之見,對於出身不好的人員,才能再好,也沒有給予應有的職位和尊重!

3,不善用人,這最重要的例子就是讓善於進攻的玩人敵張飛,關羽去守城,結果都很慘痛!

綜上所述,劉邦得了天下,而劉備得不了天下!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劉備既然有爭天下的心胸,起初天下大亂就不要打著匡扶漢室的幌子,就是這句口號制約了他太多!成也漢室,敗也漢室!

這是本人的一點拙見,請有識之士關注我下,相互探討學習!


方外談客

朋友們,劉邦能取得天下,而劉備不行。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家聽我細細道來。

一,劉邦是真小人,而劉備是偽君子。怎麼這麼說呢?這其中只有道理。

那麼,咱們就說道說道。具體年月日就不說了吧?

看過《楚漢演義》的人都知道,當初,劉邦和項羽在滎陽的戰鬥進入白熱化的時候,在楚河漢界,項羽捉住劉邦的父親來威脅劉邦。項羽高喊:劉停長,你還是投降吧,你的父親現在在我的手中,如果不投降的話,我就把他殺了煮湯喝。


你猜,劉邦怎麼說:霸王羽,我告訴你,咱們二人可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忍心把他殺了,煮成湯,不要忘記分我一碗。你就不怕天下人嗤笑嗎?你看看劉邦有多小人。簡直就是農村的一個潑婦。

咱們再看一看劉備吧。

當初,趙子龍千里走單騎救出阿斗以後。被殺的遍體鱗傷,奄奄一息。劉備為了撇清自己對部下的愛護,守著文武百官的面前,要摔死阿斗。朋友們,你們想一想,文武百官能讓他這樣做嗎?這不是偽君子,是什麼?太有點自欺欺人了!


終止,要成大事,偽君子不如真小人。

二。劉備的心胸也沒有劉邦的寬廣。【鴻門宴】那種場合劉邦都敢創。而劉備【借荊州】都假仁假義,畏畏縮縮。試想,他能成大器嗎?

三,劉邦的對手比劉備的天真。

劉邦遇上的是一個有勇無謀,剛愎自用的霸王羽。而劉備遇上的是老奸巨猾,有勇有謀,可以力挽狂瀾的一代奸雄狂人曹操。

四。只能說劉備沒有劉邦的命運好。這個,你還不用不相信。俗話說:命中八尺,難求一丈。真的。

在此,歡迎朋友們的閱讀和批評。


地丁老師60838848020

劉邦為啥取了天下,而劉備不行?

有關這個話題,裡面的因素太多,同時也太少。

1.劉備雖然在平定黃巾軍時期就已經發跡,但是手下沒有足智多謀之人一直過的都是捉襟見肘的日子。之後再曹操東征徐州的時候,才開始真正有了自己的地盤。

2.在徐州之際,劉備所奉行的思想反而為自己增添了很多麻煩。諸如接納呂布之後,又因小失大而丟失了徐州。這一切的根源就是自己用人方面考慮欠缺,並且還是缺少足智多謀的人才輔助。

3.後來在寄身於新野的時候,所轄疆域只有一縣之地,並且還不是自己的真實領域。如果不是赤壁之戰之後用計謀佔領的幾個城池,那可真稱的上毫無立錐之地。而這個時候的曹操則是統一了北方,只有西北一隅還未平定。同時江東孫權已經歷經數年站穩了腳跟。

4.劉備在利用荊襄之地為基礎而巧取益州之後,開始大肆向北方攻擊,然而世事難料,東吳的偷襲使得關羽關平周倉等大將戰死還丟失了荊州重地。隨之又因夷陵之戰,反被東吳火燒連營而損失慘重。由此蜀漢就進入了大將青黃不接,同時民生方面也受到極大的打擊。由此歷次北伐都是窮盡蜀川之資勉力為之。

這一切都基於一個點,由於劉備所依仗的是漢室之後,同時也因此給自己製造了很大的精神上是束縛。攻城略地都要考慮對大漢的聲譽和民心,但是這一切未必就真能得到哪些其他宗族的認可和信賴。並且劉備一直所處的位置都是弱勢一方,而哪些宗族更是沒有必要為了一個弱勢的漢室之後而傾盡所有。這一切劉邦的時期根本就沒有這些障礙,反而劉邦所運用的知人善任就行,無需有太多的忌諱與牽絆。


夢幻哲學申紅蕾

首先,時期不一樣,劉邦所處年代是秦末,那個時候陳勝吳廣是史上第一次起義,士氣高漲,劉邦利用迷信說法很自然得到了很多百姓的擁護,加上他會籠絡人心,迅速擴充了軍事力量,而他最大的威脅是項羽,也用了破釜沉舟大敗秦軍,為他做了嫁衣裳,他直接入咸陽,出盡了風頭,項羽兇名在外,自然威望不如他。而劉備在的時期是漢末,這時候黃巾軍已經利用了一次迷信,而失敗了,劉備作為漢朝遺孤,在氣勢上就弱了不少,大家本來就要推翻漢朝,你一箇中山靖王之後湊什麼熱鬧。

另外,劉邦身邊有一大群能臣武將,除了一個神秘的張良以外,還有治國謀士陳平、有勇有謀韓信、巧舌如簧蕭何等等,這些人在性格上很少有瑕疵,內部還是和諧安定的,有著一致的目標,治軍嚴明。反觀劉備雖然有個諸葛亮,卻心胸狹窄,後來揮淚斬馬謖以及逼走魏延,關羽張飛雖然勇猛,卻是兩個智商不高的武夫,惟一的趙雲還算有勇有謀,卻沒有多少話語權,黃忠也被排擠。因此,這些人早死的早死,跑的跑,自然幫助不了劉備成大業。

最後,劉邦懂得利用人性弱點,他自己是無賴,除了籠絡人心,也知道對付項羽的手段,在鴻門宴能夠逃走,也是他當機立斷的做法。而劉備本人偽善,表面上禮賢下士,卻軟弱無能,衝動。關羽死後他沒有估量幾斤幾兩,直接發動大軍和曹操交戰,導致損兵折將。可以說,劉備的基業完全是關羽張飛撐起的,張飛投錢關羽出力,也因為兄弟情牽絆,劉備落得如此下場,劉邦狠辣,才不管你什麼兄弟,只要能坐上皇位就行,不然也不會撕掉盟約,界定楚河漢界。


波波微盟

劉邦

歷史背景不同,劉邦當時的對手就項羽,而項羽總是多疑多慮不善採納謀士意見行事魯莽,又經常容易犯“婦人之仁”,一次次的錯失除掉劉邦的機會,最終在先頭有優勢的情況下,落得個“四面楚歌”,最終不得不烏江自刎,結束其一生,在消滅項羽後,劉邦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對其有威脅的敵人了。


劉備

而劉備可不同,劉備所生年代,雖然也天下大亂,但是那個時候真的可謂是群雄並起,袁術、袁紹、曹操、孫策,那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其手下都有各種才能極佳的文臣武將,可以說劉備從始至終都沒有建立起對其它人的絕對優勢,所以難以迅速吞併對手,再加上,劉備手上雖然也有精兵良將,但整體實力其實一直稍遜其它割據實力,所以說,其最終難以一統天下,成立一個統一的王朝。


未來小妖姬

我私下以為,一是自身能力不及對手,二是臂膀助力不行。舉個簡單例子,劉邦對韓信要齊王,本不樂意,在謀臣暗示下立馬“慷慨解囊”,團結了可以團結的力量,化險為夷;劉備面對關羽命殞而失荊州,大怒而率兵擊吳,仇未報而敗退白帝城。曹操手下謀士與將士眾多,西蜀則“廖化充先鋒”,人才匱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