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人小時候喜歡玩的“蟈蟈籠”是怎麼做的?

作家醉伊笑紅塵

今天就給大家好好講講蟈蟈籠子是怎麼做成的。

“哥哥捉蟈蟈,蟈蟈蹦草窩。哥哥找蟈蟈,蟈蟈躲哥哥。捉住小蟈蟈,哥哥樂呵呵。”這是吉林人打小喜歡背的繞口令《哥哥捉蟈蟈》。

捉蟈蟈要先扎蟈蟈籠。吉林人扎蟈蟈籠不像別的地方用竹子、木棍、藤條精工細作。

吉林人人扎蟈蟈籠非常簡單,或用秫稈、或用麥稈,扎出的蟈蟈籠小巧玲瓏、別具特色。

特別是用秫稈扎蟈蟈籠方法十分簡單,農村的小孩都會扎。

扎蟈蟈前,隨手找來一根秫稈,去了皮後,用刀將秫稈割成節,扒下“細糜”,如果做塔式蟈蟈籠,就用三節秫稈棒做支架,上小下大,像個寶塔,固定好後,一點一點往上插“細糜”或蒿稈,並留一個能開啟的小門。

如果做樓式蟈蟈籠,就用四節秫稈棒做支架,上下一樣大,方方正正,然後再往上插“細糜”或蒿稈。遇到手巧的能用秫稈、麥稈做出或編出形狀迥異、長短不一的蟈蟈籠,非常好看上眼。

一個蟈蟈籠只能裝兩三隻蟈蟈,裝多了它們會掐架。小時候吉林人房前總是掛著三四個蟈蟈籠,引來叫聲一片。

蟈蟈的生命是短暫的,大都活不過八月十五。孩子們是無法懂得生命的意義,只記得年復一年蟈蟈都會再來,似乎專程赴夏天與孩子們的約會,與孩子們重複一樣的遊戲,給孩子們留下單純而美好的記憶。

而這些單純美好的記憶已經慢慢成為吉林人生命裡的一種精神符號,提醒著我們曾經有一種指得懷念的存在。

最後問下大家,有小時候捉過蟈蟈,扎過蟈蟈籠子的朋友們嗎?說說你當時的趣事吧,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呀。


中國吉林網

我是黑龍江的,小時候也製作過蟈蟈籠子。但不像他們那樣做的那麼考究,一般是用小麥秸稈最上面的那一節和幾個蒿子杆打底兒直接編的。籠子的大小和形狀取決於蒿子杆的長度和根數,蒿子杆的長度是等長的,比如說你想編成四方螺旋的,就用兩根蒿子杆打底,要是六邊螺旋的,就用三根,一般情況下就這兩種編的形狀。打底一般是蒿子杆交叉成×字形或*形,然後用小麥杆開始一圈一圈的纏繞,要到蒿子杆長度要到頭時,接一節麥杆,每個頭上各接一個,等你纏繞到蒿子杆頭時,你纏的這個就放下用你接在蒿子杆頭上的那個麥杆開始壓住到相鄰的那個蒿子杆頭就這樣以此類推,直到收口為止。小麥杆穗頭那一節都是一頭粗一頭細的,所以不夠長時可以直接插接的。當你往裡放蟈蟈時,因為編制方法是環壓的,能錯開的,把蟈蟈放裡再恢復正常就可以了。不知道大家看明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