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比获诺贝尔奖更有价值的启示

屠呦呦比获诺贝尔奖更有价值的启示

■吴勇

我曾去浙江宁波的效实中学参观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该校的杰出校友。我发现她在效实中学的经历和表现,对我们教育孩子大有启发。

屠呦呦比获诺贝尔奖更有价值的启示

有哪些启示呢?我简单梳理了一下,至少有三点。

第一,学业成绩不是唯一的成长指标。屠呦呦是1948年进入效实中学学习的。当时屠呦呦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屠呦呦留给高中同学和老师的印象是: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著名的“第十名现象”。像屠呦呦一样,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在中小学阶段都不是“学霸”,有的还被学校开除过。为什么会出现“第十名现象”呢?因为过分看重分数,孩子往往会通过拉长学习时间、加大作业训练量来获得高分,而压缩了其他方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透支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所以,看孩子一定要全面地看,发展地看,不要被一时的考试分数所迷惑。

屠呦呦比获诺贝尔奖更有价值的启示

第二,要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悠游自在中度过。也许正是因为回家不需要做那么多的作业,不必为考试分数着急,屠呦呦才能有时间观察父亲悬壶问诊,还能随意翻看父亲的中医典籍。无意中,她学到了一些学校没有传授的知识,也养成了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这种自然、有效的学习与她天赋的优势潜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耦合”,最终在几十年后成就了屠呦呦。试想,如果屠呦呦的父母不许她看闲书,不许她碰药材,不许她问这问那,只督促她做作业,只安排她上补习班、兴趣班、强化班,那么,屠呦呦可能只能成为“状元”“学霸”而已。因此,家庭环境的宽松、宽容、宽厚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与雨露。要相信,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季节,都有属于自己最美的瞬间。

由此我又想到荣膺“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的应佚伦。应佚伦的父母恐怕是家长中的“另类”——他们均从事绘画工作,却觉得帮助女儿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远比继承衣钵来得重要,女儿只要学得开心,即便成绩长期“中不溜秋”也没有关系。一旁同学们多在课外拼命补课,以此作为进入名校的阶梯,应佚伦的父母却挺淡定。应佚伦也曾上过钢琴班、奥数班、绘画班和电脑班,但都半途而废,父母也不再强求。课内学习,“从小到大,父母从未给我必须考第一的压力。” 应佚伦记得,初中时她数学曾不及格,母亲云淡风轻地说:“你自己知道错在哪儿就好。”他们会经常无条件地满足女儿的奇思怪想,唯一要求就是“既然选择了就坚持做好”。

屠呦呦比获诺贝尔奖更有价值的启示

第三,良好的素质是孩子成长的保证。从屠呦呦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中不难发现,比一时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她具有大胆质疑、批判权威、勇于创新和保有好奇心、求知欲的“较真”习惯与品质。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经历了数百次失败,收集了2000余方药,别人看来很枯燥,她却乐在其中、坚韧不拔。研制中,她大量试药导致肝中毒,更显示出她高度的责任感。屠呦呦的这些素质不是简单的考试成绩所能体现的。要养成这些素质,父母们就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潜能,依据兴趣自然生长,遵从天性进行教育,而不是“赶鸭子上架”,不切实际地强求,更不能拔苗助长地灌输与控制。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让孩子在悠游自在中度过,在自然状态下成长,最有利于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最接近孩子的天性,也就最能有效地发挥孩子的优势潜能。这是屠呦呦带给我们的比诺贝尔奖更有价值的启示。

屠呦呦比获诺贝尔奖更有价值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