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很少像樣的科學家?

霍金去世,中國網民紛紛刷屏悼念,然而他們大多不知道《時間簡史》是什麼。

說來實在可悲,幾千年過去了,一個十幾億人口的民族,為什麼象樣的科學家這麼少?近代的科學家幾乎都是外國人培養的,就是中國人引為自豪的三錢,也都是外國人培養的。幾近土生土長的華羅庚,他的導師還是要將他送到英國泡幾年洋水。中國一流的科學家幾乎都是外國培養的,而外國的科學家沒有一個是中國培養的,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檢討嗎?

更可悲的是: 在中國,象樣的思想家也很少。科學家也是思想家,而思想家則包涵了所有領域的專家。哲學界,文學界,藝術界,教育界,社會學界,林林總總所有的領域,幾乎沒有一個象樣的專家。像董仲舒、朱熹那樣跪舔皇權的人,說他們是思想家太抬舉了;李贄也算是思想家吧,可惜他因為獨醒被迫自殺了;幸運的王陽明,也曾經因為得罪權貴被髮配貴州。北大校長林建華讀錯字,人們立即把現代的北大教授和民國的北大教授作對比。就連中學生也知道,讀錯字是水平問題,把責任全推給環境推給別人是人品問題。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培養出一個一流的科學家,必須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與傳承,中國近代的科學家傳承了外國科學家的精神遺產,這種精神遺產包涵科學家的專業知識和科學家的治學精神,也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可惜……他們還可以唯心一點,說自己生不逢時命不好。然而還有另一個問題:三流的專家,有可能培養出一流的科學家嗎? 難不成大家要拿“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聊以自慰?

說到科學家,當然要扯到諾獎,中國人對此又愛又恨。外籍華裔科學家得獎,免不了沾沾自喜;可是中國本土也就只有莫言(吻合西方想像的中國屁股——引者注)

但是,由於二次世界大戰,以及英國本土沒有瘧疾,所以,後來就束之高閣了,……

屠呦呦只是重複了英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實驗。——引者注)拿到諾獎,又讓中國人心裡忿忿不平; 所以有人認為諾獎評選委員歧視我們中國人。對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平心問一問自己: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評委成員為什麼要歧視我們中國人呢?一是從歷史的淵源來看,瑞典人應該要恨法國人俄國人,歷史上他們敗於這兩個國家,而中國人與瑞典人無冤無仇,中國人最掛嘴皮的就是八國聯軍,也沒有瑞典的份;二是從獲獎科學家的分佈來看,瑞典人不歧視法國人俄國人,也不歧視日本人,更不歧視猶太人,為什麼唯獨歧視中國人?如果歧視,為什麼高鯤、錢永健這樣的外籍華裔科學家也能拿諾獎?三是從我們自己國家的科學家水平看來,能像莫屠二人那樣牛逼的科學家有多少?有的人會舉出袁隆平,舉薦袁隆平的人,對諾獎的宗旨還不瞭解,只要細讀一下諾獎的宗旨,就不難明白袁的成就不能入選的原因。

沒有牛逼的科學家,將導致國家的科學發展失去領頭的動力,導致生產力失去創造性的能力,所以我們只能靠山寨,我們只會製造,而不會創造。沒有牛逼的思想家,將導致這個民族失去創建新思想新思維的能力,變成一個呆滯守舊的民族,甚至變成一個沒有思想的民族,一個只有慾望而沒有思想的麻木不仁的民族。思想家是民族的精英,沒有思想家的民族,也就是沒有精英的民族,沒有精英的民族,永遠都不可能走在時代的前沿。反觀世界民族之林,猶太民族,只有幾百萬的人口,思想家一代接一代,因為智勇雙全,所以猶太人能經歷納粹滅族的考驗成功復國;德國的日爾曼民族敢於痛定思痛,人類哲學發展的引頭人多半都來自於德國。

傳說有一個法國社會學家提出問題。他假設法國突然遭受一場災難,如果導致50名部長以上的官員死亡,國家會變成怎麼樣?如果導致50名一流的專家死亡, 國家會變成怎麼樣?他的結論是: 前者會導致國家陷入一時的混亂,但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 而後者不會導致國家混亂,但會導致法國陷入長期的衰退。再選50名部長,對法國來講,那是易如反掌的事,可是要培養50名一流的科學家思想家,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這種思想其實代表了西方人的人才觀:真理十分重要,專家比官員值錢。

古代中國人的人才觀是: 學而優則仕,當官比什麼都重要,要當官就得先學會做人,朝廷宣揚的倫理道德就是做人的標準。這樣的人才觀,只能培養順民和鷹犬。方孝孺明哲保身不敢救父在先,官癮過了,連累十族也就無所謂了。直到現在,有些人只講倫理不講真理,有人說方孝孺威武不屈骨鯁千秋,有人說江歌作為獨女為了救閨蜜而犧牲是不孝,如此顛三倒四反覆衝突,不把人性折騰犬儒了變態了,那就怪了。

有的人沾沾自喜中國的新四大發明,然而很抱歉,英國廣播公司(BBC)發文指出:這些東西早在數十年前就被髮明出來,中國沒有發明任何這些技術,只是在推廣應用上處於領先。具體的文章網上就有。試問一個民族失去創造的能力,只是靠山寨,這樣的民族就是製造出第一的gdp、gpt又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