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为何亲近徐州?

王侯将相本无种l

记得,当年刚到徐州的时候,经常有同事说,明天请你上萧县吃羊肉去。开始以为,萧县是徐州下面的一个县,别人说,在安徽,我说这么远,不去了,不去了。后来才知道,原来萧县离徐州也就一个小时的路程,很近的。

一是距离近,感觉上有四条路可去萧县,距离产生亲近感

看一资料,从徐州市中心,到萧县,全程约42公里左右,这个距离,比到徐州下面的丰县、沛县近多了,更别说睢宁和新沂。一般来说,去萧县,大部分都是从淮西客运站乘车,然后从三环路老火炬雕塑(现在已经拆除了)一直往西,约几公里后,到分路口,左侧行驶,一直走就成,路很好认。第二条还有从铜山新区出发,原来有一条老路,不从三堡走,直接从铁路的右侧走,不过,听说,路况特别差,现在,大家都改为从三堡走了。第三条路是从现在的小南湖走,就是汉王方向,这条路走过一次,现在,不知还能不能走。第四条自然是高速公路了,非常方便,徐州有东南西北环城高速,路好认。有时候,这交通决定了两地的交流,也决定了人的出行。原来,没有京九线的时候,很多河南、安徽人出行,都选择从徐州出发。现在,交通方便了,慢慢徐州的交通地位在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希望徐州在电商和物流上不要落伍。

二是萧县的名人中,大多称自已为徐州人,无形中拉近亲情

萧县也好,徐州人也罢,不知萧龙士的不多,他是萧县刘套镇萧场村人。光绪三十年(民国12 年(1923 年),经李可染介绍,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二年级就读,民国14 年毕业。民国15 年,他在徐州参加欧亚艺术研究会,并与著名画家赵松子、王继述联合举办画展。是年,他还与王继述,阎咏百、王子云、李可染等人共创徐州美术学校,任国画系主任。徐树铮,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皖系名将,很多介绍,都说他是徐州人。王仲廉,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被称为黄埔一期的“徐州三王”之一。字介人、介仁,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人,读于江苏省立徐州中学……。当时,萧县就是徐州的,再说,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徐州就是他们故乡,不管区划如何调整,这种情永远不会变。

三是徐州给萧县人提供了很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


云雨中的禅语

萧县,尽管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但紧靠江苏徐州,素有“徐州后花园”之称,市区距徐州仅15公里,距宿州却有75千米。

因为地理位置较近的原因,决定了萧县和徐州,在历史上就有了密切往来,因此萧县和徐州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徐州的发展徐能直接辐射到萧县。

况且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萧县还是徐州在管辖,1955年2月,萧县才由江苏省徐州专区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安徽省内,萧县不属重点发展地区,城市建设很一般,但不能说其很破烂,但将其与江浙同样的县城比较,读者心中都会得出结论,但这几年萧县发展势头较快,但由于政策等方面的原因,跟徐州管辖县差距不小。

自改开以来,很多萧县人要么跑到江浙沪发展,要么跑到较近的徐州去发展,有的就生长在了徐州,其实已经是徐州人了,除了户口不一样外,眷恋故乡的同时,大都也都爱上了徐州,徐州就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所以,无论在地理上、心理上、文化认同上,包括说话语气上,萧县和徐州都是最近的,萧县人也爱往徐州跑,除了铜山,安徽还没有那个县,能和徐州如此亲近。

实际上,自秦汉以来,萧县就一直是徐州在管辖,这是历史的源缘,是无法用行政区域划分而割裂的。

萧县人,却很少去宿州,因为距离比较远,距徐州才15公里,除非走亲戚,谁愿意大老远跑去75公里外的宿州呢?宿州和徐州比,那是要差远了,这是客观事实,并没抵毁宿州之意,何况

开车去宿州,还要缴纳过路费

看宿州的地图,萧县与宿州在地缘上完全割裂,这种地理上的割裂,其实就是文化与习俗的割裂,这势必造成宿州发展是以宿州市周边为主,萧县却无人理的尴尬境遇,这也是萧县是贫困县的原因之一吧。

60余年前,萧县还是徐州在管辖,现在虽地缘相近,但毕竟还有行政阻隔,要平衡地区经济,就必须审时度势,就萧县区域,由宿州来管,似不太合适,所以网上有国家尽快筹划萧县回归徐州的呼声。

萧县,与徐州唇齿相连,文化互相认同,对徐淮地区发展都有利,行政壁垒是一堵墙,行政区域似乎该调整了,重回当年徐州老八县,符合萧县的历史文化传承、地理区位的便利,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有意思的是,曾有萧县网民发起过民意测试,得出的结论是:萧县人首选徐州,其次淮北,无奈宿州。

本人在网上搜到一条信息,萧县政府曾经开过一个会,主题是“萧县融入徐州发展工作第一次调度会议”,萧县本属于宿州管辖 ,但却要融入徐州发展,说明县政府已经看到了问题之所在,故而对全县经济发展作出了适度的调整。

通过以上叙述,悟空问答的读者们,应该能够判断“萧县为何亲近徐州,却和宿州不亲呢?”的大概原因了,请关注本文作者,如您有另外不同的意见,不妨到评论栏目,发表一番您的高论。

2017年12月27日于杭州


国平军史

我看到这个问题,作为安徽宿州萧县人,首先就感到非常亲,无论是萧县、砀山、宿州,这些文字不仅代表一个地名,更代表一种乡情,一种“”不思量“、“”自难忘“的乡情。

我打小在宿州萧县农村长大,谈谈个人感受,纯属一己之见。

萧县、砀山属宿州管辖,萧县、砀山人当然也是宿州人。两县人很少去宿州,感觉和宿州人也不亲,看来不是个别现象和个体感受。

拿自己来讲,人生已过而立之年,前17年是在宿州萧县出生、成长,1998年从萧县中学高中毕业,高考后离开家乡到江西求学,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西、福建、北京工作。说真话,长这么大,非常遗憾,还没有去过宿州市区一次。我想,我没有去过和很多人感觉不亲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自身的原因。拿自己来讲,作为一个宿州人,却遗憾地没有去过宿州市区,首先是自己的原因。想去随时都能去,如果说以前在萧县上学的时候,没空没钱去,但是工作以后,还没有去过,实属不该。在这一点上,没有许多矫情的借口和看似合理的理由。

2、距离的原因。现在交通方便了,路好了、车有了,萧县、砀山人去宿州的肯定比以前多了、勤了。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自行车都是稀罕物、都是家里头大件,如果去一趟一、两百里地的宿州,不是不想去,确实很难去。特别是对于农村人来讲,农活缠身,根本去不了。相比来讲,萧县离徐州只有四、五十里路,距离上要近一半还不止,有的地方直接跟徐州搭界。所以,去徐州更方便一些,自然也多一些。我记得那个时候,农村人想赶个大集,天蒙蒙亮起床,挑着挑子就去徐州卖菜了。我家在萧县的西边,离徐州十几公里,记得小时候家里有自行车以后,父亲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徐州赶集卖菜。如果去宿州,就是走现在修好的高速公路,也要八十多公里,确实有些远,赶集根本不赶趟。

3、历史的原因。这个方面,好多人都说得很详细了,不再赘述。

有个体会,亲不亲,没有绝对的,只是相对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假如在国外,说中国话的都感到很亲。假如在国内的外省市,同是安徽人的觉得很亲。在安徽省,同是宿州人的觉得很亲。在宿州市,同是萧县人的觉得很亲。作为自己来讲,我感觉我是萧县人,也是宿州人,都是亲人。亲不亲,跟去没去有关系,但不是决定关系。亲情,是天然的、内心的、单纯的。我在外地工作,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安徽的,别人问安徽哪里的,我说是安徽宿州萧县的。

因为,那是生我养我的亲情土地。永不能忘!


小黑马

萧县,古之萧国,东周时肇建,附庸于宋,秦时置县,地处淮北平原北部,华北平原南部,东与徐州接壤,南临淮北、西通永城,为中原片区东部大县,全县有150万人口,中原官话。

萧县所在的地区,在其身旁,有两个重要城市,东曰“徐州”,西曰“商丘”。商丘古称睢阳,徐州古称彭城,都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原地区的大城,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睢阳为西汉梁国国都,七国之乱在此被平定,安史之乱时的睢阳保卫战,让张巡一战封神。而徐州一带,则自古至今常有大战。群雄逐鹿中原,徐州为控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商朝与东夷的战争结束之后,历朝有楚汉的彭城之战,东汉末年的三让徐州,南北朝时期的徐淮争夺战,一直到现代的抗战时的徐州会战、解放战争时的淮海战役,都在徐州附近展开。如此频繁的大战,让徐州附近成为帝王将相乡,名噪一时。且徐州地处南北交界,文化发展兼容南北,文学艺术、战略纵横,物华天宝,可谓人杰地灵。

萧县地处徐州与商丘之间,作为徐州的西大门,历史上一直为徐州管辖,县城距徐州仅相距15公里,宿州距离萧县有75公里之遥。

萧县与砀山被划给宿州之后,因为距离宿州市区比较远,宿州市经济实力不是很强,对于萧、砀两县,心有余而力不足。徐州很近,在人才、资金、技术的交流却受到限制。萧、砀两个人口大县,也因此失去发展的契机,甚而沦为了贫困县。

很多萧县人,过年回家,车牌都是上的徐州牌,很多萧县人在徐州务工,如装修、防腐、餐馆、酒店等很多都有萧县人的身影,很多人的第二故乡就是萧县,相反在宿州市的萧县人,除了宿州学院的学生籍贯是萧县,还真不太多,在淮北的萧县人都要比宿州多,这也是地理上的原因——萧县离淮北只有35公里。

近年来,县政府转变思路,以经济建设为重,毕竟150万人要吃饭,要发展,县政府筹划积极融入徐州经济圈,从历史因缘上看是合情合理的,从地缘上看,更是理所应当,从经济发展看,也是理所当然。

徐州经济能力与合肥相比不相上下,甚至在关键领域,比起合肥还略有优势。萧县以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融入徐州经济圈,将会展现出腾飞的发展速度。唯愿父母官再接再厉,砥砺前行,不为贪腐所败,为家乡父老多谋福利,萧县人重情重义,肯定会为之立碑纪德。


而知而行

萧城――一座快速崛起的城市

1955年2月21日,萧县由江苏省徐州专区正式化入安徽省宿县专区,这和安徽省萧县北部的砀山县同一时期由江苏省划入安徽省。至今已有62年的历史。



究其因,当年安徽和江苏两省因洪泽湖治理问题,产生分歧。最终决定由江苏省统一管理洪泽湖,而洪泽湖流域内的安徽省盱眙县和泗洪县,自然要划到江苏省,当然安徽省也不会白白拿出两个县给江苏省,况且还占据着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的优势。所以就有文章开头的1955年江苏省徐州专区的萧县砀山县划到了安徽省宿县专区。历史就是这么喜欢开玩笑!总是让人措手不及!

萧县风能发电


有人说了,那安徽省是不是傻,拿水土富饶的盱眙县和泗洪县换来两个破穷县,你看看人家盱眙县和泗洪县现在发展,哪个不比萧县强?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你就还真错了,萧县在建国初期,甚至到改革开放那都是一方强县。

众所周知,自清朝雍正十一年徐州设府伊始,徐州几百年来都辖八县,也就是我们老一辈所说的徐州老八县――即徐州上四县:丰沛萧砀,下四县:铜睢新邳。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说:“丰沛萧砀自古多英雄!”

1955年地区划分示意图


虽然自1955年划分之后,但几十年来萧县都深受徐州影响,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萧县有众多本土著名品牌,本土著名企业……像萧县大曲我都有20年没见了,不知道你们上次喝萧县大曲是什么时候?

红双喜葡萄酒曾经可谓辉煌一时,自从被古井收购之后,不知还有多少人还记得它?

萧县化肥厂,磷肥厂……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从我们的记忆中慢慢消失,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仿佛萧县对外形象一直就是国家贫困县。

既然历史已经书写,谁也无法改变。好在我们大萧国依然占据这绝佳的地里位置,东临徐州,南接淮北,位于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宿淮城市组群的中心部位,长三角城市群北翼。近几年萧县发展势头迅猛。

徐州都市圈


与其说占据绝佳地理位置,倒不如说至今萧县仍受徐州影响,因距离近,萧县是距离徐州市区最近的县(铜山县划为铜山区之后)。萧县人乘车(萧县高铁开通前),购物,看病,游玩,选择最多的就是徐州。

依托郑徐的高铁,萧县也成了皖北为数不多通高铁的县城,且是郑徐高铁线上最大的县级站。

萧县高铁北站外景


高铁站台
随着徐州地铁1号、2号、3号线的开工建设,萧县与徐州两地政府也在进行官方磋商,并于2016年10月24日成立萧县轨道交通指挥部。

徐州至萧县地铁,(又称徐萧城际、萧县轨道交通、徐州地铁S4号线),是徐州地铁1号线延长线、是全国第二例省际地铁,也是徐州地铁4条城际铁路中开展工作最快的的一条城际铁路。第一例是上海地铁11号线(江苏昆山花桥)。

萧县地铁示意图
随着郑徐高铁开通的同时,萧县也取得了一件件可喜的成绩:新能源公交车的投放、公共自行车的投放、岱湖新城的建设、张江高科技产业园的成立……

新能源公交


萧县城区公交
公共自行车

至于题主所问的萧县人为何对宿州没有亲近感,宿州太远啦,本人坐火车下错站去过一次宿州市,没归属感,这里就不作明确回答了。

在这里我祝愿萧县发展越来越好,家乡越来越美,老百姓越来越幸福!

城区夜景


商业中心

金街购物中心

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


解题哥

作为砀山人,看到这个话题,忍不住前来聊一聊自己的想法。萧县砀山自古与徐州联系密切,属于徐州管辖区。丰沛萧砀是一家。建国后由于国家调整的原因,萧县砀山与徐州脱离从属关系,但这种脱离仅仅是行政脱离,历史、文化、风俗等仍保持一致,丰沛萧砀等县城的人相见,仍互称老乡,这也就是割不断的兄弟情吧。

我觉得造成萧县、砀山仍期盼回归徐州的想法,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历史原因

如文章开头所讲,丰沛萧砀本为一体,由于国家发展需要,近几十年做出了调整,但是该地区文化同根,风俗同源。本地区各县城经济发展与协调都比较密切,说白了,同属于宿州的灵璧和泗县,与萧县砀山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无论是语言发音,还是风俗习惯。宿州本来也仅仅是个县城,后来区域划分,宿县变成了宿州,把萧县砀山与灵璧砀山东拼西凑成立了宿州市,因为文化与地理位置的原因,造成现在宿州没有一点凝聚力。

二:距离问题。

萧县砀山距离徐州较近,所以文化交流较为方便,地区协调发展的比较好。本人三十岁,自小到大从未去过宿州,但是去徐州至少几十上百次。 不是不喜欢宿州,确实是距离问题,去徐州坐大巴从310国道一两个小时即到徐州市中心,去宿州要四个多小时。请问有谁会舍近求远呢?再个就是徐州也比宿州发达一些,(实话实说,请喷子扪心自问一下宿州发达还是徐州发达,再来喷。)所以大家更愿意去徐州,而非宿州。

三:凝聚力问题。

第一点已经提到,由于宿州是东拼西凑,设宿县为市,成立的四县一区的地级市,砀山萧县从未属于过安徽,更未被升级为宿州市的宿县统治,转脸看看身边的兄弟,一个叫灵璧,一个叫泗县。这种感觉好比,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的两个穷苦孩子,被强制性带到另一个穷家庭,看着陌生的环境,看着后爹家两个和自己不一样的亲生儿子,更感觉到不安与失落,想和他们说话,但是口音习惯又不一样,所以兄弟两个更加思念以前的家,哪怕也是穷的家。这样说的话大家更能理解砀山和萧县的尴尬境地。

萧县砀山在安徽的最北部,也是最晚规划到安徽的两个县,说不好听的,是别人拿两个县换回来的两个穷县,有些政策基本到不了这偏僻的北部,两个县更像是读书快读到毕业了,被转校到另外一个学校,坐在最后一排,看黑板看不到,听课听不到,班级有些节目已经在他们来之前确定下来了,这就造成萧砀不光对宿州的归属感不强,对安徽的归属感也不强。

四:地域黑。

这个问题我发现刚刚没人提到,我就说一下。萧县砀山属于黄泛区,地区黑也多针对该地区,什么穷山恶水出刁民,民风彪悍,安徽都是要饭的等等。甚至有些喷子骂安徽人素质低,皖南的地方表示认同,然后把锅都甩给皖北。顿时感觉自己高人一等,自己就是高等人了。本人看来这种行为比喷子的素质更为低下。言归正传,萧县砀山一半以上对宿州甚至安徽都没有认同感,或者说是半路捡来的孩子,地域黑又集中的攻击这个地方,皖南享受到好的政策,听到人家骂两个后娘养的半路兄弟,站在别人的队伍拍手叫好。所以这更降低了认同感。该地区很多人在外面当别人问是哪里人时,很少说宿州,一是因为宿州知名度比较低,还不如说砀山的,别人听了还会说砀山梨的砀山吗?二是不背地域黑的锅,我们出门就是萧县,就是砀山,别人不知道在哪里时,多半会说徐州附近的。

综合来说,砀山萧县与徐州的兄弟情是割舍不开的,即使宿州比徐州发达,萧县砀山仍然会选择重新归入徐州的,因为宿州即使再发达,惠民政策基本走不到这里。萧县砀山也享受不到宿州发达带来的经济利益。 但是宿州也不要灰心,不是我们不友善,是我们距离真的有些远吧,安徽其他地方的人也请别喷,因为我们真的很少能享受到安徽经济蛋糕的味道,所以,萧县砀山一边自力更生,一边与徐州这个曾经的兄弟保持着联系,仅此而已!


村头大傻


目前萧县行政区划上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徐州市为江苏省设区市。地理上,萧县紧靠徐州市,在徐州市铜山区西部。宿州市政府驻地在埇桥区。三地都属于近邻,交通都很方便。

萧县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行政区划上隶属徐州。只是在解放初期因为江苏省没有恢复,徐州市都被山东省临时代管,萧县砀山临时划入安徽的皖北行署,不过时间很多。1953年江苏省恢复建置的时候,徐州市从山东划回江苏省,萧县砀山因为原属江苏省,也划回恢复建置的江苏省。1955年江苏省为统一管理协调洪泽湖,与安徽省进行协商。将原属于安徽省的洪泽湖西部县两个县划入江苏。作为对等条件,江苏省将最西北原属于徐州地区两个县萧县砀山划入安徽省,直至今日。

从交通上说,砀山萧县通陇海铁路和现在的郑徐高铁与徐州的联系更加紧密。宿州到砀山和萧县只能通过公路。

从风俗习惯语言上说,萧县也更接近徐州。这主要是历史上长期历史归宿造成的,不是短时期内解决了的问题。从政治经济上说,徐州的辐射能力也比宿州高。徐州的医疗资源在附近算是很好的,即使跨省,徐州也专门设立了萧县砀山的方便报销转诊的服务窗口。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一点启发。


东野洛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好,萧县为何亲近徐州而不亲近宿州?我来告诉你,因为我姥姥家是萧县的。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回答有点可笑?其实这正是折射出萧县和徐州的亲情关系。

萧县,原本属于徐州的上四县之一,就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那场大洪水,江苏省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更好的治理洪泽湖,而把徐州的萧县、砀山县和安徽的泗洪县、盱眙县交换了。萧县这一去就是六十多年了。

现在有很多萧县的老年人,还念念不忘的告诉儿女子孙:我们曾经是徐州人,徐州才是我们家。萧县和徐州的分离,是多少徐州人和萧县人心中的痛!

现在的徐州发展越来越好,而离徐州最近的萧县,只离徐州市区20多公里,但萧县属于安徽了,这严重制约了徐州的发展,萧县人也很希望徐州能往西发展,但现在毕竟萧县不属于徐州了。

萧县人民盼望回归徐州怀抱,而徐州也需要萧县的支持,这是两地人民的梦,希望萧县能早日回家!




曾经6029059217

一,历史上属于徐州,历史上,萧县属于徐州八大县之一。所以说,你就会明白了,萧县人和徐州人讲话是一样的,风土人情也是一样的,太近了。

二,徐州要发展好,它必然要带动安徽省的萧县的发展。因为萧县离他特别近,安徽省淮北市段园镇也是。如果说徐州发展壮大重特大城市的话,不往西发展,那么他发展的话必然要受到很多的限制。好,大家直接看图。徐州西边这条腿太短了?发现了没有?



三,萧县的距离徐州的距离太近了,加上徐州交通便利,萧县到徐州车也多,萧县周边也没有太多的大城市,所以很多萧县人直接往徐州方向发展,很多人在徐州都有房子,在徐州安家落户。


戈巴迪

萧县,目前离徐州最近的县城,打的到市中心15元。历史和文化习俗一样,心里有认同感,宿州(宿县)当年也是老八县之一,老辈人常讲丰沛萧砀是一家,萧砀不分家,便是如此,并不是完全因为经济差异。古黄河流经丰沛萧砀,一脉相传,千百年的血肉相连,并不会因为这几十年的行政区划调整而割\n断。同样徐州对萧砀的认同感要超过邻近山东几县。举一例:这二年关于老百姓就医,宿州市政府要萧砀严控到徐州的人数,如果出县尽量到宿州、合肥。从老百姓角度讲离徐州近,省钱又方便,岂是行政命令完全能阻止了的。这几年宿州市政府也在讲东向与徐州发展对接,抱团取暖,只是具体实施时仍然有部门利益阻力。同样目前徐州西向发展也因行政区划受阻,淮海经济区战略便是欲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从目前的趋势看,国家层面应适时顺势作一些行政区划的调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