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說春秋90:“拜賜之師”,秦晉二次開戰

“拜賜之師”的典故出自《左傳》,講述的是秦國在經歷崤山之役的慘敗之後,本想一雪前恥,卻反以“拜賜”而遭人嘲笑的故事。

上回說到,孟明等人在文嬴的幫助之下成功撿回了一條命,在他們準備逃離晉國的時候,特意向來追趕他們的陽處父留下了“三年之後,拜君之賜”的約定。

早在崤山之役剛結束不久,秦穆公就已經得知了秦軍全軍覆沒的消息,他後悔當初沒聽蹇叔和百里奚的勸告,時至今日不但害了三軍,還連累兩位相國老年喪子,秦穆公的心中萬分難過,每日都只能在悔恨和煎熬之中度過。

但讓秦穆公沒有想到的是,他原以為孟明等人落在晉軍手裡肯定必死無疑,結果這幾人竟安然無恙的回來了,當城門官來向他報告孟明三人已到雍州城外的時候,秦穆公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馬上讓人為自己換上平時朝會時穿的正式禮服,然後下令城裡所有大夫以上的官吏全部集合,跟著他一起出城迎接秦軍主將。

朝中有不少人都對秦穆公的這一做法很不認可,他們得知秦穆公火急火燎的把自己召來竟然是為了迎接敗軍之將,馬上反對說:“孟明等人損兵折將,自己還做了俘虜,簡直是秦國的恥辱,主公應將他們就地問斬,以正軍紀才對,為何還要如此高規格的去迎接他們。”

秦穆公聽完頓時把臉一沉,問他們說:“這次出征完全是寡人不顧相國反對堅持要打的,如今吃了敗仗,追究起責任來,寡人首當其衝,爾等讓寡人將主將問斬,那是不是寡人也應該自刎謝罪。”

眾人一聽這話說的也太嚴重了,趕緊一個個都閉上了嘴,等他們跟著秦穆公來到城門口時,孟明、白乙丙和西乞術三人正在城外跪成了一排,等候秦穆公發落。

秦穆公仔細一看眼前的三人,發現他們每個人身上都帶著不少傷,面容也憔悴了許多,秦穆公見此情景有些動容,他趕緊上前將將這幾人一一攙起,然後溫和的勸慰道:“這次秦軍打了敗仗,全是寡人一人的錯,與旁人都無關,你們不必有任何心理負擔,寡人不聽良言,讓你們受苦了,都趕緊回去休息吧,秦國以後還得仰仗諸位。”

孟明幾個人感動的淚留不止,連連向秦穆公磕頭謝恩。在這之後,秦穆公還讓他們繼續擔任原來的官職,掌管秦國的軍事大權,對他們的信任程度比起崤山大戰之前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早退隱回家的蹇叔和百里奚兩人得知他們的兒子平安的回來了,而且仍然被委以重任,心裡也算有了些安慰。

典故說春秋90:“拜賜之師”,秦晉二次開戰

一轉眼就是三年過去,在這三年裡,孟明等人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練兵上,想盡各種辦法提高秦軍的作戰能力和軍事素養,沒日沒夜的訓練,除非有萬分緊急的事,否則這幾人誰也不會離開軍營半步,經過他們不懈的努力,秦軍的鬥志和精神風貌比之從前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這個時候孟明又想起了當年在陽處父面前許下的三年之約,孟明覺得如今已是萬事俱備,就等著報仇雪恨了。

孟明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了秦穆公,秦穆公有了上一次的教訓,做決定時謹慎了許多,他問孟明:“上次崤山一戰我軍全軍覆沒,不少將士到現在心裡都還蒙著一層陰影,這種形勢下出兵,愛卿可有足夠的把握?”

孟明心裡憋著一股勁,他拍著胸脯向秦穆公保證說:“主公放心,臣這三年沒幹別的,就是練兵了,如今我軍的戰鬥力早已不是當年能比的,現在正是我軍報仇的最好時機,主公還猶豫什麼。”

秦穆公見孟明信心十足,自己也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於是秦穆公下令,由孟明統兵一萬人,白乙丙和西乞術擔任左右副將,即日啟程兵發晉國,以雪崤山之恥。

公元前625年二月,秦軍的部隊正式出發,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晉國,晉襄公立即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接替父親上任不久的中軍主帥先且居認為自己有必要第一個發言,於是晉襄公話音剛落,他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秦軍這次進攻,打的旗號是為崤山戰役死去的人報仇,他們軍中有很多人都和那些人沾親帶故,心裡必然懷著滿腔怨恨,所以這次戰鬥決不可輕視,我軍不但要制定詳細的作戰方案,為了提高將士們的士氣,我認為必須主公親自掛帥不可。”

晉襄公很贊成這個觀點,不過他同時也鼓勵眾人說:“秦軍這次進攻雖說聲勢很大,但諸位也無需過分擔心,當年孟明定下三年之約,在這三年當中,我們也沒閒著,先主帥為了防止秦軍的進攻,整日帶著將士們在校場上操練,寡人前幾日去營中視察,發現他們的訓練很有成效,如今秦軍膽敢再次來犯,正好就用他們來檢驗一下我軍的訓練成果。”

下面的狼瞫和狐鞫居等人原本就是晉國的勇將,打起仗來勇氣十足,又被晉襄公一激,更是摩拳擦掌,恨不能立即與秦軍展開廝殺,晉襄公作出安排,由他本人親自掛帥,先且居擔任中軍主將,趙衰為副將,王官無地為御戎,狐鞫居為車右,狼瞫為先鋒,即日進發趕奔彭衙抵擋秦軍。

典故說春秋90:“拜賜之師”,秦晉二次開戰

彭衙是秦國邊境上的一個縣邑,距離晉國很近,孟明領著部隊到達這裡後,已經駐紮了十多天時間,看上去似乎並不急於出兵,而是另有打算。

晉軍方面也弄不清楚秦軍到底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主帥先且居卻是個急性子,他與副帥趙衰商議:“自古兵貴神速,如今秦軍在彭衙那裡磨蹭,正是天賜良機,我軍應趕緊加快速度,星夜奔赴彭衙殺他個措手不及。”

趙衰畢竟是多年的老將,考慮問題更加謹慎,他對這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秦軍千里奔襲發起進攻,依常理就該速戰速決才對,長期僵持下去肯定是對他們不利,可如今孟明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這其中該不會是有詐吧。”

先且居一臉無所謂的樣子:“彭衙那裡地勢平緩,周邊也沒有什麼樹林山石之類的遮擋物,根本無法設伏,我看秦軍在那裡遲遲不動,肯定畏懼我軍,趙將軍千萬不可猶豫,貽誤了戰機。”

就在兩人各執一詞的時候,旁邊有一人說了話:“兩位元帥如果有什麼顧慮,某願擔任先鋒,領三五千人先行一步到彭衙去試探,倘若秦軍並無埋伏,二位元帥再領著主力前來進攻不遲。”

先且居和趙衰二人同時朝著聲音發出的方向望去,原來說話的不是別人,正是狼瞫,先且居對於狼瞫的能力瞭如指掌,他想起當年狼瞫自請先鋒,被他的父親拒絕,如今狼瞫竟然不計前嫌,仍然以大局為重,先且居不由得對狼瞫產生了一絲敬佩。

狼瞫這人性格直爽,見先且居半天沒說話,以為他心裡有什麼猶豫,於是又堅持說:“元帥無需有何掛念,即便我真的中了秦軍埋伏,照樣能鬥他幾百回合,萬一不幸被秦軍所虜,我願仿效先軫元帥,為國殉難,絕不會給晉軍丟臉。”

先且居感慨狼瞫的忠勇,拍馬走上前,把手搭在狼瞫的肩膀上對他說:“將軍果然勇氣可嘉,本帥就與你三千兵馬,派你前去探路,倘若能識破秦軍詭計,我一定在主公面前為你請頭功。”

狼瞫謝過先且居,立即領著人馬上路,到了二月初七這一天,他順利抵達彭衙附近,這時候狼瞫也從各方面蒐集來的情報獲知,原來孟明待在彭衙多日,並不是有什麼別的打算,只因他和副將白乙丙在進攻策略上產生了分歧,孟明主張走陸路進兵,而白乙丙則認為晉軍已有防備,走陸路難免像上次那樣遭遇埋伏,所以強烈堅持走水路,兩人的意見始終不能統一,這才導致部隊無法前行,給了晉軍可乘之機。

狼瞫搞清楚了情況,覺得這是老天在幫他們,他一面派人快馬加鞭回去向先且居報信,一面組織部隊立即進入戰鬥狀態,準備趁夜襲營。

到了晚上,狼瞫讓人用棉布將馬蹄子包裹起來,把馬嘴全部纏上,分兩路兵小心翼翼的往秦軍大營方向靠近,此時的孟明覺得他們還在自己國家境內,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所以防備就比較鬆懈,完全沒意識到危險正在向他們靠近。

等到晉軍距離秦軍寨門只剩下五十步遠的時候,狼瞫一聲令下,兩路兵馬同時發起進攻,很多秦軍這時候還在睡夢之中,忽然聽見外面殺聲四起,嚇得連鎧甲都顧不得穿就跑了出來,老半天才明白是晉軍打了進來。

狼瞫進攻的速度也比較快,沒用多久就突破了秦軍寨門,進來之後他領著人馬見人就砍,很快便有近百名秦兵丟了腦袋。

典故說春秋90:“拜賜之師”,秦晉二次開戰

孟明等幾員主將這時候也早已從各自的營帳中衝了出來,一看形勢危急,他們立即組織軍隊進行反攻,好在孟明這幾年的訓練沒有白費,秦軍經歷了剛開始短暫的慌亂之後,很快穩住了陣腳,與狼瞫的部隊形成了對峙狀態。

秦軍畢竟在數量上佔據了絕對優勢,在孟明沉著的指揮之下,秦軍的幾個方面迅速形成了合圍之勢,將狼瞫的三千人馬困在當中,狼瞫面對幾倍於自己的敵人,臉上沒有絲毫的懼色,他給手下人下了死命令,哪怕只剩下最後一人,也不能退縮,必須堅持到先且居帶著主力過來。

經過幾輪搏殺,晉軍損失十分慘重,狼瞫身上也多處受傷,他身上穿的戰袍也早已被鮮血染成紅色,有人擔心這樣下去會全軍覆沒,所以建議狼瞫早點撤兵,狼瞫卻堅定的說:“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將秦軍拖住,不能給他們喘息和佈陣的機會,我已經向先元帥報了信,他現在正領著主力部隊往這裡趕,我們必須堅持到大軍到達為止。”

手下人一見後退無望,只好拼盡十二分的力氣與秦軍廝殺,狼瞫帶來的三千人,到這會兒僅剩了五百人不到,將近天明的時候,從狼瞫他們的後方傳來一陣號角聲,先且居所帶領的主力總算是趕了上來,先頭部隊的狐鞫居、王官無地和趙盾分別領著一路人馬,分三路向秦軍包抄過來。

被困在秦軍當心的晉軍一看援兵來了,頓時士氣高漲,迅速由防守改為進攻,配合外面的晉軍對秦軍形成裡外夾擊。

秦軍經過一夜的激戰,早已有了疲憊之色,如今見敵人又來了援軍,心裡上產生很大壓力,再加上秦軍這一仗打的十分倉促,整個軍隊的陣型十分混亂,面對與自己數量相當的敵兵,根本沒有對抗的可能,孟明預感到形勢危急,只好命令部隊開始突圍,準備撤出彭衙,在經歷了幾番生死較量之後,總算有不到兩千秦軍保護著孟明、白乙丙和西乞術三人逃了出來,一路往雍州方向撤退。

先且居領著部隊在後面一直追了二十多里地,因擔心是在秦國境內有可能遭遇埋伏,這才下令停止追擊,先且居得意洋洋的看著秦軍狼狽而逃的樣子,還不忘再諷刺他們一番,他讓手下對著秦軍的背影高喊:“感謝孟明將軍專程來拜謝我們。”孟明這時候也顧不得其他的,只能低著頭任由晉軍辱罵。

這就是“拜賜之師”的典故,後來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用“拜賜之師”來諷刺那些為了復仇卻以失敗告終的戰爭。

孟明再次吃了敗仗,他以為自己這次回到雍州肯定必死無疑,想不到回國之後,秦穆公毫無責備,仍然讓他與白乙丙等人官復原職,孟明深受感動,除了比之前更為賣力的處理軍中事務,又幫著繼任的相國公孫枝改弦更張、料理政事,甚至拿出自己的家財資助百姓,秦國上下一時間呈現出政治高度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的開明景象。

當年冬天,晉襄公採納先且居的建議,為了徹底打垮秦軍的鬥志,他聯合宋國的公子成、陳國轅選、鄭公子歸生總計四路人馬約五萬大軍共同進犯秦國邊境。

典故說春秋90:“拜賜之師”,秦晉二次開戰

消息傳到雍州後,不少人都主張出兵阻擋,可是孟明卻建議秦穆公:“部隊剛剛在彭衙經歷失敗,對晉國的恐懼心理暫時還沒有過去,再加上臣定下的訓練任務尚未完成,因此還不到和晉軍正面接觸的機會。”

秦穆公知道孟明經過這幾年已經成長了很多,看問題更加深刻,於是力排眾議,堅決採納孟明的建議。

晉國於是便在秦國邊境上如入無人之境,奪取了秦國的汪邑、彭衙等地,大勝而歸。

算上這一仗,秦國已經連著三次敗在晉國手中,不管是秦穆公還是孟明視,都急需要一場勝仗來重塑秦軍的形象,為秦國挽回顏面。

那麼這樣的戰爭能否出現,孟明又將提出怎樣的策略來確保下次戰爭的必勝呢?

下一期的春秋典故:“濟河焚舟”將會為您揭曉答案,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