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說春秋81:“人莫予毒”,失策的楚成王

成語“人莫予毒”經常用來形容消滅勁敵之後的愉悅的心情,早在春秋時期,晉文公就曾用它來形容自己得知某人死訊時候的興奮之情,因而有了這樣一段典故。

上回說到,晉文公在城濮大敗楚軍,興高采烈的帶著部隊準備返回絳邑,可當他走到衡雍時,從楚國方面傳來一個消息,讓晉文公臨時改變了行程。

這個消息是關於楚軍主將成得臣的,成得臣作為本次戰爭的總指揮,打了敗仗,自然要承擔責任,按照楚國的軍法,敗軍之將罪當問斬,況且這一仗還是他不顧楚成王的反對堅持要打的,所以楚成王肯定不會放過他。

成得臣自己心裡也明白這一點,在離開城濮之後的一天夜裡,他把副將鬥宜申、鬥勃以及自己的兒子成大心等人都叫到跟前,準備向他們安排後事,然後以死謝罪。

鬥勃聽了成得臣的打算後安慰他說:“這次我們雖說打了敗仗,但好在將軍在關鍵時刻行事果斷,保全了中軍,因此我軍傷亡並不大,那些戰死的多數都是陳、蔡兩國的士兵,只要我們回去休整上三五個月,還有雪恥的機會,將軍罪不至死,大王也會酌情考慮。”

典故說春秋81:“人莫予毒”,失策的楚成王

成大心、鬥宜申等人也在旁邊不住的勸說,成得臣心裡產生了一絲猶豫,可他又覺得以楚成王的脾氣肯定不會輕易放過自己,所以又說:“不管怎樣,我都是打了敗仗,而且這裡還有抗旨之罪,無論哪一條,都是死罪。”

成大心給成得臣出了個主意,他對成得臣說:“是不是死罪,那都是大王的一句話,該由大王親自決定,大王現在還駐紮在申邑,父親不如直接去向大王當面謝罪,倘若那時大王仍然不肯饒恕父親,您再謝罪不遲。”

成得臣說:“只怕大王過於惱怒,不給我說話的機會就要將我問斬。”鬥宜申說:“那您就寫一封信給大王,將這次戰爭的經過向他做個彙報,再由大王定奪。”

成得臣覺得這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於是聽從鬥宜申的勸告,命人取來紙筆,給楚成王寫了一封很長的信,其中隱含著他對這一仗的悔恨和歉意,希望能借此打動楚成王。

信寫好後,成得臣就派人送往申邑,他自己也帶著軍隊往申邑趕,等到那裡的時候,楚成王早已離開,只留下一個貼身侍從給成得臣帶來一段口信,成得臣趕緊跪在使者面前敬聽,使者用楚成王的語氣對他說:“這次戰敗,雖然不全是子玉的錯,寡人也有心赦免你,可怎奈申、息兩地的士兵當初都跟著子玉一同上了戰場,如今他們幾乎全部埋骨他鄉個,唯有子玉一人回來,不知子玉該如何面對申、息的父老鄉親。”

成得臣聽完這話,心頓時涼了下來,他知道楚成王這是不肯原諒他,故意拿申、息的百姓說是,目的還是想讓他死,成大心和鬥越椒也聽出了話裡的味道,趕緊跪下來向使者求情說:“戰爭打完之後,子玉當即就要自殺,是我等認為大王愛惜人才,一定會放過子玉一命,這才勸他跟我們一起回來,希望貴使能把這個情況彙報給大王。”

典故說春秋81:“人莫予毒”,失策的楚成王

使者應聲答應,然後騎上快馬飛奔郢都,成得臣也只有帶隊繼續往郢都進發,一路上都在盼著楚成王的赦免令能送來,然而等他一直到了連谷、離郢都只差七十多里路的時候,仍然不見楚王的赦令,成得臣知道楚成王已經下了決心,只好再次把鬥宜申等人叫到跟前對他們說:“大王執意要懲罰敗軍之罪,看來我是難逃一死,等我死後,就由子西負責統率全軍,爾等回去見了大王,務必要代我向他謝罪。”

鬥宜申含著眼淚答應下來,又領著眾人跪在成得臣面前連磕了好幾個頭,這才帶人退出營帳,只留成得臣一人在帳中。當天晚上,成得臣便用那把跟隨自己多年的寶劍結束了他的生命。

第二天,成大心收斂了成得臣的遺體,然後向鬥宜申請示如何啟程,鬥宜申說:“這次兵敗,豈是子玉一人之過,我與子椒身為副將同樣難辭其咎,回去見了大王也不會有好下場,只有追隨子玉一同赴死,日後軍中之事就只能拜託給你了。”

成大心聽完大吃一驚,趕忙上前解勸,可鬥宜申根本不顧成大心,自顧自的取出一條白綾,準備上吊而死,就在這個時候,外面忽然傳來消息,楚成王派人來傳旨,不再追究成得臣等人的敗軍之過,從成得臣往下,無論大小官吏一概免死。

原來楚成王原本的確是打算要將成得臣處死,但子文想到成得臣畢竟是他當初推薦給楚成王的,自己也有一定的責任,於是就想替成得臣等人求情,但他也知道楚成王肯定不會輕易答應,因此便在楚成王面前提起一人,這個人名叫範巫矞,是楚國範邑的一個相士,由於他在占卜問卦、預測吉凶方面挺有幾分手段,因此頗受楚成王重視。

兩年以前,範巫矞被召進郢都為楚成王卜卦,經過一番儀式後,範巫矞得出一個結論:楚成王、成得臣和鬥宜申三人都將橫死,楚成王當時對這個結果還很不滿意。

典故說春秋81:“人莫予毒”,失策的楚成王

等到鬥宜申帶著部隊回到郢都後,楚成王也不敢再追究其責,好言安撫了眾人幾句,又下令將得臣厚葬,然後就打發鬥宜申等人離開了。

幾天以後,成得臣的葬禮在鬥宜申的主持下順利完成,楚成王辦完了此事,又想起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該由誰來接替成得臣擔任令尹。

楚成王為此又把子文找來商議,子文忽然想起一人,他對楚成王說:“當初在大戰之前,就有一人曾向臣預言說,子玉驕躁易怒,難堪大用,這次出征必敗無疑,如今看來,那人倒有幾分見地。”

楚成王問此人是誰,子文回答說是蒍賈,楚成王有些猶豫:“那蒍賈不過十三四歲,縱使有些才華、但終究資歷太淺,若讓他擔任令尹,國人定然不服。”

子文建議說:“常言道嚴父出孝子、名師出高徒,蒍賈能有這般才華,想必他父親也非等閒之輩,不如就讓蒍呂臣擔任令尹如何?”

楚成王覺得這個提議有幾分道理,於是就命人草擬詔書,任命蒍呂臣為令尹。

典故說春秋81:“人莫予毒”,失策的楚成王

在那個年代,各國都會在對手國家安排許多密探,以便及時掌握敵人動向,因此成得臣自殺和蒍呂臣接替成得臣擔任令尹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晉文公耳朵裡,晉文公喜出望外,對先軫等人說:“子玉一死,楚國再也沒有能害我之人,如今蒍呂臣接替令尹,此人奸詐自私,不懂得為百姓謀福祉,寡人再無憂慮了。”

成語“人莫予毒”正是由此而來。

晉文公收服了鄭國,又少了楚國的後顧之憂,心裡十分得意,他也開始著手謀劃一項更大的戰略。

那麼晉文公將要謀劃的戰略是什麼,他又將如何實施?

下一期的春秋典故:“踐土會盟”將會為您揭曉答案,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