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千年古渡口,如今沒水了

要說甲馬營最古老的地方,還得數運河古渡,有千年歷史。

運河千年古渡口,如今沒水了

甲馬營座落在大運河的“∩”型椅子圈裡。古村宅高街低,土木房屋,典型的沿河民居。其佈局多為同姓同族集居一處,例如居村南高阜者多為董姓,俗稱“南新莊”。“一六”甲馬營大集歷史久遠,運河兩岸十里八鄉同趕此集。甲馬營村內街巷皆市售雜貨,村西大場院既是牲口市,又是年集上的爆竹市,異常火爆熱鬧。

運河千年古渡口,如今沒水了

多少年來,甲馬營設鄉設鎮,歷來管轄著運河兩岸幾十個村莊,河東河西本為一家,百姓間聯姻結親的很多。兩岸之間的往來走動,全憑運河上一條渡船,走親訪友趕集上店靠它,種禾收禾過車過人也靠它(原來兩岸插花地甚多),千年古渡連接著兩岸友好親情,也見證了甲馬營的昔日輝煌。

運河千年古渡口,如今沒水了

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國內渡海峽、渡長江、渡一些大的江河都用上了輪渡,而甲馬營古渡口上還依然延用著人工擺渡的方式,即在河面上方固定一條橫向鋼纜,一條立有短桅纜槽的木船,船上河工立定腳跟,兩手用力拉纜,船就順纜移向對岸。船載重時,就另加一河工在船尾用力撐起竹蒿,添力助渡。這種渡水方式名曰擺渡。這擺字很有意思,用手拉纜四下,船就向對岸去了。

運河千年古渡口,如今沒水了

那時,在甲馬營渡口擺船的是孫氏父子二人。他們以船為家,日夜不停的渡著兩岸過河的人們。那時,還是人民公社生產隊體制,運河兩岸的插花地還很多。河東的社員經常去河西種地,河西的社員也不斷到河東收禾,一條小木擺渡船,雖剩不下拖拉機等大的機械,但也常載毛驢車、手推車之類的。種地收禾的,過河不要錢,趕集上店走親訪友者,過河才掏擺渡錢,一人一角,一車五分。

運河千年古渡口,如今沒水了

其實,價格執行的也不那麼嚴格。孫氏父子常常在船上顯眼處放一小筐,這河錢就由渡者自願往筐裡扔,他們從不計較多少。辛勞的船工也有悠閒的時候。夏天,大雨阻渡時,他們可以蹲在艙門內吸著紙菸看白雨跳珠;冬季,冰凌封河後,他們可以披件大衣蹲坐船頭獨釣河雪,那身影就被風雪河景雕塑出唐詩古意。現在,千年古渡之處已建起浮橋一座,更加便利了兩岸的交通。

運河千年古渡口,如今沒水了

距離這千年古渡最近的是一座現代水利建築——甲馬營電灌站。

電灌站位於甲馬營村北衛運河東岸,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是迄今為止武城縣地上引用運河之水規模、效益最大的水利工程。電灌站的整體建築分兩部分,一是辦公生活區,二是提水閘樓,有五孔閘門二層樓體構成,裝有一排五組電動軸流提水泵和五孔連渠涵洞;與之相連通的則是穿堤而出的電灌大渠,經三孔閘、縣城北側直達東部陳公堤下的“六五”河畔,自西向東40華里,灌溉面積20多萬畝。

運河千年古渡口,如今沒水了

甲馬營電灌站當時西鄰運河河道,南接甲馬營村,建於運河東堤之上。但建後不久,按國家水利規劃運河大堤取直,河套展寬,甲馬營村及運河東堤南移一公里處,空曠開闊的河圈之內就剩下電灌站這一高臺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