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州,有一种赶集叫“赴墟”!

在大城市生活的人有逛街购物的习惯,而在梅州,我们把这个方式叫做赴墟。把赴墟的那一天叫做“墟日”。墟市是农村物资交流的定期集市,素有“人聚成集,人散为墟”的说法。平日里,乡里乡亲会约好一起去赴墟,去购买所需用品。

墟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晋代,梅县的梅口镇(今松口镇)在当时就已经开市,现在松南镇下寨留隍渡口侧面的安济桥庙便是早年集市的遗迹。

在梅州,有一种赶集叫“赴墟”!

梅州古时候的墟市

在梅州,有一种赶集叫“赴墟”!

梅州古时候的墟市

以梅州兴宁为例,明朝末年,兴宁县设立12个圩场:大龙田(今龙田)、坭陂、罗岗、十三都长兴、龙归洞中洞、石马、大坪、莲塘埔、新陂、叶塘、水口、径心。清代,增设岗背、新圩、刁坊3个圩场;十三都长兴改称长兴圩,后又改称罗浮圩;龙归洞中洞改称黄陂圩;莲塘埔圩迁至现永和镇地,称永和圩。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全县有农村圩场17个,规模最大的是龙田圩和坭陂圩,人们常称“头龙田、二坭陂”。各圩场的圩期不一,除县城菜市为日日圩外,其余依农历定圩期。逢一、四、七日的有罗浮、岗背、叶塘、永和、新圩、水口;逢二、五、八日的有龙田、罗岗、刁坊、径心;逢三、六、九日的有黄陂、大坪、石马、新陂、坭陂;逢三、六、十日的有文峦圩场;逢十、廿、三十日的有坜陂圩场。

在梅州,有一种赶集叫“赴墟”!

在梅州,有一种赶集叫“赴墟”!

墟日这天,农户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手工艺品挑到墟场去进行交易;小商小贩更是提前行动,把城里的商品运到乡下的墟场上叫卖。需要购物的农民带上钱往墟里赶,叫“赴墟”。在墟场上双方买卖讨价还价地完成了交易。“墟日”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商品的内容分类,如粮食方面的有“米行”;家禽牲畜类的有“鸡行”、“猪行”;服装类的有“布行”等。各墟镇按其历史习惯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农民把自己的产品摆在规定的地方去卖。

在梅州,有一种赶集叫“赴墟”!

在梅州,有一种赶集叫“赴墟”!

赴墟的人各自回家离开墟场叫做“散墟”。“散墟”的时间不等,按各墟场的情况而定。人们把人流量小、交易量少、散墟早的墟叫“黄虫察墟”(“黄虫察”即蟑螂),一般到上午11时已经散墟。

梅州农村地区的“墟日”传统有着其深厚的地方特色,在地方社会生活与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过去还是省县农村地区经济往来,商业贸易的中心,是我们梅州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