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如何更好地给孩子安全感?

郜素清

生活中发现有许多人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即使为孩子倾尽全力,他们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有的是孩子很努力的想获得父母的肯定,可结果总是失望……通过交流会发现,也许这些感觉都和他的家庭成长环境有关。

孩子在母体中孕育,从母体中分离,首先感受到的是母亲的气息和心跳。母亲是孩子最亲密的人,所以孩子的安全感和和母亲的情绪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有许多母亲自身也缺乏安全感,那怎么给予孩子安全感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自己的安全感。为了避免自身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作为母亲的首先要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老公成长环境对自己小家庭的消极影响,反思自己应该怎样做出改变,做不成熟养育方式的终结者,有意识地自我成长,尽可能保护孩子免受影响。

2、越早重视越好。虽然刚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会表达,但这个阶段孩子的安全感需求是相当强烈的,有些心细的妈妈可以感觉到,当孩子蜷缩在你怀里的时候似乎是回到了母体之中,似乎异常踏实、满足。

如果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将来就有可能就很难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3、让孩子接受到母亲爱的信息。我们许多人是不擅长表达爱的,总以为孩子应该知道自己的心,其实未必,也许孩子感受到的只是我们的干涉、指责、命令和无休无止的叨叨……

妈妈们一定不要吝惜爱的表达:一个笑脸、一个拥抱、一句赞美、一个鬼脸、一声“妈妈爱你”都可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感和安全感。尤其在每次的批评、惩罚之后更要让孩子坚信:无论怎样妈妈都是爱我的,她只是不喜欢我犯的错误!

4、不要过度保护。有的妈妈过度保护孩子,把孩子养成了巨婴,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当他们进入社会,结婚生子,依然保持着一直以来被呵护的惯性,肯定要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重重,这样的境况很难拥有安全感。

幼儿园有许多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他们都无法接受被拒绝、被否定、被批评,他们极度敏感,遇到问题时常感到惊恐,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5、高质量的陪伴。父母的陪伴是可以给孩子带来内心的安全感的。自从有了智能手机,许多父母回到家中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手捧手机葛优躺。孩子会投诉父母每天在家老玩手机不陪自己,有的妈妈重视了,有的妈妈是无所谓的态度。我们不要忘记了:孩子在家盼了我们一天,他们是多么渴望享受一段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啊!

爱的对,就不会累。欢迎大家一起探讨育儿话题。


妈咪老师72

要想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陪伴。陪伴宝宝,也有很多技巧。

做个快乐的妈妈

有些在我这里看诊的妈妈,她们说宝宝不爱看她,不爱笑,但是奶奶或是姥姥看的时候就爱看、爱笑。我和妈妈聊天,发现妈妈因为宝宝是早产或是出生有窒息,妈妈总是很担心,很焦虑,当妈妈有这种心情的时候,宝宝是能查觉到的,就不爱看妈妈。所以,妈妈们不要总是担心宝宝这不好,那不好,要快乐起来,开心的和宝宝玩。

满足宝宝的需求

妈妈们要懂得孩子的需求。婴儿早期主要的交流手段就是哭和笑。一般笑比较简单,就是表示高兴和愉快。哭虽然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但在小孩子这里,哭的意义可不一定是消极的,他要用哭来唤起你的注意,用哭表达他的需求。家长要注意仔细观察孩子,不要认为孩子哭就是要抱。如果是一个细心的妈妈,在这个年龄就可以从孩子不同的哭声中,分辨出他的不同要求,比如是饿了,还是困了等,正确的满足他的要求,使孩子学会交流,建立起母子亲情。

多和宝宝说话

妈妈在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洗澡的时候,都要和宝宝说说话。比如说,“宝宝,到晚上了,我们洗个澡,洗完澡宝宝好好睡觉。”多和宝宝说话,宝宝今后语言发育更快,认知水平也会更高。不可因为他们天性安静而让他一个人呆着,被忽略的孩子同样会出现“淡漠人生”。母亲和孩子的交往是他学习与人交往的第一步,为发展今后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做到高质量陪伴

有些妈妈陪着宝宝的时候,妈妈自己玩着手机,让宝宝独自玩,或是给宝宝一个IPAD,让宝宝自己玩,这种陪伴没有起到良好效果。建议妈妈和宝宝玩时,教宝宝认识各种物品、给宝宝讲故事、唱歌、一起玩游戏等等,做到高质量的陪伴,这样才有意义。

通过以上几点,妈妈一定会养育一个安全感充足、身心健康、拥有健全人格的宝宝。


儿科医生鲍秀兰


儿科医生鲍秀兰

安全感是陪伴

在女儿一周10个月时,我为了给住院的母亲陪床,把她放在她大姨家一星期。7天后,我一回到家就让大姐把她送过来。女儿见到我,没惊喜,我张开双臂,女儿过来搂着我脖子不再松开。随后的很长时间,无论我去哪里,即使是上厕所,女儿都黏着,怕我又突然不见。

儿子2岁时,安全感较好,可以自己在沙坑玩,让我上楼拿玩具或水。(那时住的小区是进出需打卡,不许外人进入的员工生活区)。但有一次因为他睡觉时我去接他姐姐,他醒来找不到我,于是一个月过去了也不肯独处。

儿子找不到我的时间短,只一次,他的安全感就很容易弥补。但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安全感却难以弥补。

很多节假日回家的父母,再次离家打工时,为了避免孩子哭闹,选择悄悄地不告而别。而且一而再地用这种方式。他们选择不要孩子暂时而激烈地哭闹,却培养出孩子极大的不安全感。试想想:爸爸妈妈突然消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出现,再出现时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突然消失,孩子因为这有恐慌无助?有多煎熬?却又无可奈何。他们还能相信什么?

婴儿饥饿、不舒服、无助时需要及时帮助、拥抱、喂养,害怕时需要及时安抚。

孩子需要养育者的陪伴,越小越需要得到养育者的及时回应。妈妈们一手喂奶,一手吃饭,是及时回应。上厕所不关门,是为了幼儿能找到妈妈而不恐慌。点点滴滴都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爱

有一首小学生写的诗,大意是:

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

妈妈不爱我,我也就不爱我了,

因为妈妈不爱我了。

我女儿现在一年级,因为作业的事常忍不住吼她。她会哭着说妈妈不爱她了,有两次竟然说,"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我了”,我听得很震惊、自责。不自爱,怎么自信?不自信,一辈子可能都不会有安全感。因为,儿时的安全感是家长给的,青春期后的安全感就靠自信自强了。

作为家长,请不要随意说:

……我就不喜欢你了

……我就不要你了

……就把你扔出去

……

威胁、冷酷的话语,使孩子感受到的是危险、可怕。如果最亲近的家人都是冷酷可怕的,哪里还会安全?


在职妈妈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首先是和孩子一起,客观地面对现实。安全感足的宝宝,更有利于成长,未来更有可能有更大的出息。也不是说孩子没有安全大吃一惊就是个多大的问题,客观看待问题,不焦虑,不放大 问题,面对现实并寻求更佳解决办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全情陪伴是基础。把带孩子当成一件锁事,或者是顺带的事,孩子的心里其实很清楚,高质量的陪伴才有高安全感。

用开放的心态,确保孩子能够放开。就像是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好奇一样,家长也需对孩子所关注事物保持一颗好奇心,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近了,安全感自然就有了。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有些宝宝在担心父母的离开,本来玩着很开心,突然想起看看父母还在不在,不在的话就哇哇大哭起来。我们可以认为是孩子没有安全感,反过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能够让孩子在父母的关注下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安全感也会随之增强。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接着上面的例子,本来还很感兴趣的事项,发现父母不在就再也提不起兴致来了。如果能够通过亲密接触培养起孩子的兴趣爱好,少受外界的干扰后,安全感当然不会差。

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在面对上述问题时,即使有人逗着玩,乐观的孩子一般也会表现出很坚定地相信妈妈有事马上会回来的。当然,宝宝能有这么强的安全感,父母一般也不会把宝宝一人留下来,背后必定是做足了功夫才给了孩子这么强的安全感。



理工爸的育儿经

说说我孙女。我孙女两岁五个月了。由于她妈妈工作的缘故,两岁前大部分时间都跟着我,我发现她特别胆小,无论什么时候一看不到我就会哭😭着找奶奶,就连睡觉也得奶奶在身边陪伴着,并且特别喜欢枕着奶奶的胳膊睡觉。如果奶奶陪着,就会睡好久好久。如果奶奶离开,她立马就醒来哭😭。开始不明白原因,觉得她可能是饿了还是不舒服了,后来发现她其实就是让人陪伴。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其实感觉她也是有思想的。一开始妈妈离开她的时候,都是等她睡着了,孩子睡觉前妈妈还在身边,醒来看不到妈妈她却一点也不找,只是紧紧的搂着奶奶的脖子要“奶奶抱抱”。(感觉她应该是知道妈妈走了,要抓紧奶奶怕奶奶也离开她似的)后来,只要发现妈妈收拾箱子她就不睡觉了。春节后,妈妈自己带了她三个月,感觉她跟妈妈好多了。


所以我觉得,如果有条件,妈妈尽量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妈妈的陪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千万不要经常离开孩子,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林林妈妈

给孩子安全感:首先要做到身教。

和小孩的交谈时,首先要平等,别总用母亲的身份去压制小孩子。让小孩子有发言权,别把小孩当孩子。这样又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又能让孩子自由的发挥,那小孩就冲(俗话不窝囊)一个不窝囊的孩子就会有安全感。



在有当着孩子的面夫妻不吵架,不当着孩子的面去说一些负面的话,家长里短的,奶奶家怎么样了,姥姥家怎么样了,都不去说,不要总拿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小朋友和自己的小孩比,有些家长就爱说,你看谁谁又考了个第一,你看看你等等吧,这样孩子就没有自信,没了自信,孩子就懦弱就没有安全感了。


当孩子遇到事情了,或做错了什么都先别急,让孩子叙述完了,在做处理,不要一听到什么了,你先急了,孩子就会害怕,久了就会怕事,也就没了安全感了。自己的忧烦不在孩子身上发泄,在小孩子的面前你就是母亲,不掺杂别的,更不要用自己的负面情绪让孩子疑惑,只让孩子感觉妈妈的魅力就好了。

不论多忙多累,都要拿出时间和小孩子互动,让孩子体会到真正的母爱,真正的亲情,这样的小孩子没有安全感才怪呢。



说的太好了,我自己先赞了!


京西玉人


儿科恩铭

孩子需要在父母的教导下,一步步学会说话,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逐步能够学会自理,千万不能一手包办,什么都替孩子做了,今后他们进入社会,什么都不会做。

很多孩子到了大学,都不会洗衣做饭收拾家务,只知道埋头苦学,还需要母亲一直陪伴在身边,这都是从小娇生惯养的结果,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最终会害了自己的孩子。

给孩子安全感,不是溺爱,更不能放任自流,要多与孩子沟通,孩子犯了错误,要及时纠正,特别是在孩子12岁以后,开始逆反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最不听话,很难管教,如果一味的训斥、打骂,会让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离家出走,或是跟社会上的小混混学坏。

因此,教育孩子,一定要从小就开始严加管理,母亲的职责就是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不能交给老人,自己出去娱乐。


jacklee珍稀

妈妈给孩子安全感,从表达方式来讲,就分两方面,一方面是行为,一方面是语言

行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做拥抱和抚触。

3岁之前给他拥抱和抚触,都能给他增加安全感。当然,3岁以后也可以拥抱。

语言,从出生开始,妈妈就可以跟孩子聊天说话,不论他是否听懂是否会说话。

这对增加他的安全感也有帮助。

而不论是行为还是语言,表达的内容就一定是爱和鼓励。

我从小就对孩子说妈妈爱你,所以我孩子表达清楚明确的第一句话就是,爱你,妈妈!

因为反复强调妈妈爱你,所以,即便批评他、对他生气,但是他还是会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不会因为批评他让他大哭之后,他就会对你不亲近。但生气也是正常的,因为妈妈是普通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总有缺点,爱生气就是妈妈的缺点。不过,这里的生气也是稍微严厉一点,当然一定不能体罚责罚,有时候比如看到孩子特别捣蛋不听话,心里生气稍微把坏情绪表现出来也是正常的,毕竟是普通人。

至于鼓励,一定要在尊重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孩子。

尊重,不光要尊重孩子,还要尊重我们自己,并且要尊重规则。规则也能让孩子有安全感,没有规则和界限,孩子会无所适从。

当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时,不打不骂不强制就是在尊重他们,不顺从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就是在尊重我们自己,尊重规则。

具体做法如下: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在吸引过分关注时,我们就可以转身离开,或者忽略他的要求,那他们自然会觉得没意思。这样就避免了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妥协。

当孩子大吵大闹,我们下意识想要比他更大声来吓住他时,要意识到这样我们就陷入了和孩子的权力之争,那我们就退出战争,尊重他生气的权利和自由。在战场上,失去了敌人,也就没有胜负一说了。孩子闹完看看没有任何效果,下一次,他也就不会采用这种方式来要挟大人了。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在报复我们、伤害我们时,我们就要首先想到,一定是他们先感受到了伤害,才会采取报复,如果我们用责备和惩罚就会再次伤害到孩子,就更加陷入恶性循环。要打破恶性循环,不妨试试先来个拥抱(他可能就停止报复,只是来一场委屈的大哭)。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在自暴自弃,那就千万别让他觉得自己没有指望,可以安排他做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他,并且始终相信谁都有自己特有的能力,所有人都有价值。这也是对他的尊重,同样也尊重了你自己。

而正面的鼓励,不是无缘无故就夸他,一定要在孩子作出成绩,哪怕是很小的成绩,比如搭好了一堆积木,也可以去鼓励他,鼓励的话语,不是说“哇,你好棒”,而是:“嗯,不错,今天比昨天搭高了一点。

就像这样,要鼓励具体的内容,而不是随便夸。

以上,就是让孩子有安全感的方式,当然不全面,但希望这一点对你有帮助。

我是贝妮,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我哦~欢迎留言评论

贝妮双子

首先,作为母亲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伴在她身边。要针对于不同时期的孩子对于陪伴的需求,给予他们不同的陪伴。母亲要尽量地抽出时间陪孩子读书,玩耍。游戏。和孩子很好的接触,交流。让孩子内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意见。要肯定孩子的正确行为。 随着孩子的成长,作为母亲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处处听自己的。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要尊重孩子,与孩子交心。

其三,能认真听孩子说话。并经常鼓励她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培养孩子思想的独立性。自信心,有利于孩子思想的成熟。

其四,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要给予肯定,表扬,孩子身上出现问题,要及时指正。但做母亲的不能轻易乱发脾气,心情随情绪波动较大,这样会让孩子受己影响,让孩子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

其五,作为母亲,要给孩子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要彼此恩爱,相互关心。要让孩子感受到,家是温暖地港湾,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妈妈永远支持里 ,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告诉自己的母亲。


其六,教育孩子,要不断提高自己,要努力使自己内心强大,真正的安全感其实是源于自己的内心。

母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你的言行直接会影响到孩子,所以严格要求自己,孩子也会向你看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