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专业没关系,那你念大学有什么用?

实不相瞒,我大学读了八年(医科本硕,不是延迟毕业⁄(⁄ ⁄•⁄ω⁄•⁄ ⁄)⁄),现在跟大学读了六年半(同样本硕)的妹妹一起开个小馆子,工作之余顺便养娃,生活惬意,乐在其中。虽然也有若干烦恼,且没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生,但我热爱我目前拥有的一切。


当然,写出以下文字的初衷并不是想显示我是个有学历的厨子,毕竟这个学历不是新东方的,弄巧成拙的话,还要面临客人们疑心我投放不明物质在食物里的可能性。我之所以想表达出自己浅薄的观点,一是觉得时间合适(即将高考)(顺便,我都高中毕业十五年了……玄幻),二是近来看到的资讯和日常遭遇都太丧,想与诸君共勉,为美好社会奋进。

内容提要:两个话题,我们为什么读书,以及,读书究竟在学什么。

工作和专业没关系,那你念大学有什么用?

1 我们为什么读书?

古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就为让他出人头地。

狗屁!狗屎!瞎扯淡!

前阵子看到一条人物采访,标题似乎叫天才的陨落。当然,我看的是“天才”本人的自述,人物的文章只拜读了标题。我当时的想法是,人物真是一落再落,落了个彻底了。对人物那名记着来说,大多数人大概都不配存在于世,他们勤勉于本职工作,为了社会向积极方向发展献出绵薄之力,这份[绵薄之力]在他看来不值一提,不过是在无耻而散漫地消耗人生。他相当用力地拽着社会前进的后腿,还自以为怀抱着远大目标,仰着高贵的头,嘲笑奋进者,愚蠢而不自知。

读书,不是为了让我们自觉高人一等,或者豢养无聊的自尊心。事无贵贱,人人平等,没有谁比谁更高级,谁比谁更尊贵,人和人的区别仅在于是否拥有生而为人的责任感以及让世界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使命感。与其自吹自擂指望自己终有一天受人敬仰,从溜须者变成被溜须者,不如先脚踏实地,做好分内的事,让社会真的如口号里喊的,和谐、美好、自由。

说话总是容易,现实意义上的平等之路实在是行之艰难,而对成绩和成功标杆的追捧又为这条路增添了颇多荆棘。就好比人们本着惩戒贪腐、忧国忧民的初心进入官场,一路艰难,走到目标之顶端,仍能保持初心者沧海一粟。

与上述观念完全相反的认知是,念几年大学,毕业后照样找不到工作,念书有什么用,不如早点去挣钱。

这种观点是我在商店买东西时听来的,在我以为当今已经不可能存在如此肤浅的论调的时候,看来是我肤浅了。照这个说法,我十几年前就应该当个厨子,根据[在某一行业从业七年就可以成为该领域大师]的理论,我没准儿已经是个名厨。然而事实是,不可能。如果高中毕业就去做厨子,我最可能的人生走向是,刚到法定年龄就结婚生娃,日复一日钻在闷热的小厨房里攒出一身肥肉(现在肥肉也不少),日子不咸不淡,没有生气,有个不求上进抽烟酗酒的老公,彼此埋怨,偶尔拳脚相加,二胎政策放出后,上赶着再生一个……随便想想就暗无天日了(当然,这是众多可能性里比较阴暗的一种)。

同样是我,只差一个大学,上面假想的那个我肯定不会想写篇文章讨论什么是积极的人生,或者我们应该以什么姿态面对学习。为什么呢?

这大概就是大学存在的价值。

我的同学说,我浪费了八年时间去学医,而我认识的人里普遍的看法是,我学了八年医却没从事相关职业,很可惜。但是,我本人,不觉得浪费,也不认为可惜。大学让我懂得持续思考,懂得自省,保持相当程度的羞耻心(这一点很重要,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前提),尽可能地让自己行事得体,并且完善了我的认知体系,让我不盲从,尽管仍旧尖锐,但依然很好的活着。我曾经开自己玩笑说,我的前半生大概就是为了养娃做准备的(瞎说的。虽然很感谢宝宝出现在我生命里,但我们的缘分只是我们彼此人生的一小部分,我能做的,是尽量让他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成为我的儿子)。

说到羞耻心,多写两句。某车事件里,我围观时看到这么一句话,是一位司机说的,他说,他并不认为标签有什么不好,有很多乘客都赞他帅,称他为国民老公,这有什么呢。字里行间溢满沾沾自喜,羞耻心荡然无存……不不不,他或许还有些羞耻心,至少没直言自己因此勾搭到多少乘客。狗是永远不会明白吃屎有多恶心的。我们生而为人,至少得有些人该有的样子,画皮为囊,内里败为草芥而不自知,人类文明因此逐渐垮掉,也不足为怪。可怕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妄自尊大的恶心皮囊们正在批量诞生。

工作和专业没关系,那你念大学有什么用?

2 读书究竟在学什么?

我的观点是,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它特定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的是学习能力。从无到有,从全然无知到对事物的广泛了解,这一阶段,无论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是我们知识存储量的稳步增长以及全盛时期,我们从各个方面被介绍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即便是我从来没弄懂过的小球,也有其必然存在的绝对意义。

大学阶段,掌握的是系统的学习方法。进入大学,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个专业。不管这个专业是什么,我们都要从基础知识到实践理论对它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

有人说高考结束之后,以前的知识点就没什么用了。扯淡嘛!没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基础怎么消化专业课程,我想不出来。还有人说,大学学的基本没用,真正实践起来根本不是那样,太脱节。废话嘛!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但不代表理论就对实践有一对一的指导意义,不代表出了校门就可以停止学习。如果行业停滞不前,那才可怕。

领悟怎么学,方是大学的本质。你所学的,不单是本专业的知识点,还有蕴含在专业内的行为常识。当你系统学习过某一专业的内容之后,你会发现,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即便与你的专业毫不相关甚至相去甚远,你都可以对其有一个初步判断,或者说,你能在是非对错上做出理性评估。这也是为什么你能轻易识别谣言和骗局,而你父母不能的原因。举个极其简单的例子,前些天带宝宝到公园去玩儿,遇到一个年轻妈妈带着一个和宝宝差不多大小的女孩子,宝宝和小姑娘一起挖沙子,我和那位妈妈在一边聊育儿经验(自从有了娃,这似乎就是常态,遇到带娃的都能聊两句。以及,我克制再克制,最终还是写了一段育儿相关的东西)。那位妈妈说,她家宝宝虽然没怎么生过病,但是不长肉,看着瘦,周围人都建议她带宝宝去看中医调理调理,她不放心,左右思量去看了中医,然后大夫告诉她宝宝脾胃虚,建议用药调理。我当时就炸了,心里冒出三个字,人干事!幸好她接着说,她觉得不该给宝宝吃药,拒绝了医生的建议。万幸!这件事,倘若监护人稍微愚昧无知些,小姑娘绝对就遭殃了。给不足两岁的婴儿用药,不是调理,是谋杀啊!

衍生来讲,当你系统学习过某一专业的内容之后,再去理解其他专业的内容,可说事半功倍。尽管核心知识点没半点关联,但事物发展的趋向性是相似的。我个人认为这点意义在自媒体流行的现在非常重要。自媒体一方面让我们获取资讯的方式更加便捷,同一现象,各家自持观点,有点百家争鸣的意思,但另一方面,知识面被分解成点,看上去更容易食用消化,实际上是吃了碗泡面,不仅没啥好吸收的,还可能影响代谢。当然,不是说不能在阅读过程中将点重新串联成面,而是说,你得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主动去串联,去了解,去学习。

顺便说一句关于专业选择这件事。虽然这么说很不负责任,但是,选择专业时考虑它的就业机会是最不重要的,就算当下就业前景乐观,那么几年后呢?举个栗子,我上大学后才有手机用,并且不是智能机,给扣扣升太阳还得电脑登录,然而,我儿子才一岁多就会用手机跟人聊wei信,市面上有编程玩具面对的用户群是三周以上的宝宝。对于学习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就本国目前各行业的发展水平来看,与国外差距太大,因此,几乎没有哪个行业不需要人才,换句话说,无论学什么都有价值,端看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了。

工作和专业没关系,那你念大学有什么用?

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拓展思维深度。

说来窘迫,我直到论文答辩才明白这件事。我的论文主题是人格特征发展,通过数据分析之后得出诸多结论,譬如相较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创造性、冒险性显著降低,更加容易拖延,之类。答辩接近尾声时,一个教授问我,研究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要怎么解决呢?或者说,怎么干预才能避免发生以上趋势?说实话,写论文时,我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虽说被提出这样的问题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肯定会被这么问,但是,哪怕一次也好,我的思维回路却从没往那个方向走过。似乎论文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我都被禁锢在人格特征不可逆这个结论里,就像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对原生家庭的误解,认为原生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不可消除根深蒂固。

这件丢脸的往事对我来说不好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似乎总对丢脸的过往记忆深刻,好像我的前半生就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发生过一样),从长远来看,它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至少让我不至于陷入刻板印象,遇事习惯性多想一些。

说了这么多,并不代表非上学不可(似乎是个悖论),上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总有些人和学校相冲,并且具有坚定的自由意志,他们有能力达成自我完善,以谦卑之姿保持终身学习,获得完美的人生。崇敬他们。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期望活成理想中的大人的人。愿你们,不因为空具一把年岁就信口雌黄倚老卖老,不拘泥于年龄一直用爱发光,不以爱之名肆意道德绑架,不惧怕孤独盲目从众妥协,不沽名钓誉,不仗势欺人,保持学习的激情,待世界以真心。

那些糟心的社会现象终有一天会在我们的努力下,消失不见。

太阳照常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