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在貴陽市花溪區的黔陶鄉騎龍村,有有一支曾經十分顯赫的家族,那就是花溪周氏,也是貴州最有名的周氏家族。明朝洪武年間,其祖周可敬隨傅友德南征,被封為正印長官,並且世代管理白納長官司,清初推行“改土歸流”之後,周氏權勢隨之削弱。但是周氏家族又很快在文化上走向了鼎盛。


貴州第一才子:周漁璜

在康熙年間,周氏家族出現了兩位名人,一位叫周鍾瑄,一位叫周漁璜。周漁璜,號周起渭,是是貴州歷史上最有才的人之一了,他十四歲就寫下《燈花詩》,在士林中傳誦一時。康熙二十六年(1687),周起渭中鄉試“解元”,七年後再試文場,考中進士。周漁璜進入仕途後,先後任翰林院檢討、侍讀、侍講學士、浙江鄉試正考官、提督順天學政和詹事府詹事,並受命為欽差大臣,奉旨祭祀過禹陵和明太祖陵、巡閱江浙兩省駐軍。

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因其才華卓越、道德高尚,被時流推崇為“力持風雅,領導群彥”的文壇領袖。周漁璜的詩歌風格對清末貴州詩人鄭珍、莫友芝及影響甚大。他們都視周漁璜為清初黔中詩界的先驅而尊崇。周漁璜的另一重大貢獻,是他在京都翰林院時參與編纂的《康熙字典》和《貴州通志》。

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周漁璜在北京居住時,十分想念貴州。康熙五十三年(1714),他病危時,便向老父留下遺願:一是將自己在北京櫻桃衚衕的住宅捐獻為“貴州會館”,為來京的貴州人士提供憩息之所;二是獻出自己多年來的積蓄,囑託家人重修桐埜書屋,讓騎龍寨的農家子弟讀書上進;三是要求父親和弟弟修建一座騎龍到青巖馬路之間的高車橋,以便利山鄉與城鎮的交通;四是希望家人在騎龍設立義倉,以便災年時救濟家鄉父老。這種心繫家鄉體恤民困的高尚情懷,真令人感動不已。

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桐埜(野)書屋如今門頭上懸掛著貴州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家戴明賢老先生用蒼勁自然的行書題寫的“桐埜書屋”四個大字匾額。走進大門,堂屋的正中央懸掛著這兒曾經的主人周起渭和夫人的畫像,令人肅然起敬。 書屋右邊的山腳有一泉,名字叫“慧泉。”傳說周起渭年幼的時候很頑劣,學習不認真,老師責備他,他一怒之下,投入井中。被救起後,就一改舊時之頑劣,勤奮讀書,終成一代文宗。

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貴州開臺第一人:周鍾瑄


在臺灣嘉義市,有一處自創建以來就沒有斷過香火的三百年城隍古廟。古廟中不僅供奉著城隍、媽祖等諸多神像,其正殿一直供奉著一尊鎮廟之寶——周鍾瑄神像。不僅如此,2006年起,嘉義市政府專門設立了“周鍾瑄紀念日”,每年舉行秋祭大典、“周鍾瑄論壇”研討會等系列紀念活動,以緬懷這位來自貴州貴陽的清康熙年間諸羅縣令。

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臺灣嘉義城隍廟

周鍾瑄也是貴陽周氏家族人士,為周漁璜的族叔。康熙十年(1671)誕生於花溪騎龍寨中。早年喪母失父,就養於叔父,從堂兄讀書,弱冠即有文名。貴州巡撫衛既齊、督學道華章志皆奇其文,於是拔置省城貴陽府學深造。康熙三十五年(1694),周鍾瑄中舉,次年北上京都,再試文場,結果會試敗北。

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周鍾瑄

返鄉後,周鍾瑄閉門苦讀,研習經史。為前途考慮,他北上謀生,先後入山西督學高其倬、江南督學張志尹與順天督學周起渭幕府,從事校閱文稿工作。其才高學博,識見宏遠,所交名儒碩學,無不為之讚賞。康熙五十一年(1712),周鍾瑄補官出任福建邵武知縣。在任期間,他注重地方文物景觀之建設,捐銀購買民房與空地擴建文廟,修葺宋代名臣李綱的祠堂;廢除舊弊陋規,頗受民眾讚許。

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臺灣收復後,周鍾瑄奉調臺灣任諸羅知縣。當時的嘉義一片荒涼,面對這種局面,他“建學宮,修城隍,築木城”,建設除了一座新城。他教導民眾耕作,發給其耕牛、農具、種子,帶領他們“闢阡陌,廣田疇,開溝渠,築塘堰”。數年之後,昔日的荒地都成了良田沃土。農業發展了,民眾的生活亦逐步改善,無人不對周鍾瑄感恩戴德,頌其善政。他在鄉間設立義學,延師課讀,教高山族同胞學習官話,挑選俊秀之才入學就讀。在他的關懷下,諸羅文教漸漸興起。

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貴陽周氏祠堂)

周鍾瑄對諸羅的建置沿革、歷史文化、地理環境、民族人口、經濟交通等方面十分留意。為了替後人留下一部寶貴的地方歷史文獻,他政務之暇,纂修成《諸羅縣誌》十二卷。《中國地方誌詞典》對此書有如是言:“ 清代官修的臺灣地方誌,以《諸羅縣誌》最為學人推重。”

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在其離任後,士民為其立祠塑像,每逢其生辰則演劇慶賀,盛讚“周公” 恩德。康熙六十年(1721),臺灣亂事又起,清朝趕緊派遣周鍾瑄去臺灣。他帶頭捐款,平抑糧價,修廢革弊,安定民心。雍正六年(1728),周鍾瑄改任荊州知府,革除當地陋規,捐輸充實倉廩,平反冤女案,受到民眾好評,然而遭到上官的嫉恨,最終不得不離開官場告老還鄉。

貴陽周氏曾出現兩位名人,一人是貴州第一才子,一人成為臺灣的神

周鍾瑄文化交流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