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参商184005994

这是一对浪漫的美学概念,出自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代表作——《人间词话》,王国维先生将其视作两种艺术境界。



其实,这对概念是很好理解滴,简单地说,“有我之境”可以理解为“我”的感情充分地表露于外的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指“我”的感情极其平淡、含而不露、物我合一的境界。


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仔细想一下,是不是能够体会到?


举个例子来说。何为“有我之境”?“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是有我之境。花为何“不语”?是因为作者“泪眼”,作者伤心,所以看到的花、“乱红”都呈现出一副悲伤的状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有我之境。看到花为何“溅泪”?是因为作者有“感”,听到鸟叫为何会觉得“惊心”?那是因为作者“恨别”。



所以说,有我之境其实就是寓情于物,因为人的情绪有波动,所以物也变得有了感情。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教过我们赏析诗词,有一类诗词应该这样分析:“以寓情于物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xxxx的思想感情”。如今想来,这类诗词应该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了。



了解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也就容易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为什么说它是无我之境呢?仔细想想,你能在这句诗里面找到一个“我”吗?你能在这句诗里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波动吗?在这句诗里,菊就是菊,山就是山,菊花和南山不会因为“我”而悲伤或愉悦,一切是那么的平和、淡然。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也是无我之境,同样的道理,你可以在这句民歌里找到一个“我”的存在吗?天就是天,草就是草,牛羊就是牛羊,当你读到这句民歌时,心中是否会有一种开阔、高远的感觉?这不就是草原给我们的印象吗?



这就是“无我之境”的高明之处,将风景本来的样子还原给我们,既不寓情于景,也不物哀,既不澎湃,也不矫情。那么,“无我之境”里就没有人的存在吗?有的啊!人就在景色之中啊,人就在这个世界里!在无我之境中,人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这个自然世界一个渺小的组成部分。所以,跟有我之境相比,无我之境似乎更加平淡,更加舒畅呢!



其实,大多描写景象的诗词都可以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下次再读杜甫的诗、王维的诗、陶渊明的诗、柳永的词、李清照的词、辛弃疾的词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哦,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思考进去,似乎更能体会诗词所营造的美妙情境呢!


参考文献:

王妍:《超越与复归——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的现象学解读》,《文艺评论》,2017年第10期。

李小慧:《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论内涵与审美特征》,《安徽文学》,2015年第10期。


历史研习社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

什么是“有我之境”。诗词中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字句皆以情牵。如李清照的那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不知多少愁在这声声慢中向我们诉说着,读者的心也沉浸在这冷冷清清、凄凄凄惨惨戚戚之中,谁堪怜?正因为愁肠百结,雁过伤心似旧时相识,往事不可追矣。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带作者的私人感情色彩。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谁入此深山之中,山空无人却又人语响。诗中没有王维的身影,可不入此景怎提笔如行云流水,令人回味。

也许,真因为王国维感慨古代诗人的鬼斧神工,才惊叹诗人们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神奇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