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大师 传承紫砂文化数百年

宜兴是中国著名陶都,紫砂壶的产地。简称宜,古称“荆邑”、“阳羡”,位于江苏南部,太湖西岸。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

宜兴紫砂器从明代中期开始,在国内外盛行达四百余年之久,早就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的赞语。明朝末年,宜兴紫砂器由葡萄牙商人带到欧洲,被欧洲人称为“红色瓷器”,给酷爱中国瓷器的欧洲人以另一种美的享受。随着中国茶风的东渡,紫砂茶具被带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中最受欢迎的茶具。

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大师 传承紫砂文化数百年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宜兴紫砂陶业生产总的趋势还是稳步发展的,最高年产量达百余万件,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宜兴紫砂行业很多龙窑及厂房设备被毁,大批技工流散,紫砂产量锐减,只及战前45%。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宜兴紫砂工艺陶才会得了新生。宜兴紫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产地在宜兴丁蜀镇,故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制作原料为紫砂泥产于丁蜀镇,是中国特有的紫砂器工艺品。紫砂壶制作始于明武宗正德年间,500多年的历史不断有精湛的工艺品,大师辈出。紫砂壶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他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现在,大师的优秀作品往往一壶难求。

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大师 传承紫砂文化数百年

明清两代期间,伴随着全国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壶艺术也随之迅速发展。传说供春是紫砂壶的创始人。历经岁月的洗礼,通过历代紫砂壶艺人的不断改良和创新,紫砂器的发展日趋完美。中国传统文化的茶禅一味,给宜兴的紫砂壶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

宜兴紫砂壶在1950年至1960年期间,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20世纪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的战乱年代,宜兴紫砂壶艺人只剩下有20多人。这个20多人的小团体组织起了合作社,恢复了紫砂壶的生产。朱可心、王寅春、顾景舟、吴云根、蒋蓉、裴石民等一批大师在这个时期出现。这些大师的作品砂质优良,工艺精湛受到了收藏家的普遍追捧。这些大师留存的优秀作品的大多超过百万,也经成为宜兴紫砂文化的象征。由于紫砂的地域性,紫砂壶已经成为宜兴的主导产业,相关的行业也围绕着紫砂发展起来,带动宜兴经济的飞速发展。

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大师 传承紫砂文化数百年

越来越多的人不惜重金而追捧一把优秀的紫砂壶,这可见紫砂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了,更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所以宜兴紫砂享誉世界,被世界认知,认可,喜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