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30岁男子出国开餐馆,3个月就名扬欧洲!怎么做到的?

青田30岁男子出国开餐馆,3个月就名扬欧洲!怎么做到的?

青田30岁男子出国开餐馆,3个月就名扬欧洲!怎么做到的?

徐品华,1956年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奥地利《欧洲华信报》社长、奥地利青田同乡会首届会长。

1

破土发芽

徐品华1986年12月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987年6月,在奥地利开设中餐馆—— “北京烤鸭店”。1990年6月,到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开设了第一家由中国人经营的正宗中餐馆——“香港大酒楼”。营业3个月即名扬欧洲,带动了很多在欧洲其他国家的华人前来南斯拉夫,推动了华人到南斯拉夫投资的热潮。随后,他又在萨拉热窝和海边观光城市开了两家分店。1991年,南斯拉夫爆发内战后,他回到了奥地利,并在第二大城市格拉茨开了中餐馆。后于1998年在维也纳开设了当时奥地利第一家海鲜超市。

奥地利有3万多华人,绝大多数来自浙江青田,九成从事餐饮业工作。1999年2月,在外打拼了13年的徐品华经过大家一致推举,当选为首任奥地利青田同乡会会长,十几年前的“种子”终于开始“破土发芽”。

青田30岁男子出国开餐馆,3个月就名扬欧洲!怎么做到的?

“奥地利华社比较封闭,缺乏与主流社会沟通的主动性。当时网络很不发达,已有的两类华报内容很不全面,德语电台又听不懂,华侨特别希望得到祖国、家乡的消息。”新上任的徐品华审时度势,决定创办华文报纸满足华社的信息需求。“投入再大,也要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

4个月后,《欧洲华信报》前身《同乡报》创刊,成为新任会长的“第一把火”。

“我们从没办过报纸,对这个行业不熟悉,这是最大的难题。”

徐品华想起报纸初创的困境时连连感叹。当时,两个来自青岛的华侨曾在国内从事报业工作,便以“专业技能”加入到采编团队里。“最开始只有我们3个人,慢慢摸索,天天研究。”

徐品华介绍说,当时奥地利的印刷价格很高,为了节省成本,他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周边国家联系印刷厂。虽然比奥地利便宜2/3,但每期2000多份报纸的印刷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由于缺乏办报经验,版面内容也不算丰富,很多华人对这份新生事物抱持“观望态度”。2001年前后,报社经营跌入最低谷,亏损额一度高达数百万元。

2

茁壮成长

2003年,两届期满的徐品华卸任同乡会会长职务,处于困境中的报纸成为新任会长“最头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徐品华面临抉择:报纸要想生存,就必须加大投入、扩充版面、丰富内容,但蕴含巨大风险;反之,则须放弃。

“风雨四年,大家一路很辛苦,也很有感情。”徐品华决定,个人接手这份“像自己孩子一样”的报纸:

“办起来就要生存下来,我会竭尽全力。”

青田30岁男子出国开餐馆,3个月就名扬欧洲!怎么做到的?

徐品华介绍说,除奥地利外,华信报还覆盖德国、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多瑙河流域的国家,采取“自愿赞助、免费发行”的形式。在每期发行的6000份报纸中,除超市零售与赠阅给联合国、中国使馆等机构外,还有3000多份通过邮递的方式送到读者手中。这些邮递报纸是免费的,读者“自愿买单”,一般60%的订户会寄来每年100欧元的赞助金。读者与报社之间良性互动,共同呵护着奥地利华社的“精神食粮”。

3

反哺华社

在徐品华记忆中,多事之秋的2008年“注定不平凡”。当年1月,中国南方遭遇雪灾,他率领报社采编团队在奥地利各城市采访,动员华社积极捐款。“一位华人小孩拿着1欧元递给我们,虽然数额不多,但让人深为感动。”

“5·12地震”那天是星期一,当期报纸刚邮寄完毕。徐品华临时决定为汶川地震做8个专版,呼吁华社支援同胞。“一些华侨拿着钱送到报社里动情地说,‘我们身在海外,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拳拳爱国之心’。”

青田30岁男子出国开餐馆,3个月就名扬欧洲!怎么做到的?

北京奥运期间,徐品华再次率领采编团队走访奥地利各华社,一路宣传报道,“分享异乡游子看到祖国举办奥运的喜悦。”

经过15年的坚守,当年破土而出的“种子”已结出果实。读者的喜爱与支持让徐品华深为感动,也给予他服务华社、情系祖国的巨大动力。数年前,徐品华曾计划创办“德语版”报纸,在主流社会发出华社的声音。但2009年他回国发展,这一目标暂时搁置。谈及此,他眼神坚定:“过几年我会回到奥地利,我要完成这一计划,因为‘为华社服务’一直是我们办报的宗旨,从始至终,未曾改变。”

— END —

青田30岁男子出国开餐馆,3个月就名扬欧洲!怎么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