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中有哪些事是與史實不符的?

zhm_327439078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歷史演義小說,其精彩程度不下於《三國演義》,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由於其反映的歷史年代比《三國演義》更加久遠,與平民百姓相距更遠,所以影響度比《三國演義》相比,略遜一籌。


《東周列國志》既然是歷史演義小說,其情節當然有許多是演繹而來,其中存在著大量的與史實不符之處。

首先,開篇的“檿(音演)弧箕服,幾亡周國”故事,雖然是根據《國語·鄭語》的記載演繹而來,但可以肯定不是史實:褒姒嫁入周王室是在周幽王三年左右,這時她最大不過二十歲;反推她出生的年份,至少都應是在周宣王二十九年以後。(《今本竹書紀年》)從另一方面來說,未婚而孕的宮廷之女能碰到“黑黿”,那她在 “國人暴動”之前,至少有五、六歲大了。否則,她也不至於在宮庭內到處亂逛而碰到了“黑黿”。後來,周厲王被國人驅趕到彘地,周進入“共和”時期,長達十四年。這位宮廷之女十五歲懷孕,應該就是在“共和執政”期間。但宮廷之女產下褒姒卻是在周宣王執政二十九年之後,推算此時宮女已是年近五十,懷上褒姒也已長達三十多年了。懷孕三十多年,五十歲左右還生下了傾國傾城的美女褒姒,這完全顛覆了現代生育學的基本常識,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所以,整個故事根本就是以訛傳訛。

其次,西周滅亡後,西申國聯繫秦國、衛國、鄭國趕跑犬戎人,這段演繹也不符合史實:衛國遠在洛陽之東,衛武公是如何保證衛國軍隊與鄭國、秦國軍隊幾乎同時趕到渭河平原,趕跑犬戎的?

第三,西周滅亡後,周王國諸侯在中原擁立攜王之事,在《東周列國志》中完全不見提及,而有弒父嫌疑的周平王不可能那麼快就得到周王國諸侯的認同——但這點,不光是《東周列國志》,傳統史書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第四,鄭武公在《東周列國志》中完全是“愣頭青”的形象:為報父仇,輕急冒進,結果被犬戎打敗。但歷史上的鄭武公,卻是城府極深的國君,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不但殺死了東虢國國君,為了侵佔胡國,不惜嫁女給胡國國君,更不惜為此殺死大臣關其思。

……


然而,雖然《東周列國志》有許多與史實不符之處,但正如蔡元放在讀法之文所說的:“《列國志》卻不然,有一件說一件,有一句說一句,連記實事也記不了,哪裡還有工夫去添造?”

《東周列國志》中的故事,都有明確的出處。《管子》、《呂氏春秋》、《左傳》、《國語》、《史記》等等諸子百家文獻,都是《東周列國志》作者靈感的源泉。因此,如果說《東周列國志》不符合史實,某種程度上,也就代表了傳統史書對歷史描述的錯誤。《東周列國志》不過是傳統史學界對東周這段歷史記載的集大成者,讀過此書後,對春秋戰國這段歷史的脈絡就基本理清了。

因此,《東周列國志》雖然不能作為信史看,但其價值不容低估。甚至有些細節的演繹,對於後人理解歷史益處良多。

比如說,在“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中,《東周列國志》演繹出的姬段逃亡過程:姬段先出兵攻打新鄭,但被公子呂偷襲佔據京城,姬段驚慌失措南下鄢邑,鄢邑被攻破後又掉頭北上逃入衛國。這一過程,《左傳》並未詳細記載,但從情理卻基本符合史實;

再比如說,齊桓公伐蔡後,馬上率領諸侯伐楚,罪名卻是楚國“不貢苞茅”,而隻字不提楚國僭越稱王之事,豈不是奇怪?通過演繹出的管仲與鮑叔牙對話,解釋道:“楚僭號已三世矣,我是以擯之,同於蠻夷。倘責其僭號,楚肯俛首而聽我乎?……吾以苞茅為辭,使彼易於共命……。”這種解釋無疑也是符合當時實情的:楚國實力強大,齊國與眾諸侯國實在沒有必勝楚國的把握,所以才只能提楚國的“小過”,而放過了楚國僭越稱王的“大罪”。

……

這些細節的演繹,說明《東周列國志》的作者,對東周歷史研究之深,甚至超越了當前社會上的某些專家人士。因而,《東周列國志》作為春秋戰國史的入門之作,還是有相當價值。


《東周列國志》是歷史演義小說,其中有很多不符合史實之處,但作為春秋戰國史的入門之作,非常值得一看。


欲雲談史論今

《東周列國志》作為一部演義小說,肯定有諸多虛構、誇張的成分。

然而秦始皇焚書坑儒,六國史書付之一炬。項羽入咸陽,秦國史書也無留存。

所以,所謂的史實,如《史記》也未必完全符合先秦時的實際情況。

《東周列國志》與史實不符的地方肯定很多,僅舉幾例影響較深遠的。

1. 烽火戲諸侯;

烽火是漢代為匈奴而設,西周時期尚不存在,具體請見拙作《烽火戲諸侯,一個傳承了兩千年的謊言!》。

2. 趙氏孤兒;

經元紀君祥雜劇《趙氏孤兒》的傳播,趙氏孤兒影響深遠。

王國維評價:“即列於世界大悲劇之中,亦無愧也。”

伏爾泰將其改編為五幕劇本(名: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1735年出版),是中國最早傳至歐洲的戲曲作品。

英國劇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編為《中國孤兒》,在英國文化界引起重大反響。他在獻詞中說:“其中有些合理的東西,英國名劇也比不上。”

《趙氏孤兒》在國際上是很有名的一部雜劇,有人贊之為:“來自東方之神”。

然而,關於趙氏孤兒的記載,《左傳》與《史記》根本不一樣。《東周列國志》借鑑了《史記》,因為《史記》中的故事更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3. 蘇秦的故事

《史記》記載,張儀主張“連橫”之前,有蘇秦主張“合縱”,並以趙為盟主。其實趙武靈王稱王在最後,當時為趙肅侯,沒有盟主資格。而此時中山與宋尚未滅亡,齊國才是東方最強。若“合縱”,應以齊為首,連齊、燕、楚、魏、趙、韓、中山、宋應為八國。

蘇秦的故事,應為後世縱橫家為提高策士地位而偽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