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中有哪些事是与史实不符的?

zhm_327439078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历史演义小说,其精彩程度不下于《三国演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由于其反映的历史年代比《三国演义》更加久远,与平民百姓相距更远,所以影响度比《三国演义》相比,略逊一筹。


《东周列国志》既然是历史演义小说,其情节当然有许多是演绎而来,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史实不符之处。

首先,开篇的“檿(音演)弧箕服,几亡周国”故事,虽然是根据《国语·郑语》的记载演绎而来,但可以肯定不是史实:褒姒嫁入周王室是在周幽王三年左右,这时她最大不过二十岁;反推她出生的年份,至少都应是在周宣王二十九年以后。(《今本竹书纪年》)从另一方面来说,未婚而孕的宫廷之女能碰到“黑鼋”,那她在 “国人暴动”之前,至少有五、六岁大了。否则,她也不至于在宫庭内到处乱逛而碰到了“黑鼋”。后来,周厉王被国人驱赶到彘地,周进入“共和”时期,长达十四年。这位宫廷之女十五岁怀孕,应该就是在“共和执政”期间。但宫廷之女产下褒姒却是在周宣王执政二十九年之后,推算此时宫女已是年近五十,怀上褒姒也已长达三十多年了。怀孕三十多年,五十岁左右还生下了倾国倾城的美女褒姒,这完全颠覆了现代生育学的基本常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整个故事根本就是以讹传讹。

其次,西周灭亡后,西申国联系秦国、卫国、郑国赶跑犬戎人,这段演绎也不符合史实:卫国远在洛阳之东,卫武公是如何保证卫国军队与郑国、秦国军队几乎同时赶到渭河平原,赶跑犬戎的?

第三,西周灭亡后,周王国诸侯在中原拥立携王之事,在《东周列国志》中完全不见提及,而有弑父嫌疑的周平王不可能那么快就得到周王国诸侯的认同——但这点,不光是《东周列国志》,传统史书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第四,郑武公在《东周列国志》中完全是“愣头青”的形象:为报父仇,轻急冒进,结果被犬戎打败。但历史上的郑武公,却是城府极深的国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不但杀死了东虢国国君,为了侵占胡国,不惜嫁女给胡国国君,更不惜为此杀死大臣关其思。

……


然而,虽然《东周列国志》有许多与史实不符之处,但正如蔡元放在读法之文所说的:“《列国志》却不然,有一件说一件,有一句说一句,连记实事也记不了,哪里还有工夫去添造?”

《东周列国志》中的故事,都有明确的出处。《管子》、《吕氏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等诸子百家文献,都是《东周列国志》作者灵感的源泉。因此,如果说《东周列国志》不符合史实,某种程度上,也就代表了传统史书对历史描述的错误。《东周列国志》不过是传统史学界对东周这段历史记载的集大成者,读过此书后,对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的脉络就基本理清了。

因此,《东周列国志》虽然不能作为信史看,但其价值不容低估。甚至有些细节的演绎,对于后人理解历史益处良多。

比如说,在“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中,《东周列国志》演绎出的姬段逃亡过程:姬段先出兵攻打新郑,但被公子吕偷袭占据京城,姬段惊慌失措南下鄢邑,鄢邑被攻破后又掉头北上逃入卫国。这一过程,《左传》并未详细记载,但从情理却基本符合史实;

再比如说,齐桓公伐蔡后,马上率领诸侯伐楚,罪名却是楚国“不贡苞茅”,而只字不提楚国僭越称王之事,岂不是奇怪?通过演绎出的管仲与鲍叔牙对话,解释道:“楚僭号已三世矣,我是以摈之,同于蛮夷。倘责其僭号,楚肯俛首而听我乎?……吾以苞茅为辞,使彼易于共命……。”这种解释无疑也是符合当时实情的:楚国实力强大,齐国与众诸侯国实在没有必胜楚国的把握,所以才只能提楚国的“小过”,而放过了楚国僭越称王的“大罪”。

……

这些细节的演绎,说明《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对东周历史研究之深,甚至超越了当前社会上的某些专家人士。因而,《东周列国志》作为春秋战国史的入门之作,还是有相当价值。


《东周列国志》是历史演义小说,其中有很多不符合史实之处,但作为春秋战国史的入门之作,非常值得一看。


欲云谈史论今

《东周列国志》作为一部演义小说,肯定有诸多虚构、夸张的成分。

然而秦始皇焚书坑儒,六国史书付之一炬。项羽入咸阳,秦国史书也无留存。

所以,所谓的史实,如《史记》也未必完全符合先秦时的实际情况。

《东周列国志》与史实不符的地方肯定很多,仅举几例影响较深远的。

1. 烽火戏诸侯;

烽火是汉代为匈奴而设,西周时期尚不存在,具体请见拙作《烽火戏诸侯,一个传承了两千年的谎言!》。

2. 赵氏孤儿;

经元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的传播,赵氏孤儿影响深远。

王国维评价:“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

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五幕剧本(名: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1735年出版),是中国最早传至欧洲的戏曲作品。

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编为《中国孤儿》,在英国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他在献词中说:“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

《赵氏孤儿》在国际上是很有名的一部杂剧,有人赞之为:“来自东方之神”。

然而,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左传》与《史记》根本不一样。《东周列国志》借鉴了《史记》,因为《史记》中的故事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3. 苏秦的故事

《史记》记载,张仪主张“连横”之前,有苏秦主张“合纵”,并以赵为盟主。其实赵武灵王称王在最后,当时为赵肃侯,没有盟主资格。而此时中山与宋尚未灭亡,齐国才是东方最强。若“合纵”,应以齐为首,连齐、燕、楚、魏、赵、韩、中山、宋应为八国。

苏秦的故事,应为后世纵横家为提高策士地位而伪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