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孫皓暉的歷史小說《大秦帝國》?

《大秦帝國》,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到項羽攻入咸陽,秦朝滅亡,前前後後200餘年的時間跨度,500w字的鴻篇鉅製,十年編寫,五次增刪。孫皓暉先生可以說是用自己一聲的心血,去尋找華夏文明骨子裡的精魂。

中華民族的文藝復興,必從先秦文明中崛起!

如何評價孫皓暉的歷史小說《大秦帝國》?

這是秦國史,更也是戰國史,更是中華民族文明史!

其他的回答裡,有人說自己是秦國人、齊國人,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妥的。先不論地域上的劃分,先秦至今已有兩千四百年的歷史了,真正的秦國或是齊國血脈能留下多少?況且《大秦帝國》並沒有單純片面一味去講秦國。齊楚燕韓趙魏,哪個國家的戲份也不少;除了兵家法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諸子百家少了哪一個?

趙武靈王,齊威王,燕昭王,魏惠王,韓昭侯,哪個國君沒有獨立的篇章?

乃至最後秦始皇一統六國,孫皓暉先生還單獨用幾篇來陳述各國滅亡的原因。

試問每一個有學識的人,誰不想在稷下學宮與諸子論道?試問每一個愛好軍事的人,誰不想與孫臏白起李牧並肩而戰?試問每一個心懷天下的人,誰不想與蘇秦張儀魯仲連縱橫捭闔?《大秦》中的每一個名字都流傳青史,每一個人的出場都讓人熱血澎湃。這是秦國一國之故嗎?當然不是,這是整個璀璨的華夏文明之故!

《大秦帝國》不是為了讓你身為一個秦人而驕傲,他是讓你身為一個華夏民族的子孫而驕傲!

如何評價孫皓暉的歷史小說《大秦帝國》?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這句話是貫穿全書的一句話,更是中華文明實實在在的寫照。當秦國窮弱,就連函谷關都被魏國握在手中,秦獻公中箭身亡,舉國上下內憂外患之時,秦人們喊著“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硬是殺出一條血路。六國合縱伐秦,大戰一觸即發之時,秦人們喊著“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無數次的危機,無數次的險境,都在這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之中,靠著秦人的頑強和血性,一一化解。

然而,當這句話在書中最後響起之時,卻是秦軍面對破釜沉舟的楚軍之時。破釜沉舟,九戰九捷,在項羽摧枯拉朽的攻勢之下,仍然有“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說實話,寫到這裡我已經熱淚盈眶,中國人的大義和頑強,是刻在我們骨子裡的,這種不畏艱難,不畏險阻的精神,是華夏文明能留存至今的關鍵。

多少次,華夏文明瀕臨亡國滅種,然而我們還是頑強地走了過來,成為四大文明之中唯一留存至今,從未斷絕的文明!

靠的就是種“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精神!

如何評價孫皓暉的歷史小說《大秦帝國》?

曾經有過秦國,也有過齊楚燕韓趙魏,但現在,他的名字叫中國

我還是那句話,去劃分什麼地域沒有任何意義,這本書不是地理書,而是歷史書,是我們回溯兩千多年尋找自己“根”的時光機器。

在哪裡,中華文明從一粒火星迸發而出,演變成今天的熊熊烈火。華夏文明的精髓和魂魄,是刻在每個中國人骨子裡和靈魂深處的烙印!你無法抹去,也無法忘記,這本《大秦帝國》就是喚醒我們內心最深處,最正直,最純粹的的驕傲!

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文明,我們的祖先曾經歷過這樣的磨難,我們的文化曾經如此燦爛輝煌。

而今後,我們必然順著他們的腳步,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出更輝煌燦爛的明天。


《大秦帝國》不論是文學性還是其作為歷史小說的考據性都是獨一無二的,然而畢竟小說還是小說,作者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文學創作,然而孫皓暉先生本身就是歷史系出身,《大秦帝國》五次增刪也能說明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對於秦朝的崛起和六國的滅亡,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尤其是對秦始皇的態度客觀公正,一掃史學界漢代以來對秦朝的抹黑亂象。而書中對其他歷史角色的態度也非常中肯。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愚見,如有不同,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