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唯美詩《晚晴》如何賞析?

信陵君無忌

公元847年,人生的道路上歷經坎坷的李商隱,終於可以開心一次了。他追隨對他有知遇之恩的鄭亞遠赴桂林。

在一個初夏的早晨,天空清澈,久雨新晴,自然界充滿了生機,詩人的心情大好,寫下了這首詩。

且看全詩: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首聯:深居清幽一天,俯瞰夾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這兩句詩點出了寫詩的地點和時間,一個“清”字寫出了環境的特點,從這兩句可以看出此時是人的心情也是很好。

頷聯:小草飽受雨水的浸潤之後,終於雨過天晴。這兩句詩描寫詩人對於景物的主觀感受。從小草入手開始寫。天公可能有意憐愛久經大雨的小草,使它浸潤雨水之後就放晴了。詩人將自己的身世也放到了是詩句之中。他就像一個小草一樣,飽受風雨的摧殘,終於有人給他關心,他的天空好像晴朗了一樣。他的命運也在浮沉之中得到了暫時的平靜。

頸聯:登上高閣,遠眺天高地迥,夕陽的微弱餘暉透過窗欞。第一句寫景色由內到外,雨後新晴,憑高遠眺,視野開闊,作者的內心也是欣喜無比。第二句寫夕陽西下,陽光已經極其微弱。微注這兩個字把夕陽的餘暉描寫的細緻入微,讓人彷彿能夠觸摸到陽光的柔和。詩人的心在夕陽的照射下,愈加的明亮了。

尾聯:越鳥的窩巢曬乾之後,飛翔的體態更加輕盈了。如果說上面的景色是靜態的,那麼這兩句詩就是動態的。飛鳥歸巢是晴空萬里進一步的描寫。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裡面有“越鳥巢南枝”一句,這裡寫越鳥歸巢,也是詩人感覺自己有了家的感覺。

這首詩是寫景和自己的身世交融在一起的作品,但是兩種感情毫無違和之感,不著痕跡。


詩書君

《晚晴》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對於詩歌的解讀,我們一般採用“以意逆志”和“緣景明情”兩種方法。

“以意逆志”是用自己的思想去推測作者的創作意圖。這種方法需要結合題目、詩歌背景、作者經歷、作品註釋、提問問題。如:問題“唯美詩《晚晴》如何賞析”_“唯美”本身就是提示:是語言華麗優美?是寫景圖文並茂?還是情感細膩真實?……這些都能奠定我們對詩歌進一步賞析的基調,調動我們大腦中沉澱的知識參與對詩歌的解讀。

以上這些都是對詩歌的外部解答,要想深入理解,我們還需要“緣景明情。”

“緣景明情”__沿著作者在詩歌中描繪的景(可以是景物,可以是事物,可以是人物)用讀者自己的情感去想象、體會作者的經歷,去把握作品的精神。

不管古人,還是今人,在情感上沒有太大變化,都有喜怒哀樂,都有愛恨情仇,畢竟“文章千古事”(文章寫的是千古以來人類的共同情感),所以我們可以根據作者留下的文字合理地把自己代入到作品文字中,去細數那一段段的“塵封往事”,去了解作者的“歌哭吟唱”,去感受那些“刻骨銘心”的精彩人生。

首聯:

(1)夾城,圍繞城市的高牆,即城牆。(2)深居,長時間不出門,如“深居簡出”;庭院大,“深宅大院”“庭院深深深幾許”,根據李商隱的人生經歷可以排除“深宅大院”。所以詩歌可以理解為:長時間避居小城,在閣樓上突然發現春天離去夏日的城外景色依然清新自然。時間在這裡定格於春天最美的時節,“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山城的氣候自然較平地寒冷,(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所以夏日已到的時節依然可以品味春天的清新。

不言景而景自出,不言情而情自溢。這萬物並茂,生機勃勃的時節不正是人間最美的時光嗎?這時光不正是上天的恩賜嗎?

頷聯:

所以頷聯選取生長在幽僻之地的小草這一意象來代表上天對萬物的關心。同時“幽草”也象徵放逐到偏僻邈遠南荒之地的作者。傍晚時陽光普照,小草生輝,卑微的邊地小草都能感受到上天的憐愛,何況作者這樣的人?遲來的關懷也不失為一種讓人嚮往的溫暖,畢竟“夕陽無限好”,這是一種意料之外的人生喜悅,讓自己這個逐臣也能體會帝國的“春風晴日”。

頸聯:

“高閣”照應“俯”,“晚晴”點出“小窗明”。

作者站在高閣上感受到“天高地迥,宇宙無窮的浩渺,”平添一份孤單。夕陽透過窗戶給他送來微弱的光明,“歸期未有期”的他扶窗遠眺家鄉的目光是否被一重重山遮擋?“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作者無法看到家鄉,只能寄情於候鳥北歸南遷捎來音訊。

尾聯:

《古詩十九首》“越鳥巢南枝,胡馬依北風。”人類眷戀故鄉也像動物一樣的刻骨銘心啊!

晚晴的陽光照幹鳥巢,讓鳥兒能夠更快更輕地飛回家鄉。貶謫的作者是不是也能在這晚來的晴照中除去人生的陰霾,榮歸故里呢?

整首詩,李商隱言景、寫情、抒己意渾然天成。清新的山間春景,遲來的傍晚陽光,都給處於人生灰暗中的作者帶來一絲慰藉,這大概就是絕望中孕育希望的意思吧!

在《晚晴》中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作者那種“留得枯荷聽雨聲”的執著等待,這也是林黛玉喜歡這句詩的原因。在灰暗的現實中苦苦等候人生的光明到來,這又是一種多麼可貴的人生品質,李商隱做到了,感謝他的堅持精神,感謝他的“身在地獄,心向天堂”,更感謝他的《晚晴》詩寫出了我們這種人生狀態、情感還有堅持,讓我們可以宣之於口,以是記。


9527彭184


風雨過後總有彩虹在自己的眼前,憂鬱王子李商隱也有難得的歡愉,那一個個文字也就有了令人欣悅的芬芳。難得的一首《晚晴》,讓我們感到李玉溪也是可以如此開心灑脫的……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心情好了,一切都是那麼的清亮明麗。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人在城裡,春去夏來,就是這樣的時節,詩人心情好了,那眼裡就是一個充滿了快樂的世界。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那生機盎然的青草也散發出了醉人的味道,原來生活是這樣的美好,處處都是這樣的溫馨,安逸……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這更是一種心曠神怡的畫面,讓我們也不禁為之動容。詩人走出了往日的記憶,今天也就成了一杯可以陶醉的美酒……微注小窗明,是怎樣的傳神,我默默地低頭致意,此處我無語……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溫暖在筆尖上湧動,溫馨在詩句裡飄逸。我醉在了這樣的一個夢境裡,不願醒來……



荷聲茹夢

說起李商隱,首先印入眼簾的便是《錦瑟》的唯美朦朧,雖然不容易理解詩的含義,但是讀起來確是一種美的感受。《晚晴》在內容含義上似乎比較明朗一些,不似《錦瑟》那麼隱晦朦朧,其中“天地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的詩句,也是千古名唱的佳句。在《晚晴》的賞析上,我是這麼粗淺認識的:


首先從詩人的作詩背景時代來分析。

《晚晴》這首五言律詩是詩人正經歷政治上的挫折,重獲信任重用的時候寫的,表達了詩人的喜樂輕快和如釋負重的心情。由於黨派之爭,詩人一直遭受執政派牛黨的排濟和打擊,詩人只好跟隨鄭亞到桂林入為幕僚,並深得鄭亞的信任和重用,想起黨爭漩渦的窘困,頓時讓詩人倍覺此時的溫暖和精神的解放。這就是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逐聯分析詩句的內容,感受詩人的情懷。

首聯粗看感覺與整首詩毫無關聯,與下聯也銜接不等,但是細想從中可以看出,交代了詩人觀看晚晴的地點和時間。居住的夾城偏遠幽靜,春末初夏,天氣清朗氣清,好一派傍晚雨後初晴的清麗景緻。與詩題一體化之,就是在初夏的季節,站在高處俯瞰欣賞夾城傍晚雨後初陽的景色。

頷聯實寫久經雨水浸泡的小草受到了老天的垂憐,讓經久不停的降雨停了下來,露出了久違的太陽。聯想自己剛剛的經歷挫折,以小草的命運暗指自己,隱喻了詩人重獲信任的積極向上心態和對美好事物的格外珍惜,也表達了自己政治上撥雲見日的清明。

頸聯寫詩人登樓憑欄遠眺,天高地闊,夕陽的餘暉緩緩地透過窗欞。想象自己的政治困局,與現實的對比,有種天高任鳥飛的自由精神,雨過天晴的日暉照耀自己,表達了對未來美好的憧憬。



尾聯寫飛鳥的羽毛和窩巢已經被陽光曬乾,歸來的體態也變得輕盈了。暗寓詩人自己已然不受政治困頓的影響,自己的政治歸宿也有著落,感覺也不錯,放空思想重新生活的豁達心情。表達了詩人如釋負重、重新開始的輕快情懷。


從詩的整體意境分析詩人的情懷。

從整首詩的意境來看,雨後初晴的傍晚,天高地迥,一片幽靜的小草沐浴落日的餘暉,羽翼初乾的飛鳥享受陽光的溫暖歸巢,表現了一派清新脫俗、溫暖俊逸的景象,詩人借物抒懷,以小草、歸鳥自喻,表達了脫離困窘環境的輕鬆舒泰,心裡重燃希望的美好,以及對美好事物格外珍惜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