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的“道”究竟是什么?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开篇就明确告诫,道 是说不清楚的,如果能说清楚,就不是他所说的那个 道。所以我们只能尽量去理解,争取接近其真谛,但是无法彻底说清楚,更无法下定义,也无法准确翻译。英文中一般翻译成way,也最多转达了其一半的含义。这一方面是因为道的无限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的无能无知。人类至目前只能尽自己所能,努力去描述一二。这里只试着说说一个角度的理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此句理解,道是本始!道是世间(或许也包括世外)万物的母亲(不需要父亲),道是世间一切的造物主(非宗教的那个),道所造之物具有无限持续创造力。一言以蔽之,世间所有一切,包括过去存在过的,现在存在的,将来会存在的,都是来自道。至于这里一、二、三的含义又可以有很多种理解。

来自西方的二分法是非常浅陋武断的,黒白之外有多少种颜色?有多少事情是百分之百的对或错?所以根本无法用西方理论解释或理解老子所说的 道。


无中生有hz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老子的道就是唯心主义,是客观唯心主义,但是又包含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

《老子》所说的“道”,没有形状,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声音,是一种混混沌沌、恍恍惚惚的超时间、超空间的永久存在。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三章说,“天地尚不能久”,十六章说“道乃久”。

《老子》所说的“道”,不是物质体,而是不可认识的精神性的存在。在它看来,“道”是第一性的,而世界万物是从“道”派生出来的,从而是第二性的。四章把“道”叫做“万物之宗”又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就是说,“道”是宇宙万物的老祖宗,出现在上帝之先。四十二章说“道”产生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是由精神性的“道”产生的。“道”不依赖于人而独立存在。《老子》的这种论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老子》的唯心主义还表现在它把“道”说成是“无”。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它看来,“无”比“有”更根本,“无”是天下万物的最后根源。因此,这里的“无”也就是它所说的“道”。因为“道”是“无”,所以它是人根本无法感触到的,它没有物质的内容和属性。

《老子》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二十五章说“道法自然”。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无为是说“道”生万物是无意志、无目的、自然而然的。“道”没有意志,因为它无所求,无所私,无所争。十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就是说“道”生养了万物,但是不据为己有,也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也不去宰制它们。它反对社会人事的有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当然老子也有着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其中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是基于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的兴亡、以及个人富贵贫贱的极大变化,又从当时自然观察中认识到自然界万物也是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二十三章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个认识反映着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情况。

《老子》较为系统地揭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的。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贵贱、刚柔、强弱、祸福、荣辱等等,都是一方不存在,对方也就不存在。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三十九章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老子》还认识到事物往往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这些说明对立的东西是互相转化的,这都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反者,道之动”的观点,是说这种变化是由最高范畴的“道”这一绝对精神起决定作用,从而表明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实质。


闲看秋风999


手机用户宣德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新风堂堂主 2017-03-27 10:54:35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乡人浅学,孤陋寡闻,不敢罔言,惟有拜读!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寂 兮! 寥 兮! 独 立 而 不 改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下 母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以经注经》,是为读书最好的方法。不光可以更透彻的理解某些字句的意思,更能做到举一反三。

“浊以静之徐清”,“沌沌兮”,这里又用到一个词“混成”。都是在形容道的一种状态。前面章节还有用到“惚、恍”“窈、冥”与此章“寂、寥”,都是描述道的“虚““静”,如“渊”似“谷”。

老子《道德经》的行文,跟我们现在所习惯的行文方式完全不同。如果简单的把道家所提倡的“出世”“入世”作为两种状态来描述,把道的“名”“用”分开来理解。则老子在行文的过程中,互相掺杂,一会描述道的“名”,一会描述道的“用”,一会描述“出世”,一会描述“入世”。为的就是让读的人更容易理解。比起我们现在碎片化的注解,高深太多太多。所以惟有拜读,不敢妄言!“深入浅出”、“前后呼应”的行文方式,值得后世如我这般企图仔细拜读的人,拿来作为读书的方式,看后呼应的去读,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读过一句就是一句。以为了解了字面意思就已经读懂了这些章节。那就太可笑了。犯了“自是”的大毛病。

此章前几句字面意思可以大概理解为:有这么一个东西(物,不是物体的物),混混沌沌,难以描述,在天地之就已经存在了。清虚寂静到了几点,寥远无边。按照自己的规律独立于无边广大的宇宙乃至之外而从不改变;周而复始,不生不灭;所以可以称它为天下的母亲,也就是万物的开始。

回到第一章,第一句就说的很明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说“吾不知其名”。我是不知道它名字的,如果为了行文述说它,强行给他找一个字来代替的话,就是“道”,强行给他取个名字的话,就叫“大”。记得曾仕强教授在讲述《易经的奥秘》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所以直接搬过来引用一下。大概可以表达这里这个“大”的意思。

大,也可以叫“逝”,永远的向外四面八方的扩散;

逝,也就是“远”,四通八达,悠远深邃,“放之四海而皆准”;

远,就是“反”,又回过来了。“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不会向某一极单纯的发展,永远是相生相克,互相制衡。再远再远,最终还要是复归于根,归于近,“反”归其“母”。

所以说呢,道依存于“道”——“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道”只是个字,“大”才代表真正的道;天依存于“道”;地依存于“道”;人依存于“道”;所谓道道,天道,地道,人道;各自有各自的规律,各自有各自的道,但是这些都归于“道”,谁也离不开。道虽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但是“域中”万物都依他而行。

如果勉强将“域中”之物氛围四类,则是道、天、地、人。人是其中之一。(南怀瑾宗师的版本中是“王”。不知道哪个正确,只是觉得“人”更容易理解,所以引用“人”的这个版本)。

这“四大”怎么行事呢?

人,效法“地”——包容万物,依四时而行;

地,效法“天”——笼罩四野,包容万物;

天,效法“道”——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道,效法“自然”——当然如此,自然而然。(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新风堂堂主

何谓“道”,言语道断,若是语言能够说得清楚的就不是道。“道无形无相,无始无终,不可见闻。”“道”虽然不可见闻,但俱见闻觉知的妙用。“道”无处不在,“道等同虚空,周遍法界”。人世间所有的作用,都在揭示道的真实存在。“道”在作用处显。汝的起心动念即是“道”的作用,喜怒哀乐等等一切作用,都是“道”的作用。若非不是,一切都不可能发生。见闻觉知即是“道”的作用,记忆思维意念都离不开“道”。何谓平常心即“道”。生活中那一样能够离开“道”呢?一切作用都是“道”的呈现。而一切生命所显现出来的活力,都是道的妙用。人类何以具备创造的能力,可以辨别一切色彩,判断一切形态,观察一切变化的事物等等数之不尽的作用。若不是即心即道,怎么可能有如是多的妙用呢?生命所体现出来的一切不可思议的作用,都是源至于“道”,大道至简,百姓日用而不知。故而才有了悟道之说。“道”即是生命的本来面目。由于自心迷失的太久太深,从而产生了颠倒的二元断灭见,自用而不自知,反而于心外觅心,骑牛寻牛,为何那么多的科学家,总想寻觅万物生命的源头没有结果,就是因为做着骑牛寻牛这样愚昧之事。当下能够生气念头的心,即道即源头。自心不觉,反而还要另外寻觅源头,如是的行为,不是头上安头吗!故而云背道而驰。起点即是终点,能够提出探寻源头的心即是源头。若非不是,怎么可能会提出问题呢?什么可以提出问题呢?物质属性的事物吗?那个物质属性的事物可以提出问题呢!没有任何物质属性的事物可以提出问题・_・?。可见这个能够提出问题的心,是非物质的,是超越物质的,是物质的源头。因为只有能够创造一切生命万物的源头,才会提出问题・_・?提出问题的本身,即是“道”的体现。生命中所体现出来的一切作用,都是“道”主宰驾驭的作用。“道”在生活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只是因为自心迷惑的缘故,虽用而不自知,这才需要觉悟自心实相之本来面目。“道”最平实,处处皆显。人世间最悲哀的是,心外觅心,用而不知。



真实纯洁

老子讲的“道”究竟是什么?

很多研究《道德经》的专家教授,也不一定能把这个问题说明白。

但事实上,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那么,道在哪里?

《庄子·知北游》说道“

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tí bài,一种形似谷的草]”、“在瓦甓[wǎ pì,砖瓦]”、“在屎溺(大小便)”。

庄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事实上,道的本质是宇宙本体,道=炁=元气,道即炁弥漫、充斥在整个宇宙空间,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宇宙万物皆是由道即炁造化而成,道即炁充盈在宇宙万物的内部,主宰着宇宙万物的发展变迁,是以庄子说: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通天下一气耳!

人为何难以理解道?

人与生俱来就有“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执念,而宇宙万物本身又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人们往往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知识和智慧的作用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找到发展变化背后的普遍性和统一性规律。

由人文始祖伏羲-黄帝-文王-老子-庄子开启、传承和发展起来的道本体论,就是通过对宇宙本体道即炁的解读,从而揭示宇宙自然之奥、生命实相和人事要害的思想理论。道即炁是宇宙本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质,是宇宙万物的终极存在和终极依据。

但道即炁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其求证的方式需要进入修真态,即通过调息导引、静心净心、抑识兴元、至虚守静。修真态是一种返璞归真,但普通人受外物的干扰,不易进入入静入定态,所以才需要修,才叫修。

修真者可以内观自体的真气运行,而普通人则无法眼见为实,是以难以理解道。

老子是唯物还是唯心?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唯物和唯心之说割裂了物质与精神,都是远人之论,是伪非真,不在道上。为什么呢?因为万物都是由本体造化而来,如果本体不是完美实体,只有精神或物质,万物何来全部都是精神与物质浑然一体的?

到大自然中去,看看自然的造化:一草一木、一虫一鱼、一花一叶、一猫一狗,从蓝天上的白云,到一望无际的沙漠……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物是以纯粹的物质形式在存在的?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纯粹的精神存在呢?

一根毫不起眼、可以肆意践踏的小草都是精神物质浑然一体的

有人说了,灵魂不就是一个纯粹的精神存在吗?非也,灵魂实质上是一个元气团,“神依气位,气纳神存”,如果不是依托于元气、没有元气的承载、没有元气提供能量,神本身就不可能独立,没有元气收纳,神就不会存在!

那么,老子的道本体到底是唯物还是唯心?

《老子》第四十章曰:“天下万物生于有。

天下万物生于本体道即炁,“”可以理解为是存在,是物质属性。

《老子》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

一,宇宙第一物即炁。因一是本体,这里在讲本体的诞生,道的含义是阴阳。即混沌无序的气,演变为有序即有阴阳的炁时,本体“一”诞生了。道生一直译为阴阳生元气,实质上是气本为一,分为阴阳,阴阳与元气同时诞生。元气是存在,阴阳是元气存在的形式!

《老子》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有物,表示宇宙本体道有物质属性。

混成,由混沌孕育而成;是心与物浑然天成。

先天地生,天地是道的产物,道是在天地之前生出来的。

寂兮寮兮,寂,静默;寮,小屋,宇宙万物相当于是充盈着道的小屋。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存在而永不改变,周复运行而不入危局。这事实上就是在讲道的精神属性。

是以,老子的道本体是唯物唯心一元论。道本身心物浑然一体,心与物是人类解读道的两个角度!


文喜有话说 2018.3.12.


文喜有话说

老子讲的是生命之道,自然之道,和谐之道,妥协之道,和解之道,人生之道。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无孔不入,却又自自然然,很接地气。道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他是基于人的心识,从人的潜意生发出来的一种生命理念,不可触摸,但随时随地都在化变且能感知到的一种物质,是生命的理念和灵魂的歌唱,更是宇宙的低语和大地的吟唱。


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人的心智被蒙蔽,总以为眼见耳听方为实。但你要说眼见耳听为实,那你看得见自己的胡子自己的眉毛吗?听得见自己的声音吗?不能,因之,人的心智被蒙蔽,总以为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但你做得了自己的主吗?打嗝放屁能控制吗?不能,所以,就不要用什么唯心主义来论“道”,也不要用唯物主义来论“道”,它就在哪里,不离不弃,只是我们无法视见无法认知而已。道就是道,从来没有更改过自己的性质,没有对人产生过什么危害。危害人类的,是人的自私,人的贪婪,人无法餍足的欲望。


因之,在各种欲望之上,人对“道”便有了不同的定义,因之误解深重,使“道”蒙上了一层阴影,总以为它神秘莫测,深邃无比。但如果用心谛听,并能抛弃肉体的欲望,从生命上认知自己,你就会发现“道就是道,无形无质,却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与我们不离不弃”,只不过我们在生存的过程中忽略它罢了。


昊愚堂夜画

老子讲的道有从总体上分两类意思。第一,物体,事物。第二。规律,规则。

第一,物体,指的是具体的,可以看见的物体。大自然中一切有形的东西。比如,小到细菌,蚂蚁,昆虫等,及其他动物,植物,人等。太阳,月亮等。所有可以看见的东西。事物:指的是一个集体或团体。比如说,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生态系统。整个人类。一个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还有一种是抽象的集体。第二,规律,是指老天制定的规律。一年四季阴阳交替变化不变的规律。一天,白天黑夜阴阳交替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则,主要是指人或动物或其它,为了生存所遵守的一些规则。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第一个道,指的是人,第二道指的是道理,人们推崇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第三个道指的是,老天的规则,老天本意。(老天做事原则是最客观,不会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但是,是最正确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人们所推崇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不是完全符合老天的意思。所以《道德经》中有另一处解释。第十八篇讲,原文说: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天的道理,本意已经毁坏了,所以才有了仁义。智慧才出来了,才有了伪与善,才出现了刘琴不和,才有了孝慈。邦国混乱,才有了奸臣,忠臣之分。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中,非常道的意思是:并不是老天的本意。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人们推崇的行为准则,或道理.道非:人们不推崇的行为准则。或道理 常道:永恒不变的原则,道理。(这个指的是天之道,一年三四季阴阳交替变化与一天白天黑夜的阴阳交替变化相交,所形成的轨迹。人做事也要遵从这种阴阳交替变化的规律,这种常道,才不容易出事)

道生万物是什么意思呢?(请看另一篇,《道法自然,讲的到底是什么?》)


校外讲堂


朴素的唯物主义。

道。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

老子他老人家自己都说不清,他曰,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这个强名之道的“道”啥样子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按老子的话解说,这个道,是有物,这肯定物的存在,又说是天下万物之母,这是世界起源的论调,世界观,综而言之是唯物世界观嘛。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自然的存在,那就是客观的,因此老子的道是唯物观。

但是,他并不能释清其中内在关系认识及逻辑,只是很形象的譬喻着说道的作用形象等,没办法给它取个名叫道。道最早就是道路的意思

有个词叫“康庄大道”。沿着大道往前走,道是“走”之旁,德“dei”方言,就是驾马车是赶马车的发音,dei、dei、dei。道德,反过来就是德(dei)道,这意思就是驾着马车在大道上,dei,dei,驾驭着马别走了岔路就是德道,得道,《道德经》是最早是分《德经》与《道经》两册的,《德经》在上,《道经》在下。

道是形而上的无形的化源万物的大道,德就是体悟、沿着这样的大道来行驶行事。《道经》是本体论,《德经》是方法论。

最后老子说了一通又一通,谦虚的来了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是啥,我也说不清,说清了的看到的也不是常道的喽。。。


东声西音

道可道,非常道,说得清楚的就不是道。名可名,非常名,讲得清楚的就不是名。

有没有觉得老子在故弄玄虚?而这正是巜道德经》的魅力之所在。几乎所有的人都能从自己的立场上来得岀个性化的解答来解释自己的困惑。 那么道和名真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道和名是可以说的清讲得明的。

何谓道?天生万物,万法自然,自然之法,应作秩序观。这个秩序就是道。宇宙运行,物种繁殖,日岀日落,月圆月缺,生死实虚,都遵循着一定的秩序,乱不得分寸。因此可以说我们其实是生存在秩序当中,也就是生存在道里面。

何谓名?万事万物都遵循着一定的秩序,而秩序虽然并不能尽为我们所知,但其实秩序在百万事万物上都是有迹可循的,这个迹就是名,说的明白点,所谓名,其实就是规律,就是秩序运行的规律(规矩)。

《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这也是人们推崇老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当我们推崇无为而治的时候,一定不要抛弃了道和名,而单独的抬岀无为而治来。这个无为而治,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前是道和名,也就是秩序和规矩。没有建立起强而有力的秩序和规矩,无为而治必定会带混乱的局面,这不是老子的本意。而秩序和规矩的建立,非贤能者不可,可是老子却倡导“不尚贤”,所为何来?还请智者不吝赐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