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失道而后德,失义而后信”这句话?

黄镭谈石

谢悟空(小秘书)邀答!

怎样理解“失道而后德,失义而后信”?

这句话语出自老子《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阐述自然宇宙宏观之道的巨著。意在阐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良性循环,和谐相处的辩证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人欲泛乱,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社会良俗秩序混乱。老子洞悉天道,哀叹人性愚昧贪婪,现状无力改变,留下传世宏著《道德经》后,西出函谷关飘然遁世,升仙而去。《道德经》则成为千古绝唱,后世世界各学说无出其右。

“失道而后德,失义而后信”是针对当时社会混乱状态,在《道德经》里阐述自然之道的两句话。这里的“失”是“丢弃,抛弃”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之道宏宏煌煌,包罗万象。德,义包含在自然道义之中,本来就存在那里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世人现在却都本末倒置),抛弃(丢弃)了原有的道之根本,然后去追求细枝末节的德,抛弃(丢弃)原有的义之根本,然后去追求细枝末节的信。(却不知道德,信原本就是包含在道义里的这个道理啊。没有道义之母,哪来德信之子啊。结果没有道义之本的德信是越追求越虚伪,我很可叹世人的无知啊。)



事实也正如老子所言,世人为了权利欲望,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秩序,都大力倡导德,信。就是聪如孔子,创立的贵为国学的儒家学说,也忽略枉顾了“道,义”之根本,只寄望恢复社会秩序以德信。但靠统治者在权利干预下建立起来的德,信,在人的欲望面前,往往变得是那么不堪一击。

世人如果懂得“道义”之真髓,遵循自然之“道义”,就是不特别强调“德信”,那么在道义规范下,人们的德信,也会在日常行为中,自然而然的显示出来了。反之舍“道义”之本而去求“德信”之末,那么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熠熠古客

怎样理解“失道而后德,失义而后信”呢 ?

我的观点是:

既使道失去了,也要讲道!以道正德!!!洗、润灵魂与品行!; 既使义失去了,也要讲义!以义求信!!!语言、行为诚实、守信!!!

以上只是我的观点!!!

下面回答,“失道而后德,失义而后信”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老子,对吧!

老子是我们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道德经》!《道德经》是道教的纲领性文献!上面的问题,“失道而后德,失义而后信”就是老子《道德经》里的句子!!!

“失道而后德,失义而后信”

我的理解是:

一、解义理解:

因失去了纯真善良的本体或做人的人伦本分,所以才要倡导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做事、做人!!!

因失去了仁爱、仁义之心,所以才要求义善、讲信!才要以善良、诚实、守信的心底与行为准则做事、做人!!!

二、分析理解:

1、道与义相通

道与义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根本、或必须遵守的本分!是做人最起码的人伦道德!!!是一些已经制度化了的行为准则,称为道义!!!是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哲理与法宝!!!

比如:臣要忠于君;子、女须孝敬父母;兄弟要团结;官员要廉洁等等!!!

2、德与信一致

德与信,都是自己的思想品质和行为!

它是人际交往或为人处事,必须规范的品行或做人的本分!!!

3、道、德; 义、信之间的联系

四者之间密切相关!相互统一!密不可分!

要做人,道是根本!德是基础!即道是德之根本!义是仁之明举!义也是信之根本!信是义的基础!道与义相通!德与信一致!德与信相连!有德必有言!有信必有德!诚实有信!也就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总会给人以诚实的信用的!!!

4、小结:

道、德;义、信,是做人最起码的人伦道德、本分和诚信义举!!!也是老子用不同的层面,方式,表达历史、哲学观点;表达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契约等的行为准则!!!也是最古老、最早的国家、民族、社会成员日常生活、行为的完整描述!!!是为统治阶级阶级服务的思想和行为利器!!!

三、现实理解:

“失道而后德、失义而后信”,这个观点,在当今社会中是这样理解的:

道与德并存!义与信统一!道、德、义、信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这四个方面,已成为现在或后人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美德!!!

四、我的发现: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真有一部分人或商家、卖家,失去了做人的:道、德、义、信,说话、做事欺骗、欺诈人或商家、卖家以次充好来欺骗、欺诈消费者!这都是令人深恶痛恨的!!!

五、做人,做事!我的建议:

1、以道润德!以德服人!以德导行!好好做事!!!好好做人!!!

2、以义讲信!诚信做事!!!诚实做人!!!

六、我的希望:

希望大家大力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人人争做:讲道德、讲仁义、讲诚实、讲信用的合格的社会公民!!!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以上是我对您的问题:怎样理解“失道而后德,失义而后信”?问题的回答,解析、建议与希望!不知我的回答,您是否满意???在此!我衷心地感谢您!!!非常非常感谢您!!!


辛辛秀子

首先纠正下,《道德经》里是失义而后礼。

道理是说,道后而理;德行,德后而行。遵循什么样的道,就会依循这样的道去生活,体现出与之对应的德。最高的德,当然是行于大道之上,这里的大道指的是天道。

失道而后德

失道而后德,当人们都失去天地之常,那么要维系社会秩序,那么就只能通过效法天地,以人为制定的准则为依据和行为规范。 接着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义而后礼

社会正义作为最低限度的规范,也不能维系社会秩序了,那么接下来,就只能用礼数来约束人们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难道该做的就是正义的吗,不该做的就是不正义的吗,不是的。礼不能规定正义。礼是社会丧失正义这个规范后的更低规范。

最后连信用都没有了,春秋之后,礼崩乐坏,出现法家,这是很自然的事。


崇儒

这句话出自老子,原文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只是我的个人理解,有错误可以指正。

大意是:世人失去自己的社会秩序,所以圣人才以善良德行教导人民。人心变迁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圣人才以仁爱教导人民。世人又失去了仁爱之心,所以圣人才教人民忠义。人心不古,而忠义之心也没有了,所以圣人为复古道(社会秩序),所以才教导人们礼仪服从。

这里的“礼”换成“信”,一点也不违和。““失道而后德,失义而后信”也可以说是世人失去自己的社会秩序所以要用德行教导他们,世人失去自己的仁义道德,所以要用契约信用来约束他们。

在老子看来,社会偏离了大道,才有了提倡道德的必要,但这里的“德”是“ 上德”,完全是出于内心之自然,圣人以“上德“教导出“下德”下“德”产生的仁已不是无心的自然的是人为训导出来的,所以仁义作为人心里的内在观念都很容易失去,礼仪不同,它是已经制度化了的行为准则,当人们自觉的道德观念不足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时,统治者便制定出一系列客观具体的行为标准约束人民。


这些话表明老子认为内心的德行比有意识去提倡行为更自然。 要有仁爱之心,义与礼,要讲秩序,讲规则,讲究的是一种责任, 只要失去了所谓的道,所以才要用仁义礼去制约规范人民。

识道才生德,生德而持仁。我们也一样,认识道理然后才能以道德约束自己,如果有仁慈忠义之心,自然而然就会有诚信之心。如果道德不足以制约我们,那么就以具体的行为准则规范我们的行为。


颜丽明844

同时我也认为:这是一个物及必反的哲学问题。从家庭的三代兴衰到一个王朝的灭亡而另一个朝代的兴起。而用这样句子比较恰当。

对于一个失去道义的人,重新又回到道义的起点。这叫重新做人!被人们善遍认可,是相难的一件事。

其实人们都会犯错,但有的错就不能去碰,碰了就如同掉进万丈深渊,不能自拔!道义的正反问题,就是个善与恶的问题。

没有更多,谢谢观看!


古城渔樵

·这是《道德经》中的一段话:“……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题主说的失义而后信似乎有误。

·要理解这段话,一定要知道老子说的道德是什么。道德,道德,道在前,德在后。道为主,德为辅。道是自然是一切,而德只是道的一部分。翻译这句话“故失道而后德。”(故)因此。(失)偏离,失去。(而)所以。现代话就是:“因此,失去或偏离大道了,所以才需要德。”如果人们一切都顺从道的规律去做,这个世界就自然,就平和,就安好。但人有七情六欲,有私心有贪念有欲望有恶行,所以会偏离道。这个时候就要用德来教育,引导人们。

·失义而后礼。这句话最重要的是理解礼字。这里的礼,不是礼貌,而是礼法,是规矩,是制度。结合前面几句,失去了道,失去了德、失去了仁,失去了义。失去了人类这些最基本最美好的东西,所以只能用礼法规矩去规范人们的行为了。这句话后面紧接着是“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礼这个东西呀,是因为忠、信这些好的品德越来越少了,祸乱也出现苗头了,因此没办法,只能用礼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了。)

·在理解《道德经》时,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是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写的文章,那个时代人们的语法字意跟现在人们的语法字意有很大的不同。在道、德、仁、义、礼这些层次中,礼是最低的层次,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人们都遵循道德、仁义去生活,还需要礼(规矩,法制)吗?

·也许会有人不同意我的解释,没关系,《道德经》一百个人看了会有一百个理解。也许我能给大家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看《道德经》,岂不是好事。


吴言27

老子《道德经》开篇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鉴,道之重要性是不容置疑。据《说文解字》注:“道”是个会意字,本义是马路。即人站在十字路口时,选对正确的道路非常重要。“德”字在甲骨文中,“彳”含义是道路或者方行,十字垂落的直线的下方是一只眼睛,合起表示目光向前直视。在金文中将心增添在目的下方,意思是不光要目正、心正,还要行动正直才算有德。行得正,走得直,才算是有德君子。本题之失道而后德,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义而后信是狗尾续貂。道是德仁义的前提,个人出发点选择路径的错误,悖规律而行,岂能有正果。


善护念堂

谢友邀!

“失道而后德”是老子语句,“失义而后信”不知谁家说法。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间一段,原文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是什么?老子认为是客观的宇宙物质及其运行规律性的东西,世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皆出于道,所以道为最大,大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叫大道。德又是什么?“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是人们遵守道的无私行为才为德。这个德是大德的德。

所以失了道主因是失了德,才要主张恢复德治。失了德才主张仁,失了义才主张礼治。老子认为礼治是最低等的治国主张,正因为人们的道德伦落,忠信丧失,世道混乱,才主张礼治。是统治者假借礼来充当大道骗取民众的招法。所以治国要遵循大道,立身无私,务实为民,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

老子的《道德经》充满辩证法和治国道理,每读都会有新认识,以上粗浅认识不一定准确,供友们参考。


手机用户山丁子

这句话是老子说的,当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团体一个家庭失去道后,才知人的品德不能再丢失,而后崇尚德,再去推广,发展。后面这句话也是同理,失去了义,才去重建诚信,但也为之不晚。在世上一个人不能坚持大道,行侠仗义,但你却能守住德,守住诚信,也是很好的。大到团体,小到个人,都不能失去其中一样,否则一切规则就会乱


舞醉红尘

失道而后德,失义而后信。从句面意思来讲是说,没有了道就有了德,抛弃了义就会有了信,我想要理解,或者说正确理解这句话,必须先明白,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信义?

《道德经》大家都知道吧,很多人都读过,研究过,什么是道呢?道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不分人和事,不分物和人,只能顺从,顺势引导,却不能改变!那么什么是德呢?德是自然规律在人身上的体现,包括思想上的和行为上的。如果人顺从了自然规律,或者说很好的利用了自然规律,那一定是德高之人!所以说失道而后德是不可能,也是不存在的。

大家经常说信义,什么是信,什么是义呢?义是自然规律在人身上的体现,仗义,义气等等。它是人身上的本能体现。信是人顺应规律,利用规律的表现,诚信,信誉等等,从言行,思想上去规范义,使义更适合人类,适合人们相处。那么要失义而信,我想是不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