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在淪為漢奸之前,對革命事業做出過貢獻沒?

尋萱忘憂

雖然汪精衛是毋庸置疑的大漢奸,但是在成立汪偽政府之前,他對革命事業還是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的,所以這裡,我們只談汪偽南京政府之前汪精衛有意義的所作所為。

汪精衛本名汪兆銘,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書香門第,雖說家境普通,卻也是熟讀四書五經,擁有一腔熱血,立志報國的青年才俊。嗯,是真的很帥,還非常有才,1902年的時候就拿到了廣州府試的第一名,相當於廣州高考狀元了。就這樣,有才又帥氣還有一腔熱血的汪兆銘恰好碰到了回國立志革命拯救中國,宣揚三民主義的同盟會老大孫中山,二人一見便心心相惜,汪兆銘逐於1905年加入同盟會。

在那個時代,絕大多數讀書人都還懷有對舊社會舊思想的信仰和崇拜,連曾國藩、李鴻章、康有為、梁啟超等都不例外,可年僅輕輕的汪兆銘卻被民主制度深深的吸引著,年僅22歲的他就擔任起了同盟會評議不評議長的職位,相當於現在的社會批評家了,並用“精衛”的筆名在當時的《民報》上宣揚“三民主義”,抨擊保皇派。而他取這個筆名的原因也正是寓意“精衛填海,為革命至死不持”。

年輕人文筆又好,又一腔熱血,孫中山當然是非常喜歡的,由此汪兆銘開始逐步成為了民主革命最重要的“筆桿子”之一,前後出任《中興日報》主筆、《民報》主編等職,為宣揚民主思想做努力。

到了1910年,嘴皮子動動還不過癮的汪兆銘和黃復生抵達北京,準備要為革命事業動手了,決定刺殺攝政王載灃。後面的事大家都非常清楚了,本來就是一個只能動動嘴皮子的人,幹啥子非要搶風頭去動刀子,刺殺沒成功還被抓了,最後由袁世凱說情被釋放,逐成為了袁世凱暗中的棋子,一生葬送在名利場中。


三觀粉碎機

汪精衛在淪為漢奸之前,是大有作為的。

汪兆銘,字季新,筆名精衛,歷史上經常以“汪精衛”稱呼,民國四大美男之一,早年跟隨孫中山投身革命,曾刺殺大清攝政王載灃,不幸失敗被捕,深陷囹圄的汪精衛,在牢獄中寫出: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這是多麼慷慨激昂的詩句,令人敬仰,佩服之至。若汪精衛此生到此為止,那他一定是完美的,絕對是名留青史的人物。

明知道刺殺風險很大,很有可能有去無回,仍然敢踏出那一步的人。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堅持自己的信念,可擔世人所不敢承擔之責。

他以精衛之名,曾經執筆和宣揚三民主義的人。

他也是曾經為孫中山先生訂立遺囑之人。

汪精衛的前半生極盡輝煌,可惜為了和蔣介石爭權奪利,為了爭奪國民黨的至高權力,他多次失敗多次下野,卻依舊堅持到底,可謂是不擇手段。九一八事變後,汪精衛仍然組織北伐內戰,後多方勸解才罷休。

他就是一個對政治鬥爭的狂熱者,為了權利,沒有底線,沒有道義。

前半生極盡輝煌,後半生世人唾罵。

歷史真的是開了個大玩笑。

然而這個玩笑,還是千真萬確。

以上。


木劍溫不勝

貢獻當然是有過的,汪精衛的一生是大轉折的一生,年輕的時候汪精衛是一個有著錚錚鐵骨的革命青年,但是到了晚年汪精衛卻變成了一個賣國求榮的賣國賊,最終落得個身死他鄉的結果,其實汪精衛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

汪精衛是孫中山去世前所指定的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領導人之一,既然連革命元勳孫中山都這麼看重他,那麼汪精衛一定有過人之處,汪精衛到底給革命事業做出過哪些貢獻呢?

汪精衛留給世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在晚清的時候曾經刺殺過攝政王載灃,在刺殺行動失敗後,汪精衛和其同伴黃復生被抓,在獄中汪精衛寫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絕命詩,不過最終因為民政部尚書善耆的解救,汪精衛得以被釋放。不過在當時的環境下,汪精衛能夠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冒險刺殺載灃,的確是一件壯舉,此舉對於當時的革命黨人來說都是具有很大的鼓舞意義的。

辛亥革命之後,汪精衛的革命鬥志似乎略有減弱。不過孫中山後來在南方建立革命政權的時候,汪精衛一直追隨孫中山左右,在國民黨黨內,汪精衛一度被視為左派領袖,與工農關係是非常好的,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初期,汪精衛都是政府當中比較積極的主戰派,不過九一八和熱河抗戰之後,汪精衛認為中國軍隊不足恃,所以就漸漸開始轉向消沉,以至於後來成為主和派和投降派的領袖。

汪精衛的投降固然有大環境的影響,但是他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的改變也是導致他後來轉向對日妥協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也是不容忽視的。


青年史學家

汪精衛作為最早跟隨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人士,跟隨所先生輾轉各國,口才,文采都為一時之選。年輕時更是一腔熱血,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未遂入獄,獄中作詩,其中名句“慷慨燕歌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更是使其聲望達到頂峰(也有說此句為他人代筆)

後來作為國民政府高層,歷任各種職務,最高曾經做到行政院長,縱貫整個民國時期,汪精衛都是風雲人物,後來與蔣介石鬧翻,與主戰派決裂,轉而謀求與日本人合作,開展其所謂的和平運動,組成偽政府。

汪精衛是板上釘釘的漢奸,而且是影響巨大的大漢奸,但是要說成為漢奸之前對於國家,對於革命的貢獻毋庸置疑,此人一生經歷破折,在當時複雜的國際局勢之下他選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但是我還是願意相信,他還是希望中華民族能夠更好,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