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问腹

“你的腹中装着什么?”这是一个略带调侃又很严肃的问题。揆诸史籍,问腹之事多有记载,问答之中亦可见人见心。

东晋名臣王导曾把头枕在周伯仁腿上,他指着伯仁的肚子问:“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伯仁回答:“这里面空洞无物,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足以容纳数百个。”伯仁的意思是,他的胸怀要比王导宽广得多。后面发生的事,印证了这番对话。

【故事】问腹

周伯仁

大将军王敦是王导的堂兄。王敦举兵造反时,诸大臣劝晋元帝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王导入朝请罪,正好遇见进宫的伯仁,王导叫住他说:“伯仁,我家几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伯仁没有理睬,径自入宫。见到元帝后,伯仁备言王导之忠君爱国,认为决不能错杀忠良,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伯仁出来时,王导还跪在宫门口。王导唤伯仁,伯仁依然没有搭理他。出宫之后,伯仁又上书朝廷,坚称王导不可杀。而这一切,王导俱不知情。

后来,王敦兵入建康。王敦对王导说:“周伯仁、戴若思是人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王导没吱声。王敦又说:“就算不列三司,也得做个仆射吧?”王导依旧不答。王敦说:“既然不能用,就只能杀了他们。”伯仁被杀后不久,王敦之乱也平定了。王导在宫中浏览过往奏折,看到了伯仁挽救自己的折子,其中言辞恳切。他痛哭流涕、悲不自胜:“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问腹之事,周伯仁也当过提问者。一次,他看到顾和安安静静地坐着,正埋头捉虱子,便指着其腹部问:“这里面有什么?”顾和搏虱如故,缓缓答道:“此中最是难测地。”顾和的话很精辟、很透彻,将人心难测之理一语道破。

问腹,虽是一句简单的提问,结果却不尽相同,或可将一片心竭全展示,又或许只能看到伪装的假象。

王安石变法的后继者章子厚,曾与苏轼为莫逆交。一日,他坦腹而卧,碰巧苏轼从外面进来。他一边抚摸肚子一边问:“你说这里面有啥东西?”苏轼答:“都是谋反底家事。”这番毫不委婉的直话,倒符合苏轼的性格。在宋史中,章子厚被列入《奸臣传》,因为他“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祐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后”。

苏轼为政期间,先是上书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吃尽了“变法派”的苦头,当司马光决定废除新法时,他又唱反调,提出“需循序渐进,不可骤然废之”,因而遭到“保守派”的攻击。《舌华录》中载,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满腹智慧。”苏轼也以为不恰当。爱妾朝云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

至于安禄山答唐明皇之问,机巧饰伪之心极盛。唐明皇指着安禄山肥大的肚子问:“腹中有何物?”安禄山回答:“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之心。”唐明皇根本不会想到,日后起兵攻潼关、逼长安,使大唐王朝急转直下的,正是这个声称“只有赤心”的安禄山。

【故事】问腹

口口声声腹中只有一颗赤诚之心的安禄山,掀起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问腹,问的都是关键事。比如,心在此还是在彼、是正还是偏,格局是大还是小……从这个角度看,问是一块“磨刀石”,也是一面“正容镜”。问腹有他人问,也有自己问。北宋赵概就善于“自问”,他在案头摆一个瓶子,以及黑白两种豆子。“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恶念,投一黑豆于瓶。”刚开始,黑豆很多。但随着他时时内省、磨砺克制、改过迁善,瓶中的白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

自我问腹,是叩问灵魂、自我省察的重要方式。时常问自己忠诚的品格有没有、能力够不够、作风正不正、工作实不实、为官清不清,把思想深处潜伏的危险因子清除掉,让正能量的火焰旺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做到“中夜问心而无愧”。如果对思想的杂草不正视,任其疯长,到头来就会“船到江心补漏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