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國:書法深入生活並不意味著就是媚俗 I 走尋

書法藝術的提高須堅持兩個深入:一是深入傳統,二是深入生活。對於傳統的深入已經引起了大家的普遍重視,而對深入生活卻關注不夠,更缺乏自覺的行動。

李相國:書法深入生活並不意味著就是媚俗 I 走尋

李相國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從本質上講是要反映人們內心的精神訴求,藝術離開了生活就成了無源之水。當代書法家要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精品,只有深入生活,體驗當代人的生存狀態,探索當今人們的審美取向,才能寫出真我,才能創作出具有時代風尚的優秀作品。

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的生存狀態。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市場經濟社會,生活節奏快、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大。人們的生活狀態不再是過去農業經濟下的舒緩、恬靜、閒適。

李相國:書法深入生活並不意味著就是媚俗 I 走尋

李相國書法

如果書法家無視社會的時代變遷,想當然地以一種自戀情結,沉湎於歷史的生活狀態,創作的基礎必然是虛擬的、不真切的、不鮮活的。創作的作品就缺乏生命力,也難以被人們認可和接受。

深入生活並不意味著媚俗,它要探索和反映的是當下人們內心世界最本真、最樸實、最核心的精神訴求。儘管現實生活中充斥著浮躁,但這只是當今社會的一種表象,而在這種浮躁的表象下面卻蘊藏著人們對寧靜、恬淡生活的渴望。

李相國:書法深入生活並不意味著就是媚俗 I 走尋

李相國書法

同樣現實生活中有著大量的爾虞我詐現象,但人們內心卻充滿了對誠實厚道的熱切期盼。如果不深入生活,探索生活的真諦,你就會被生活的表象所迷惑,甚至也隨波逐流,寫出來的作品必然浮躁、淺薄。

現在我們看到太多缺乏生活底蘊的製作,作品要麼死板無情,要麼矯揉造作。好的書法作品絕不是缺乏生氣、無病呻吟的,它一定是書家有著深厚生活積澱,在特定情境下有感而發的情感宣洩。

李相國:書法深入生活並不意味著就是媚俗 I 走尋

貓和書法

在深入社會生活的同時,還要注重深入自然生活,“師造化”。誠然,書法不同於繪畫,它並不描寫自然事物;但是,在欣賞活動中我們能從書法聯想到自然事物;同樣在創作活動中,我們可以從 自然事物遷想妙得於書法,從而得到創作的源泉和提高的動力。

這樣的例子在既有的書法知識體系中很多。《新唐書》中載“張旭始見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陸羽《唐僧懷素傳》記曰:“(懷素)貧道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夏雲因風變化乃無常勢,又遇壁折之路,一一自然。”由前可知,文字雖是人為的創造,然而塑造文字符號的美,亦還須以自然為師。

不光是書法的創作需要從大自然中吸取營養,就是在臨碑寫帖的書法活動中,也要到古人曾經生活的書寫環境中去體驗。書法其實是寫心,臨寫碑帖重在心靈的溝通,除了去觀照碑帖所透露出的信息外,還應該切身地去體驗古人的書寫感受。

李相國:書法深入生活並不意味著就是媚俗 I 走尋

書法源於生活

事實上書家創作一件好作品,與所處的環境、氛圍都有十分重要的關係,此時此地書寫介質與書家情緒共同生髮相互作用,達到天人合一的書寫境界,才會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情融於景,情寓於書,心手雙暢,有如神來之筆。這些東西離開實地考察、坐井觀天是無法體驗到的。

我們臨寫碑帖往往強調的是苦下工夫,勤學苦練,這非常必要;但是一味地臨摹苦寫往往讓人思澀焦躁。古人云:“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拓寬視野,放眼大自然,投身大自然,從中汲取營養,啟迪思維,迸發靈感,才能妙筆生花。

李相國:書法深入生活並不意味著就是媚俗 I 走尋

總之,書法藝術所傳達的,正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內在心理秩序結構與外在秩序結構相碰撞、相協調的偉大生命之歌。生活在生活當中並不意味著深入了生活,只有走出書齋,敞開心扉,積極投身於生活的懷抱,用心去體驗,豐富閱歷,增加生活積澱,生活才會給你豐厚的回報。

李相國,號養荷齋主。1956年生於湖北,自幼受祖父影響學習書法,後師從著名學者、書法家吳丈蜀先生。1992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2006年遷居北京專事書法,現任中國金融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家名家工作室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