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道教之间有什么渊源?

用户94058148270

世人皆知李白是大诗人,但多忽略他也是一名道士。写诗,对他实在只是“兼职”。

道教对他的滋养是巨大的。是道教让他的生命沉淀、过滤、蒸馏、升华,也让他的诗从小我的愁云惨淡中走出,把缺憾还诸天地,从而道道相通,有大关怀在。

可以说,李白一生,文杖诗囊,随缘漂泊,长啸低吟,自由主义,高视阔步,了无牵挂,唯独对于道教,情有独钟,力有专注,见有独到;而道教的宗教超越色彩,也让李白的灵魂带动肉体,都添加了一份身心上的安全感。

如此境界,非常动人。


李白好道,也有不可避免的原因。

其一,李白生活的唐王朝时代,因意识形态的需要,和宗室自我神化的目的,皇家降尊纡贵主动和李耳联宗,道教被号为国教,政府在提倡道教的同时,也极力推行重道的宗旨在社会中贯穿,给予道教极大的优遇和发展空间。可以说,道教就是唐朝的马烈教。

李白自称宗室子弟,无论是内心驱动也好,现实投机也好,在心理上也理当有特别亲切的感受吧。

其二,李白生长的巴蜀地区,是道教发源地之一,是唐代道风最盛的地域,自然自幼就会受到道教潜移默化的熏陶。

李白老家的灵台山即天柱山,就是道教天师张道陵自鹤鸣山归后修习、传教并飞升上天的所在,那里的道教风气较之别处尤为浓厚。李白自己诗中就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隋唐时那里士大夫修道是非常时髦非常拉轰的事情。

比如,当时的彰明县主簿——差不多也是现在的县政府秘书长了,会弃官隐居团山修道;李白年轻时投拜的老师 赵蕤、一起隐居的东严子、一起吃喝玩乐的雍尊师,都是当时四川很有名的道士。

可以说,道教就是李白的“家学”。

其三,李白一生官瘾特重,整天做着“方希佐明主”之类的春秋大梦,可又清高倨傲,不愿意走正途,于是做道士这样的“终南捷径”也很容易纳入他的人生规划之中。

在唐代,政府任用官员,除了科举、官荫制度外,还遗留有征辟隐士、推举逸民的社会风气,那时所谓的“终南捷径”非常流行。所谓的“终南捷径”,就是通过隐居在终南山然后炒作,最终达到入仕的目的。这类人,也许可以称之为“终漂”吧。

“终南捷径”这个词,就是来自与李白同时的“终漂”道士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中说:卢藏用始隐于终南山中,中宗朝累居要职。有道士司马承祯者,睿宗迎至京,将还,藏用指终南山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承祯徐答曰:“以仆所观,乃仕官捷径耳”。就酱紫,在当时,反正很多科举考不上或者没后台罩着的(实际当时的科举要强大的背景才行),往往通过在终南山做道士来“曲线救国”。

这种方式,显然对李白极为有效。老李精心计划,终于“压中宝了”。42岁那年,一介屌丝李太白终于炒作成功,经道士圈中的高层人士吴筠和玉真公主引荐,被唐玄宗宣召入宫。

可以说,李白的道士经历,就是中国最早期“成功学”实践的典范。诸位朋友以为我在开玩笑,其实大史家陈寅恪差不多也是这么调侃的

至于后面的故事,我们大家都是知道的了,没我啥事了,我就言尽于此吧。

2018,5,25,午后闲敲

可以话,麻烦朋友们随手点个赞,更欢迎留言交流,感谢感谢!


刘愚愚

在安旗所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统计,李白所存的一千多篇诗文里,有一百多篇与神仙道教有关,释家题材的则有五十余篇。李白曾正式接受道箓(由某道教尊者“授道箓”给某人,就标志他正式成为“在编”的道教徒),是个真正的在册道士,也酷爱以谪仙人自居。他幼年成长在神仙文化茂盛的蜀地,早早种下学道的种子,纵观其经历,讲述自己学道过程的文辞屡见不鲜:“五岁通六甲(六甲是道教术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尝歇”,“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

与陶渊明那种寻仙中的悠然自得不同,李白在追求“道境”的同时,会拼命想象人倏忽变化成仙、一刹那进入仙界的美妙天地,“仙人”形象成为他超世精神的象征,使人分不清他到底是虔诚的神仙道教信仰者,还是借用神仙题材表现自己的意念和情绪,此种境界亦如他诗歌中的海阔天空。

自古寻仙与游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白说自己“五月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像收集名片一样登览各大名山,留下不少才情卓绝的名作。峨眉山、敬亭山、龙门香山、庐山、天姥、五松山、泰山、栖霞山、终南山、太白峰、巴陵山、黄山和巫山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和文采,而嵩山,对于李白的意义又与别处不同。

李白幼年在家中读书就涉猎大量道家学说,也曾在蜀中寻仙访道。开元二十二年(734),32岁的李白选择到司马承祯最初修道的地方——嵩山学道,他与道士元丹丘同住同游,亲密无间。之后还因为这个元丹丘而被玄宗所识,也算是机缘巧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