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五歲就擒住了鰲拜,可為何沒殺他,而是選擇了終身監禁呢?

沃芙琉

康熙擒鰲拜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無論是在影視劇裡還是小說裡,往往把鰲拜塑造成一個飛揚跋扈的奸臣形象,很多人會質疑,為什麼康熙在生擒鰲拜之後不殺了他呢?歸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鰲拜是戰功赫赫的三朝老臣。鰲拜從青年時就效力軍中,孔武神勇,屢立戰功。皮島之戰,在清軍被明軍火炮強力壓制的情況下,鰲拜作為先鋒冒死突進,與明軍短兵肉搏,清軍主力一舉登島,贏得勝利;松錦會戰,鰲拜英明果敢,硬磕明軍,連戰連捷,截殺擊潰明軍突圍部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西充之戰,鰲拜身先士卒,勇猛衝鋒,一舉擊潰大西軍,破營壘130餘處,斬首數萬,而後基本上肅清四川一帶的農民軍……可以說鰲拜為清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康熙雖年幼,但懂得若殺鰲拜實屬不義的道理。

二是鰲拜有恩於康熙。說有恩於康熙,主要是指鰲拜在皇太極逝世以後在對抗多爾袞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鰲拜一直追隨皇太極並對其忠心耿耿,皇太極逝世以後,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鰲拜手握重兵,因此在帝位之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在鰲拜的強硬態度下,多爾袞才不得不作出讓步,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為此,鰲拜還屢遭多爾袞打壓。如若即位的不是福臨,康熙也就與皇帝之位沒什麼關係了,從這個角度來講,鰲拜的確是有恩與康熙的。

三是扳倒鰲拜目的已經達到。鰲拜是權臣但不是奸臣,除卻他晚年專權為自己撈的好處不說,他對皇權並無非分之想。鰲拜雖結黨,但所結之黨並非以改朝換代為目的,在鰲拜被擒以後,也並無過激反應。康熙擒鰲拜的目的就是拿回自己對朝局和國家的掌控,監禁後的鰲拜及其舊時黨羽已然伏法,不曾異動,那麼康熙的目的即已達到,沒有必要趕盡殺絕。


國家人文歷史

鰲拜

鰲拜,手握重兵,無論是京師衛士,還是駐疆將領,都甘願臣服於鰲拜手下。但一個“隱”字,揭露了鰲拜此人並沒有反骨,可以說是一個喜歡權勢,但是不喜歡被約束的人。這就是當5位大臣在秘密集會討論大清未來的時候,其他人都在掌心寫了“廢”,而鰲拜一人寫了“隱”的故事。

鰲拜

“隱”代表了什麼?中國人崇尚大隱於市,“隱”並不代表鰲拜不崇尚權利,恰恰相反,鰲拜崇尚權利,但是不喜歡被約束。想想歷史上下的各個帝王,不論是吃飯睡覺遊玩,連同生孩子、做愛都要有著嚴格的限制。但是作為一個“勇士”,常年征戰沙場,他不喜歡被約束,而更喜歡權利。那怎麼辦?

鰲拜

鰲拜選擇的方式是做一個擁有比君王權勢更大的“臣”,這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去放縱自己,去享受生活。但是他錯了,君王就是君王,是老虎而不是貓,及時很小很年幼,也早已習得帝王之術。擒獲鰲拜後,康熙憑藉“隱”字,赦免了鰲拜的死刑,但是生性放蕩,不喜歡約束的他,在監牢裡被活活氣死。而大清王朝,從此就進入了一個鼎盛期,可謂:鰲拜生性放蕩無帝欲,康熙御駕討賊迎盛世。


歷史小淵家

話說順治皇帝死後,玄燁繼承皇位,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因為玄燁年齡太小(僅8歲),還不能料理國家大事。於是順治皇帝臨死之前給他兒子留下了4個輔政大臣,這4人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年少的康熙皇帝並沒有實權,權利都掌握在4位輔政大臣手中。尤其是鰲拜,是這4人當中最為囂張跋扈的。不但將自己的親信等安排到重要的位置上,連國家大事都是自己先決定好了再拿到朝堂上宣佈。隨著康熙皇帝的逐漸長大,有些事情則有自己的看法。可是隻要是和鰲拜意見不合,鰲拜就終日在朝堂上吵鬧,逼得皇帝點頭答應。

康熙14歲時,宣佈親政。這時候索尼已經去世,蘇克薩哈被鰲拜置於死地,遏必隆成為鰲拜的附庸。這樣一來,四大輔政大臣只有鰲拜一枝獨秀。皇帝宣佈親政之後,鰲拜不單沒有將全力上交,反而更加囂張專橫。康熙皇帝自然不甘心這麼受制於人,於是想了一個對策要除掉鰲拜。

想必除掉鰲拜的過程大家都耳熟能詳,就是找了一群體格健壯,腿腳靈活的少年天天練習摔跤。鰲拜看到康熙天天嬉鬧也不當回事。有一次康熙得知鰲拜要進宮議事,便讓這些少年們埋伏在宮外,等鰲拜一到立刻發難,將鰲拜擒住。

隨即,康熙就召來了議政王和大臣們,令他們審訊鰲拜。大臣們一共列舉了鰲拜欺君罔上等三十條罪行。要求將其處死。可是康熙皇帝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將其終身監禁。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不處死囂張跋扈的鰲拜呢?

一、軍功卓著

天啟年間,遼東失陷於後金之後,明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今朝鮮椵島),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騷擾和牽制後金的兵力。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往攻皮島,可是久攻不下。於是又命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徵軍中。在攻堅戰中,鰲拜勇冠三軍,奮勇殺敵。清軍一舉進攻,登上皮島。此一戰,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

松錦會戰,鰲拜再次大敗明軍。此戰關係到清明雙方的生死存亡。自此自後,明朝敗局已定。次年六月,鰲拜晉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順治三年,鰲拜隨肅親王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鰲拜再次當先鋒,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大敗大西軍。張獻忠也於此戰中被殺。鰲拜居首功。

二、對抗多爾袞,擁立順治帝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逝世,滿洲親貴在帝位繼承上出現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與鑲黃旗擁立豪格,而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則擁立多爾袞。雙方爭持不下,形勢極其嚴峻。

八月十四日,代善於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選。鰲拜於當天清晨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堅決擁立先帝(皇太極)之子,並命兩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見的準備。當會議之中爭論不休時,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實際上是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這一折衷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福臨即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

從以上表現來看,鰲拜確實曾是忠心耿耿的忠臣,只是後來膨脹發懵了,做出了種種大逆不道之事。但康熙能歷史地全面地看他的一生,最後做出公正的判決,也確為一代明君。


順德貝勒府



康熙是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中,在位最長的一位,整整做了61年的皇帝,做了不少大事,其中擒鰲拜是初掌大權後的第一件。

但康熙只是選擇了終身監禁鰲拜,沒有殺他,這是為什麼?

鰲拜資歷老、影響力大



鰲拜將出名門,出身瓜爾佳氏,爺爺是蘇完部落族長,叔叔是努爾哈赤的開國重臣。鰲拜一生履歷輝煌,早年跟隨皇太極,之後跟隨順治皇帝福臨,最後又做了康熙的四大輔政大臣。鰲拜在朝黨羽和部族人員眾多,是瓜爾佳氏在朝廷的代表人物,影響力巨大。

做為剛開始掌權的康熙來說,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為重要。殺了鰲拜,鰲拜的黨羽門生、部族人員很難保證全心全意配合康熙。

因此,為了大局,為了大清的長治久安,就算鰲拜有點錯,康熙難以下手殺鰲拜。

鰲拜功勞太大



鰲拜被稱為“滿洲第一勇士”,作戰勇敢,行事果斷。

年輕時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功勳無數。皮島之戰,身先士卒,奮勇爭先,立下頭功;松錦會戰,鰲拜指揮若定,連克連捷,五戰全勝,大敗明軍;西衝之戰,鰲拜奉命追擊大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經歷了多次戰役後,大順實力被瓦解。



除了在軍事上有過人之處外,在政治立場上鰲拜也很堅定。追隨皇太極不在話下,皇太極死後,面臨繼承人的問題,鰲拜堅定地站在福臨陣營,旗幟鮮明地反對多爾袞,這對順治帝福臨上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然,晚年確實有些糊塗,自恃功高,權傾一方,給康熙的執政造成了一些困難。還好,康熙念在功勳卓著,沒有處以極刑,只是判了終生監禁。

鰲拜沒有謀反篡權



鰲拜晚年有些自恃功高,做了不少隨心所欲的“壞事”。

殺了和自己有矛盾的侍衛倭赫。可倭赫身份不一般,他是康熙的侍衛。這還不算,又找理由把倭赫的爹費揚古和其家人殺了。但費揚古有來頭啊!那是另一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的人。把皇帝和蘇克薩哈都得罪了,能有好下場?很難。

這還不算,有一次,鰲拜向三個大臣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提出了換地的要求,結果被拒絕了。於是找各種理由,準備殺三大臣,康熙雖然年幼,可還是出手阻止了這一行為。但,讓人想不到的是,鰲拜私下又找了理由,並矯詔殺了三大臣。這讓康熙憤怒至極。



其後的行為,更是出人意料,竟然找出了幾十條罪狀,彈劾蘇克薩哈,康熙沒有辦法,眼睜睜地看著蘇克薩哈被殺。從此,康熙開始想辦法對付鰲拜。

一番折騰,鰲拜終於被康熙所擒,但問題又來了,殺還是不殺?

將鰲拜的所作所為梳理了好幾遍,康熙看不出鰲拜有任何謀朝篡位、圖謀弒君的行為。康熙不忍下手殺鰲拜。



結合鰲拜的資歷和影響力,又想到鰲拜卓越的功勳,最主要的是沒有謀朝篡位的行為,最終,康熙放了鰲拜一條生路。


藍風破曉

輔政大臣鰲拜是當年扶持順治皇帝成功繼承大統的關鍵性人物,可以說如果當年不是擁有實際兵權的鰲拜等人一力堅持,也就沒有後來的康熙什麼事情了。

皇太極死後,誰來執掌大清江山以圖入主中原就成為提上日程的大事。最有希望也最想當皇帝的人中有四位,分別是努爾哈赤的第二個兒子禮親王代善、皇太極堂弟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四人之中又屬豪格實力最強,是最有希望繼承大統的人選。

在皇權爭奪的關鍵時刻,無意爭奪皇位的禮親王代善立場發生變化、開始轉而支持睿親王多爾袞。面對突然發生的變化,沒有充分思想準備的肅親王豪格竟然以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當”的理由退出了皇位爭奪。在皇位爭奪的最關鍵時刻,皇帝直屬的兩黃旗軍官鰲拜站出來宣佈,如果不立先帝之子,他們就要造反。為了避免大清分裂的危險,極有希望繼承大統的多爾袞迫於形勢與鄭親王濟爾哈朗達成妥協,決定擁立皇太極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同為輔政大臣。

一個多方妥協的脆弱聯盟的結成,也造就了順治皇帝最終繼承大統這一最不可思議的結果。這中間,鰲拜等人的兵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鰲拜在早年的清軍入關的征戰中,因為作戰勇猛、驍勇善戰,被譽為滿洲第一巴圖魯(勇士)。為滿清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戰功,是大清開國功臣。在皇權爭奪的危險時刻,通過擁戴順治繼承大統,為避免可能出現的滿清分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鰲拜在任輔政大臣期間,對於輔佐順治臨朝確實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這一點,從順治對鰲拜的態度上就能看出來。順治即位後,多爾袞由於記恨鰲拜多次想殺鰲拜,每次都是順治親自去找多爾袞求情,使得鰲拜一次次化險為夷。順治親政後將鰲拜留在身邊隨侍,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各類事物。順治十三年的時候,鰲拜因為舊傷復發一度臥床不起,順治帝幾次親自到鰲拜家中看望慰問。可以想見,鰲拜對於順治的重要性,是其他臣子所不能替代的。

順治患天花死之前,給繼承皇位的幼子玄燁(康熙皇帝)安排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政大臣,輔佐玄燁料理國家大事。在康熙親政之前的八年時間裡,鰲拜通過安插親信、剷除異己等手段把持朝政,逐漸掌握了大清的實際控制權。而康熙如果想要有所作為、不使大權旁落的話就必須除掉鰲拜。因此,康熙皇帝在十四歲親政時,通過設計在武英殿擒住了鰲拜,剪除了阻擋自己親政的最後一道障礙。

康熙擒住鰲拜以後,並沒有採納王公大臣處死鰲拜的建議,而是對鰲拜實施了軟禁,直到他死去。康熙皇帝沒有殺鰲拜的根本原因,是康熙皇帝知道鰲拜在圈地等很多事情上是迫不得已的。鰲拜並沒有謀反的野心,至多隻能算是個權臣。而康熙之所以設計擒鰲拜,只不過是要從把持朝政的鰲拜手裡拿回本該還給自己的權利而已。

鰲拜在家中被軟禁幾個月以後便鬱鬱而終,他的兒子們除了不能繼續為官外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為鰲拜平反,追賜爵位。發佈詔書稱:“上念其舊勞,追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同時允許鰲拜的後代在朝中做官。雍正皇帝繼位以後,給鰲拜恢復了名譽,允許鰲拜的後代繼承其一等公爵位。不久,又下旨追加封鰲拜為超武公。按照雍正皇帝以後的規定,鰲拜獲得的“超武公”爵位是一名清廷官員能夠得到的最高爵位了。

歷史有故事,我來告訴你。我是今日頭條作者徒步說史,感謝您的閱讀,想看更多精彩,請關注我。


徒步說史

一、鰲拜對清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具體來說,在筆者看來,康熙之所以沒有直接殺了鰲拜這位大臣,主要原因分為兩方面。一方面,康熙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所以沒有選擇直接殺了鰲拜。在明末清初這一歷史階段,鰲拜戰功卓著,為清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比如在松錦會戰中,鰲拜大敗明軍。此戰關係到雙方的生死存亡。對於明朝和崇禎來說,此戰失敗後,可以說是敗局已定了。而鰲拜因此晉升為護軍統領,成為滿洲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二、對順治皇帝忠心不二!

在清朝定都北京後,鰲拜隨肅親王率軍進攻張獻忠。在這一場戰役中,鰲拜再次當先鋒,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大敗大西軍。張獻忠也於此戰中被殺。值得注意的是,公元1643年9月,皇太極死後,年幼的福臨之所以能夠登上皇位,鰲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鰲拜為了自身利益完全可以依附多爾袞,但鰲拜並沒有那麼做,始終對舊主皇太極與後來的順治皇帝忠心耿耿,不去迎合多爾袞,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三、鰲拜沒有篡弒之跡

另一方面,康熙皇帝誅鰲拜詔:“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對於鰲拜來說,其可以保住性命的關鍵是其無篡弒之跡。換而言之,雖然鰲拜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如果鰲拜後來有謀反的行動的話,那麼康熙皇帝一定會直接處死他的。對此,餘沐在《正說清朝十二臣》中表示:“鰲拜作為‘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立其子為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順治皇帝)繼位。

四、本質上還是功高震主!

最後,進一步來說,對於不少歷史人物來說,其影視劇形象和其本來的面目存在較大的差別。就鰲拜來說,其在歷史上對滿清皇太極以及順治皇帝都始終堅守臣節,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而影視劇中,鰲拜形象給人們留下的都是驕橫跋扈、貪婪不法的奸惡形象,他的忠貞梗直這一面恐怕還是鮮為人知的。只不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功高震主之人大多沒有好的結局。

文/情懷歷史


情懷歷史

大清入關初期,順治皇帝當政,但沒幾年,順治皇帝就迷上了出家,一門心思想當和尚,朝政是什麼?不管,孝莊是誰?不認,大清的江山社稷?好像和我順治也沒啥關係了。連年大大小小戰役,使得大清江山還不穩固,滿目瘡痍,哀鴻遍野,這時候,年僅八歲的康熙帝接手上位,留給他一個爛攤子。

可順治還算是個好爹,在自己退位前,也不是沒給康熙鋪好路,順治按照自己的思路:你康熙不是年幼嗎?那我就給你安排幾個有經驗老資格的人員幫你,即輔政大臣,這幾位分別是索尼(索額圖老爹),蘇克沙哈,遏必隆,鰲拜四位;按道理既然是輔政,那就是輔助唄,領導權和決定權還在康熙手裡,可實際卻因為康熙年幼,這輔政大臣逐漸控制朝野,其中最甚的就是鰲拜,鰲中堂。



鰲中堂自恃三朝元老,如今的大清江山正是他追隨曾經的先主一起打下來的,鰲拜逐漸有恃無恐,雖說康熙後面有孝莊,但鰲拜也並未怎麼將孝莊放在眼裡,越來越我行我素起來。

後來,隨著康熙日漸成熟,心中對鰲拜把持朝政之心越來越不滿,在經請示列祖列宗,以及請示孝莊老太后後,康熙終於決定剷除鰲拜,在經過周密的設計後,最後終於將鰲拜捉拿,並列舉了幾十條罪狀,條條都可以將鰲拜殺上一回。可實際康熙最終並未殺了鰲拜,這是為什麼呢?



一,雖說鰲拜飛揚跋扈,不將孝莊和康熙放在眼裡,但這並不代表鰲拜就是奸臣,他頂多算是個罪臣,再者孝莊也和康熙說過:鰲拜乃是三朝元老,在加上鰲拜一家子都還算是忠心之人,不算造反之人。在《清史稿》裡這樣記載:鰲拜愚悖無知,誠合夷族。說白了就是鰲拜之所以這樣,無非就是自覺對大清有功勞,不把皇帝小兒放眼裡而已。

二,當時的背景是大清剛入關不久,江山未定,人心渙散,再加上康熙年幼,朝中大臣不服的人比比皆是,若在此時將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給殺了,豈不是落人口舌:濫殺功臣,過河拆橋。這樣只會更加動搖大清的社稷,弊大於利。



三,鰲拜作為三朝元老,門人部下肯定眾多,倘若此時殺了鰲拜,極有可能會牽扯出太多的複雜關係,甚至造成部下造反的情況,倘若真如此,對大清江山無疑是毀滅性打擊,聰明的孝莊和康熙肯定會想到這一點。

所以,最終康熙選擇將鰲拜囚禁,並一直到死。可在後來康熙五十二年,鰲拜又為鰲拜平反了,大致是說:這個鰲拜啊,功勞還是挺大的,雖然我之前給他加了三十多條罪狀,可我若不說,你們也沒人敢說,其實在我康熙心理一直都認為鰲拜是忠臣,是功臣。

而如此,不過就是康熙的計謀而已,君與臣玩謀略計策,只要這個君稍微有些能力,最終還是君勝。

綜上,則是康熙為啥不殺鰲拜的原因。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鰲拜雖然驕橫專權,但是為皇太極、順治皇帝兩代君王立下汗馬功勞,雖然權勢煊赫卻也並沒有篡位弒君的舉動,鰲拜縱然有萬般不是,但其功勳卓著,對清朝入主中原初期的統治功不可沒,玄燁最終留其性命。


另外,當年皇太極死後,年幼的福臨繼位,鰲拜為了自身利益完全可以依附多爾袞,但鰲拜並沒有那麼做,始終對舊主皇太極與後來的順治皇帝忠心耿耿,不去迎合多爾袞,這是非常難得的。

影視形象中,為了突出渲染康熙皇帝的英明偉大,對鰲拜進行各種黑化也是情理之中。

鰲拜強調滿族統治地位,清除明末弊政殘餘。在制度上滿漢分別,重滿輕漢。當然,這一點是遵循了皇太極、順治時期的政策。由於明朝滅亡不久,遺留下眾多弊政。鰲拜牽頭,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和官員的辦事能力,清除官場惡習。在這期間,鰲拜也培植了自己的勢力。




康熙雖然羅列了其十四大罪狀,但康熙心裡清楚,鰲拜之功,無人可比。所以康熙對鰲拜的處置只是囚禁大牢,並沒有立即處死。鰲拜最終也毀在了權力爭奪之中。這點,只能說他鰲拜沒有看清形勢,沒能及時收手,沒能及時交權。


澹奕

因為鰲拜本來就是康熙立威的工具。

縱觀鰲拜一生,對於大清朝,對於康熙一脈,可謂忠心耿耿,戰功赫赫。

鰲拜隸屬鑲黃旗,瓜爾佳氏,前半生跟隨皇太極出生入死,入關後又跟隨多爾袞南征北戰,可謂戰功赫赫,被譽為“大清第一勇士”。皇太極死後,鰲拜作為多爾袞手下力保皇太極兒子順治登基,這才有了康熙一脈。順治死後又作為輔政大臣輔佐康熙,直到康熙八年被康熙擒拿下獄。

詭異的是,康熙並沒有殺掉鰲拜,公佈的鰲拜罪狀三十六條,沒有一條是謀反罪。鰲拜死後,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又親自為鰲拜平反,並且追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復一等公予以世襲。

到了雍正朝,雍正為康熙立碑樹傳,不僅沒有提到剷除鰲拜的事,還追封鰲拜為國公。

從這些事可以看出,鰲拜如果真有謀反之意的話,這一輩子有太多機會下手,但是歷史沒有記載一件鰲拜造反的事情,康熙也知道鰲拜忠心,但是他親政需要立威,作為輔政大臣的鰲拜即是武將又是權臣,是立威的最合適人選,但是鰲拜對於康熙一脈,可以說是不世之功,所以康熙只是關押了鰲拜,在其死後,又封爵賜侯。


對別酒怯流年用戶

幾乎在每一部關於康熙的電影和小說都有康熙智擒鰲拜的片段,也成為了經典。許多人看過《鹿鼎記》,雖然是虛構的,但是卻展現了康熙的智慧和過人的勇氣,鰲拜也就成了那種外表獅子頭並且張牙舞爪的大壞蛋。

說起真實的鰲拜,他曾在在滿清建立時立下了赫赫戰功,打仗時不怕死,率先士卒,因此也被評為“滿清第一勇士”。他也是清朝三代元勳,顧命大臣,做事的風格也雷厲風行。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讓康熙皇帝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康熙長大後,鰲拜仍舊像以前那樣對待康熙,自然會遭到康熙帝的打擊。

所以為了權力收回自己手中,康熙皇帝智擒鰲拜。但是又考慮到他曾經為滿清立下赫赫戰功,而且確實也沒有明目張膽的謀反,所以只是把他監禁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