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九十年代为什么会陷入长达十几年的衰退,至今还没好转?

一诚不染

一般的回答会说日本失去20年,是泡沫经济的影响。但是我这里给出一个较深入的分析,需要到具体的产业去看。日本在IT时代的失败,是衰退的根源。

泡沫经济,其实在任何经济繁荣的国家都不可避免。美国2000年有科网泡沫。中国2007、2015年股市泡沫。而且,这些泡沫都破了。但是似乎中美的泡沫破来,并未影响长期经济继续增长。日本90年代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灭,这并不是国际罕见现象。

真正让日本经济陷入20多年停滞的,其实是日本的产业表现!日本的产业不断被美国、中国、韩国等竞争对手打击,不断丢失地盘。

例如,2000年代及以前,日本在家电、小电器、手机等消费电子行业,有很多国际知名品牌,利润很高。索尼、松下、日立、夏普等公司,在中国以及世界市场占有率很高。但是现在这些公司的电子产口,在国际上还有多少竞争力?已经大大缩小了。日本电子产品的颓势一目了然。

90年代以后世界上发展最耀眼的就是IT产业。而日本的表现如何呢?远远不如美国和中国。日本在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是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直到2010年才被中国超过,按理说IT产业不应该落后。但是到2017年,世界市值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前十,日本一个也没有,美国六个中国四个。

日本消费电子行业与IT行业的衰落,其实原因是有关联的。很多人指出了日本的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不利。但是,对日本经济衰退造成直接影响的,可能是日本大公司众多老年管理者。中国美国IT公司的高管,很多是40多岁年富力强的中年人,而日本大公司的高管基本是60-70岁的老头!

从90年代起IT革命迅速推进,世界产业发展其实被IT带动,变化非常快。而日本老头们心态保守,不愿意学习,有些高管甚至连电子邮件也不看,要秘书打印出来再看!因此,日本主要大企业老气横秋、死气沉沉,没有多少年青人创立新企业能做大,有活力的新企业根本没有。

90年代及以前日本电子产品最火的时期,日本产品以硬件为主打,材料、电子、机械研发门槛高,能够做出先进的小机器,竞争者不多。日本电子产品价格高、品质好,高价卖给世界市场上的消费能力高的富人,利润就很好了。日本企业认为自己优势明显,高品质电子产品能造的国家不多。在电子产品以模拟信号为主的时代,确实如此。

但是90年代IT革命后,数字技术飞还发展,电子产品及零部件走向模块化、标准化、规模化、白菜化。主板与芯片这类看着是高科技的东西,成本可以做到极低,而且在市场上放开来卖。集成商按照标准接口就能轻松使用,做出各类电子消费产品。以中国的巨大制造业产能为基础,电子消费产品的数量增长极快,价格越来越低,市场扩大到了全球,只要不是太穷都买得起。日本企业还按过去的办法,精细开发,卖出来死贵,面对小众市场,其实已经脱离了主流世界市场。

这样过了十多年,日本企业脱离IT潮流发展,竞争力其实大大下降了。苹果发明的智能手机,就打死了一堆日本精致的小电子产品。

另外一个因素,也是因为日本教育失败,“宽松世代”的日本年青人进入社会,学习不努力,研发能力差,创新不行。日本创新企业数量少做不出头,和日本年青人的失败心态很有关系。

衰落是具体的,不是说莫明其妙就衰落了,总要落到具体的产业上。如果各产业不衰退,即使有泡沫经济,也不是问题。但是产业不行了,日本就算房地产股市没有泡沫,整体也还是衰落了。

现在日本在国际上的支柱产业,基本只剩下汽车业了,实力还是足够强。但是在80年代的鼎盛期,日本的多个产业都是国际领先,意气风发地直逼美国。现在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收缩到汽车这个大产业了,产业整体衰落非常明显。

各届日本政府都想了多种振兴方案,安倍的三支箭之类的。但是产业不振兴,日本的经济不会好转。


风云学会陈经

日本经济衰退的导火线是美国打压日本经济,迫使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进而引发了日本国内的泡沫经济。此后,在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日本经济迟迟未能复苏。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逐步向出口主导型经济转变,由此与美国形成竞争,美日贸易摩擦加剧。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爆发导致美国通货膨胀、美元升值,进一步扩大了美国的贸易赤字。为此,美国促使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此后日元升值,出口减少,国内制造业不景气,投资减少。资金大量流入土地和股票市场,形成泡沫经济。1989年后,日本政府开始采取措施抑制房地产暴涨,泡沫经济随之破灭,日本进入持续衰退期。日本经济至今未有好转,近年来日本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1.0% 的低水平。一方面是由于其国内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加上产业结构难以有新突破,缺乏经济活力。此外,其国内缺乏实体经济发展,而虚拟经济已经崩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而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新兴国家占据了国际市场优势。

那么日本金融泡沫的核心在哪,在于签订完《广场协议》后日本实现了日元升值之后,开始采取主动降低利率这一行为。降低利率则是让大量的游资不愿待在银行,而是被大家全部投入股市和房市。但是后来的海湾战争让企业家手里没钱,制造业开始面临高额的成本,因此企业家难赚钱,钱沉淀在楼市和故事,手里没钱,于是开始大量抛售资产,因而造成了金融泡沫。


刘典

经济繁荣的高点,刺破泡沫,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

首先,追更溯源,说说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之路。

战后的日本,国内经济受到巨创,日本政府制定了三项重大经济改革政策。1、优先发展重工业,2、实行“农地土改”,使农民获得土地,调动生产积极性,3、限制存款的提取,抑制住了当时的通货膨胀。三项政策使日本国民经济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得到了恢复。

紧接着,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政府把“科技立国、重视教育”定位国策,再加上日本战败国的身份,军费开支被限制,促使日本进入了经济高度增长时期,GDP、工业增长率都保持着高速度增长。在七十年代中期,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体,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了全面向全球发展,疯狂购买欧美巨头企业资产。高速的经济增长,致使日本国内充满着乐观,充满了经济不断高速增长的幻想情绪,日本国民对股票、债券、房地产投机高度的痴迷,股票连续上涨,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似乎在上演着一出出的神话。

然而,神话终究是神话,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就是有起有伏,繁荣、衰退、萧条、回升都是在正常不过的经济规律了,神话最终还是破灭了。

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对货币政策把握不当,银行和金融市场鼓励投机、发放超量贷款、贷款审核不力,助长了国内的投机氛围。在日本国内的贪婪投机情绪中,日本国民不断的拉起高杠杆,债台高筑,泡沫丛生。最终,量变引起了质变,巨大的经济泡沫一举被刺破,日本9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

泡沫破裂,股市直线下跌,巨大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可以说是致命的,90年代日本经济基本陷于停滞状态,日本国民再危机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饱受着经济泡沫带来的恶果。

直至2000年之后,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去泡沫化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去泡沫化,日本经济才有所缓和。之后的日本经济虽然保持着龟速增长,但面对通货紧缩,却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稳定实体工业的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性保障,所以日本目前仍然是世界前几名的经济体。


七楼看星空

日本曾经是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二战后在美国帮扶下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制定了外向经济的发展战略,引进了美国最先的科技,发展了丰田汽车、富士重工、日立电机等知名企业,随着经济的增长,80年代房地产迅速崛起,房价飙升,那些知名大企业大举进入房地产,1989年房产泡沫经济达到最高峰,1991年房子供大于求,房价严重暴跌,降了70%,下降趋势并未停止,银行断贷倒闭无数,股市崩盘,资产大幅缩水,居民负债累累,日本从此进入衰退期。


日本经济的衰退源于房产,房产泡沫的破灭,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1991年之后的10年,日本经济一直处负增长或零增长,直到2002年才有回暖迹象,日本企业纷纷进行产业变革,步入平稳发展的道路,之后的发展仍然缓慢,2011年3月11日又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失踪重大伤亡,财产损失严重,2016年4月6月又发生7.3级地震,死亡10多人,多地房屋倒塌,公路损坏。日本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源于工业和旅游业,日本经济衰退源于房产泡沫和大地震。今后的日本能否快速?仍是一个不确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