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萬億貸款流向房地產給誰敲響警報?

24萬億貸款流向房地產給誰敲響警報?

根據上市銀行2017年年報統計發現,26家A股上市銀行去年合計的涉房貸款為24.1萬億元,較2016年底的20.49萬億元增長了3.51萬億元,增幅為17.62%(2016年相對於2015年的增速超過了25%)。其中,開發貸增幅為11.32%;按揭貸增幅為19.37%。

從上市銀行的2017年年報中可以看出去年各銀行在涉房貸款上還是做到“剋制”,並沒有像前兩年那樣的瘋狂,但儘管如此卻還有大量房貸資金湧向房地產,所以去年二三線城市房價哪有不漲之理?

先分析個貸業務,26家上市銀行去年個貸業務中的住房按揭貸款餘額合計為19.29萬億元,較2016年年底的16.16萬億元增長了3.13萬億元,漲幅為19.37%,與2016年增幅35%相比,下降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銀行、常熟銀行在開發貸方面保持了50%以上的絕對高增長,其他餘額上升的銀行中,保持10%左右增幅的佔大多數。而張家港行、成都銀行均以-25%的增速位列倒數前兩名。

24萬億貸款流向房地產給誰敲響警報?

再講開發貸情況,在26家上市銀行中,共有17家銀行的開發貸餘額較2016年年底上升,其中,7家銀行的開發貸佔比保持正增長。與2017年中期相比,當時有14家銀行開發貸餘額保持正增長。

也就是說,去年下半年,多家上市銀行開發貸的絕對值出現了負增長,這是源於房地產調控政策收緊,各銀行都踩下了急剎車。

實際上,在經歷了2017年的房地產大擴張後,我國涉房類貸款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方面,截至今年三月底,房企上市公司整體負債率卻呈上漲趨勢,達到79.42%,房地產業的資產負債率遠超60%警戒線,已達到2005年以來最高點。

另一方面,個人貸款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工行董事長易會滿在演講時表示,2010-2017年,居民儲蓄存款增長與可支配收入之比從25.4%下降至12.7%。與此同時,居民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由33%升至49%。這意味著,中國居民加槓桿已到了極限。

24萬億貸款流向房地產給誰敲響警報?

實際上,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房貸利率處於上升通道中,但也沒阻擋住投資者的熱情。截止到2017年的12月份,多數地區的銀行將房貸利率上浮至1.1倍甚至1.2倍的利率成為主流。這意味著中國部分地區的高房價已經到了最後亢奮的階段。

那麼,2017年涉房貸款24萬億背後究竟存在著哪些隱憂呢?首先,中央高層一直希望是房地產與其他行業共同繁榮發展,而現在資金都流入了房地產行業,也有是說各大銀行每年起碼有三分之一的貸款全都流向房地產領域,這就導致了房地產一家獨大,其他行業因嚴重缺血而低迷不振,長此以往,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恐怕會受到較大影響。如果這種現象不能得到根本扭轉,中國實體經濟很難全面復甦。

再者,部分上市銀行開發貸的抵押率在不斷下滑,但是與其對應的風險卻在不斷上升,目前只是尚未在上市銀行公佈的報表中顯現出來。數據顯示,部分國有大行在對房地產貸款中,抵押物的佔比由2015年年底的約八成降至2016年的七成,以及去年年底的不足六成。

再次,表內數據可以看得到,但表外數據暗藏風險。在部分地區,有房產中介違規提供首付貸,為了掩人耳目,還引入了合作的擔保公司,並假借“信用貸”、“消費貸”之名繼續將貸款資金用於房貸領域。正是由於消費貸款“短貸長借”問題引發了監管者的高度關注。

24萬億貸款流向房地產給誰敲響警報?

最後,違規發放涉房貸款之事層出不窮,這必將帶來極大隱患。比如,去年因發放無真實貸款需求的住房按揭貸款被監管處罰的某國有大行。此外,多家銀行因向未封頂樓盤發放按揭貸款收到監管罰單。總之,2017年這新增的涉房貸款中有很多存在著由於部分銀行自身風控沒有把好關,造成巨大隱患的房貸業務。

如果說2008年我們錯失房地產調控最佳時機。那麼2017年我們更是錯過了房地產去槓桿的最後機遇,目前中國房地產不僅金融槓桿風險未去除,而且還在逐步加重。當上市銀行涉房貸款超過24萬億元時,中國房地產已進入到最瘋狂時刻,而隨著美國逐步收緊貨幣政策,資金開始流出時,留給我們補救的時間已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