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期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詩人李益經典詩句

↑↑↑ 敬請關注!分享詩詞與經典人物故事,仰望那一場最美的相逢!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

119期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詩人李益經典詩句

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每天一古人詩詞,一起來欣賞經典詩詞!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代: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譯賞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峰 一作:回樂烽)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地山峰。一作“回樂烽”:指回樂縣附近的烽火臺。城外: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

蘆管:笛子。一作“蘆笛”。徵人:戍邊的將士。盡:全。

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從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包括吹笛人)濃烈的鄉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

詩歌的前兩句描寫了一幅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十里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並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並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淒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髮出思鄉情愫。

如果說前兩句寫景,景中寓情,蓄而未發;那麼後兩句則正面寫情。在萬籟俱寂中,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這笛聲使詩人想到:是哪座烽火臺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徵人的思鄉愁?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他們一個個披衣而起,憂鬱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視著遠方······“不知何處”,寫出了詩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盡望”又道出徵人望鄉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餘,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闢,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迴旋,用擬想中的徵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戛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於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於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

這首詩語言優美,節奏平緩,寓情於景,以景寫情,寫出了徵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詩意婉曲深遠,讓人回味無窮。劉禹錫《和令孤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中提到李益,有“邊月空悲蘆管秋”句,即指此詩。可見此詩在當時已傳誦很廣。


119期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詩人李益經典詩句

《寫情

唐代:李益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譯賞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躺在精美的竹蓆上,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期待已久的一次與戀人的約會,在這個晚上也無法實現。

水紋珍簟(diàn):編織著水紋花樣的珍貴竹蓆。思悠悠:思緒很多。悠悠:漫長,遙遠。“水紋”句寫獨宿無眠,回憶往事。佳期:本指好時光,引申為男女約會的好時機。“千里”句是說,由於風雲突變,千里佳期一下子破滅了。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從今以後再也無心欣賞那良辰美景了,管他明月下不下西樓。

李益這首《寫情》載於《全唐詩》卷二百八十三。詩以“寫情”為題,很像是寫戀人失約後的痛苦心情。此詩所寫的時間是在女友失約後的當天晚上。詩人躺在花紋精細、珍貴華美的竹蓆上,耿耿不寐,思緒萬千。原來期待已久的一次佳期約會告吹了。對方變心了,而且變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使人連一點思想準備也沒有。“佳期”而言“千里”,可見是遠地相期,盼望已久,機會難得。“休”而言“一夕”,見得吹得快,吹得徹底,吹得出人意外。而這又是剛剛發生的,正是詩人最痛苦的時刻,是“最難將息”的時候。夜深人靜,想起這件事來,不禁失眠。一、二兩句從因果關係來看是倒裝句法,首句是果,次句是因。

這個令人痛苦的夜晚,偏偏卻是一個風清月朗的良宵,良夜美景對心灰意懶的詩人說來,不過形同虛設,根本沒有觀賞之心。不但今夜如此,從此以後,他再不會對良夜發生任何興趣了,管他月上東樓,月下西樓。月亮是月亮,自己是自己,從此兩不相涉,對失戀的人來說,冷月清光不過徒增悠悠的愁思,勾起痛苦的回憶而已。

這首詩藝術特點是以美景襯哀情。在一般情況下,溶溶月色,燦燦星光能夠引起人的美感。但是一個沉浸在痛苦中的心靈,美對他起不了什麼作用,有時反而更愁苦煩亂。此詩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來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獨、悵惘之情更顯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119期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詩人李益經典詩句

《隋宮燕

唐代:李益

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一落已成塵。

自從一閉風光後,幾度飛來不見人。


譯賞

燕語如傷舊國春,宮花一落已成塵。

燕語呢喃聲聲,好似在傷感舊日的朝庭之春,官花寂寞開放,凋落後旋即化作泥塵。

舊國:指隋朝。一落:很快飄落。“一落”一作為“旋落”。

自從一閉風光後,幾度飛來不見人。

自從國亡之後,關閉了這風光綺麗的官庭,燕子啊,幾個年度飛來都見不到人。

一閉風光:指隋亡後,行宮關閉。

隋煬帝楊廣在位十三年,三下江都(今江蘇揚州)遊玩,耗費大量民力、財力,最後亡國喪身。因此“隋宮”(隋煬帝在江都的行宮)就成了隋煬帝專制腐敗、迷於聲色的象徵。李益對隋宮前的春燕呢喃,頗有感觸,便以代燕說話的巧妙構思,抒發弔古傷今之情。

“燕語如傷舊國春”,目睹過隋宮盛事的燕子正在雙雙低語,像是為逝去的“舊國”之“春”而感傷。這感傷是由眼前的情景所引起的。君不見“宮花旋落已成塵”,此時春來隋宮只有那不解事的宮花依舊盛開,然而也轉眼就凋謝了,化為泥土,真是花開花落無人問。況且此等景象已不是一年兩年,而是“自從一閉風光後,幾度飛來不見人”。燕子尚且感傷至此,而何況是人。筆致含蓄空靈,是深一層的寫法。

天下當然沒有如此多情善感、能“傷舊國”之“春”的燕子。然而“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嚴羽《滄浪詩話》)。讀者並不覺得它荒誕,反而認真地去欣賞它、體味它。因為它虛中有實,幻中見真。隋宮確曾有過熱鬧繁華的春天;而後“一閉風光”,蔓草萋萋;春到南國,燕子歸來,相對呢喃如語;這些都是“實”。儘管隋宮已經荒涼破敗,隋宮燕卻依然年年如期而至。燕子銜泥築巢,所以那宮花凋落,旋成泥土,也很能反映燕子的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燕子要巢居在屋內,自然會留意巢居的屋子有沒有人。這些都是“真”。詩人就是這樣通過如此細緻的觀察和豐富的想象,將隋宮的衰颯和春燕歸巢聯繫起來,把燕子的特徵和活動化為具有思想內容的藝術形象,這種“虛實相成,有無互立”(葉燮《原詩》)的境界,增強了詩的表現力,給人以更美、更新鮮、更富情韻的藝術享受。


《江南曲

唐代:李益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譯賞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我真悔恨嫁做瞿塘商人婦,他天天把相會的佳期耽誤。

江南曲:古代歌曲名。 樂府《相和歌》曲名。這是一首擬樂府,寫得很有民歌色彩。瞿塘賈:在長江上游一帶作買賣的商人。瞿塘:指瞿塘峽,長江三峽之一。賈:商人。妾:古代女子自稱的謙詞。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早知潮水的漲落這麼守信,還不如嫁一個弄潮的丈夫。

潮有信:潮水漲落有一定的時間,叫“潮信”。弄潮兒:潮水漲時戲水的人,獲指潮水來時,乘船入江的人。

這首詩吸取了樂府民歌的長處,語言明白如話,卻又耐人尋味。詩歌以白描的手法敘述了一位商人婦的心聲。詩歌前兩句以平實見長,後兩句則想落天外,出語驚人:“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夫婿無信,而潮水有信,早知如此,應當嫁給弄潮之人。“弄潮兒”至少會隨著有信的潮水按時到來,不至於“朝朝誤妾期”啊!這是思婦在萬般無奈中生髮出來的奇想。“早知”二字寫出她幽怨的深長,不由得自傷身世,悔不當初。“嫁與弄潮兒”,既是痴語,也是苦語,寫出了思婦怨悵之極的心理狀態,雖然是想入非非,卻是發乎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