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賬號遭遇註銷難監管真空亟待立法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網貸APP出現在用戶的生活中,為用戶提供了便利也帶來了煩惱。經調查發現,這些APP註冊容易註銷難已成為業內普遍現象。在分析人士看來,對於投資人來說,最大的風險在於個人信息的洩露,造成日常收到大量的垃圾短信和外呼電話,但客戶私人信息保護並不是通過提供註銷服務就可以得到解決。

網貸賬號遭遇註銷難 監管真空亟待立法

網貸賬戶註冊容易註銷難

據悉,註冊容易註銷難的現象普遍存在,一般通過手機號就能進行註冊。在沒有進行實名認證時,平臺只留存用戶的手機號碼信息,但實名認證以後,平臺就留存了用戶的姓名、身份證號碼信息,如果有過借款,平臺還會留存銀行卡信息。而有的平臺還會獲取短信、彩信、通訊錄的權限認證。

有投資人反映,自己前段時間在某消費借款服務平臺註冊了賬號,但在提交身份證信息時覺得風險太高,很容易洩露信息,所以就決定放棄這家平臺。但打電話給客服諮詢時,客服回應稱平臺不提供註銷服務。

關於賬號註銷問題,該消費借款服務平臺客服人員表示,目前平臺沒有註銷功能,所有信息都是系統正規錄入,有相關部門進行維護。每隔90天之後系統會自動更新消息,如果想重新借款都需要在平臺進行重新填寫。然而,平臺公關部負責人強調,平臺為用戶提供註銷賬戶服務,但剛剛開始優化流程,有些客服不太清楚。

也有平臺對註銷賬戶設置限制條件。北京一家網貸平臺客服表示,如果賬號已完成身份認證,可提交身份證明相關身份資料,在平臺和存管銀行審核無誤後,進行註銷平臺和存管銀行賬戶操作。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平臺進行註銷的限制條件為,出借人註銷,當前各個賬戶金額和所持債權都為零,當前沒有投標且沒有未支付或支付中的支付單。借款人註銷,不存在有效狀態中(如還款中、申請中、審核中等)的借款申請。

個人信息恐難保護

針對網貸平臺賬號無法註銷的問題,網貸之家研究員陳曉俊介紹稱,工信部2016年第24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令》曾提出“電信業務經營者、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在用戶終止使用電信服務或者互聯網信息服務後,應當停止對用戶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併為用戶提供註銷號碼或賬號的服務”。因此,監管條例中明確提出應該提供相應註銷服務。所以對於平臺,更應當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有相應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

市場人士表示,賬號不能註銷等同於用戶在互聯網上的“痕跡”無法被消除。在北京尋真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德怡看來,提供了註銷服務並不代表平臺就應當刪除客戶交易數據和信息。根據商務部門的規定,互聯網交易平臺必須保存客戶交易數據至少五年;根據銀行監管規定,開戶銀行必須對客戶數據永久性保存。因此,客戶私人信息保護並不是通過提供註銷服務就可以得到解決的。

監管真空亟待立法

不光網貸,很多我們常用的社交類、出行類、購物類網絡賬號都有銷戶難問題。麻袋研究院研究總監路南表示,這其實是互聯網行業長期以來的一大頑疾。一方面,殭屍用戶也是用戶,不能銷戶則平臺用戶數量始終增長,不會出現用戶數量下降的情況;第二,哪怕是殭屍用戶,沒準哪天就能成為營銷的對象、潛在的客戶;第三,積累的用戶信息在大數據時代也有著很多意想不到的“用處”。

路南進一步指出,對於拒絕賬戶註銷,無論是《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還是《網絡安全法》,都明確了罰款等懲戒舉措。但相比企業的“獲利前景”,懲罰力度仍不夠。在此背景下,不妨對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將適用的懲罰舉措“升格”,讓懲罰來得更嚴厲,震懾力更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