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前景有多大?

冬季凱風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未來重要的經濟引擎。廣州和深圳又是我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有很大的優勢。香港和澳門是我國著名的特別行政區,也是世界上國際化大都市之一,在金融、娛樂、管理和航運等領域全球領先。

1地理位置: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地區,經濟發展潛力巨大。而且面向我國東南亞地區,有廣闊的市場,香港和澳門擁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經濟體系,可以很好的實現經濟互補。

2產業優勢: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類型多元化,主要依靠金融、航運、電子和互聯網領域支撐,而且本地區人口龐大,擁有龐大的人才優勢,有利於形成人才儲備庫,發揮經濟效益。

3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會超過紐約大灣區和舊金山大灣區,與東京大灣區並駕齊驅,如航運能力和互聯網領域領先其他灣區,但人均GDP和500強世界企業數量落後於其他大灣區。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持續健康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地區經濟發展潛力進一步釋放,我國粵港澳大灣區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灣區,成為世界科技中心之一。


新時代的人類

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潛力無限!這不是瞎吹,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經濟體,而珠三角又是國內NO1的經濟區,我們可以看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 。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所以拿粵港澳大灣區來與這些世界著名的灣區來對標一點也不“誇張”。

我們對比世界的知名的三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以後,就可以知道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前景。

三大灣區各有不同定位標籤。紐約灣是金融灣區,承載著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樞,是美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世界500強企業的總部多設於紐約。

舊金山灣區,又可稱作科技灣區。在這個全世界最好的自然氣候和優美環境下,誕生的是幾十所著名院校,逾百位諾貝爾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和圖靈獎得主都在此地學習或工作,諸多知名的全球頂尖高科技公司的企業總部也都駐紮此地。

東京灣區,它的發展歷程和動力機制具有典型的意義,東京灣區起始於二戰之後,伴隨著開港後一系列產業升級,空間分佈的逐步迭代,形成了今天以產業為核心標籤的灣區代表。

而粵港澳大灣區會走哪個模式,在筆者看來更傾向於是“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的一個結合。

我們可以看下各城市之間的“功能”,以及產業佈局:

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產業體系完備,既有強大的製造業產業鏈、也有以深圳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香港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助力區內其他城市經濟的發展。目前大灣區產業佈局完整,西岸以發展技術密集型的高端製造業為主、沿海以生態保護型的現代服務業為主、東岸則以知識密集型的新經濟為主。未來金融、服務和高端製造將成為“灣區名片”的代表。

圖5:粵港澳大灣區產業佈局規劃

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還有三大經濟區圈,分別是:深莞惠經濟圈、廣佛經濟圈、珠中江經濟圈。從這些經濟圈的功能定位也可以看出,更偏向於科技類。

所以未來粵港澳的大灣區的發展大方向,很可能是走以深圳為“領頭羊”的“科技”+“產業”的發展模式!

(-46東南偏北)


天天說錢

灣區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領頭羊,全球60%的經濟總量來自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

而粵港澳大灣區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相關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只需要5年即可超越東京,成為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的灣區,前景可期。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重點打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和國際貿易中心。

灣區自身區位極佳,資源優異,已具備建成世界級城市群的現實基礎和潛力。

經濟活力強

2017年GDP總量已經達到1.24萬億美元,相當於全國經濟總量的14% ,超過了舊金山灣區。並且,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額逐年增加,並且增速連年第一,遠超三大灣區。環顧全球,無論經濟總量還是人口數量,粵港澳都堪稱" 富可敵國"。以當前發展趨勢計算,粵港澳大灣區僅需5年就可以成為世界第一灣區!

5大一線城市,有3個匯聚於珠江口100多公里的距離內,這不僅是中國的城市奇觀,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見。

各城市優勢互補,經濟結構最健康

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個重要特徵是沒有明顯的核心城市,經濟呈現多極化趨勢,沒有“一極獨大”的區域龍頭,有三大世界級灣區不具備的結構優勢。

各城市之間分工明確,產業全面開花,將珠江兩岸、粵東西北乃至泛珠三角地區的製造、資源、土地、金融等優勢充分整合,形成強而有力的區域經濟競爭體。

珠三角可以引入港澳地區先進的管理經驗,學習其產業結構模式,優化自身的產業結構;香港金融業也為大灣區提供全球融資平臺。推動內地和香港兩地資本市場融合發展,是國內資本走出去投資的機會。

而港澳地區則可以吸收珠三角地區的人口紅利,發展自己所匱乏的產業。

開放程度高

粵港澳大灣區內的9個內地城市,2015年的利用外資額約為256億美元,佔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五分之一,是國家對外貿易的重要門戶。

領軍企業眾多

粵港澳大灣區坐擁眾多領頭企業,包括華為、中興、網易、順豐等等。

創新能力突出

深圳具有完善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廣州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科教資源豐富,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擁有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科技和金融服務能力較強...各個城市優勢資源的有機整合,形成了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創新的沃土。

近2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121個院士工作站,4所世界一百強大學,36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華為、廣汽、美的等“智能化創新化”企業,超算中心天河二號計算機等,粵港澳大灣區高精尖科技統領全球,創新能力突出!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並且其戰略意義具有全球性。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世界級水平大灣區,潛力不可限量!

【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好內容等著您】

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火了。 深圳也以灣區第一而備受矚目。 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首次亮相於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這意味著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珠三角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規劃已上升到國家層面。近年來,省內各地重新定位城市功能,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點,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做進一步的努力。

而隨著大灣區一體化漸趨明顯,對內對外經濟輻射能力增強,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世界灣區經濟的新亮點,世界級經濟灣區建成也圓夢在即。

而深圳在2014年初就已經明確提出聯手周邊城市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新優勢,現在就來看看關於深圳房地產投資價值的有關內容,讓您更加了解粵港澳大灣區,輕鬆做出購房的最佳選擇!

首先,我們要清楚地瞭解現在房價的總體穩定性。 今年,二手房豪宅已經有一定漲幅了,有的增漲了20%,少數的甚至上漲了30%,不過這種漲幅是有限的。

普通的二手住宅,今年的價格相對來說是穩定的。一手房價格也是較穩定的的。因為畢竟政策的管控已經向25滲透了,所以,總體上2018年整個樓市的價格是比較平穩的,不會有什麼特別明顯的漲幅,但是肯定不會跌幅,而深圳的房價亦是如此,在短期內,想要過大漲幅是很難做到的。

好了,瞭解了現在房地產的大背景之後,在這個基礎上,接著說下面的問題。 根據很多都市群的發展,當一箇中心城市和周邊連通的時候,中心城市不降反會升高,因此,香港由於有這樣廣闊的腹地,人們就會擔心未來它的房價會不會更高呢???

每個城市群的發展都有各自的規律。按照一般的城市群發展,它整個向外外延式擴張的時候,中心片區由於急劇的人口、產能和資金量越來越大,它整個地租地價都在往高走,所以它必然表現為價格上升,這是一個趨勢。

但是如果是泛泛的講,比如像香港的格局,因為香港它是一個特殊現象,過去的20年來,它基本上把整個一個城市發展的重心向房地產、向金融方向傾斜,所以它整個的社會資金整個往這方面走,所以它高科技也好,它的實體經濟發展的特別弱。那麼現在香港的整個政策在重新發生一個大的翻轉,它整個的重心開始又往高科技方向傾斜,所以加上這個大灣區的這樣一個聯動式的發展,其實對香港的總體房價是一個牽制。當然它不可能採取像內地一樣的政策調控方式,但是一個市場化的影響還是會有的。所以香港的房價不會像過去這些年一樣一路都不斷地飈漲,因為它已經是世界最高的房價了,如果繼續飈漲起來也不符合香港未來的規定,也不符合大灣區這樣一個聯動發展的一個政策走向,所以它將來的價格應該有所遏制。

中心城市的抽乾效應會不會在大灣區體現呢? 中心城市會對周邊地區產生抽乾效應,特別是有些省份所謂首位城市的抽乾效應特別明顯。但是大灣區卻恰恰是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一個最不具備抽乾效應的地區,因為像香港、深圳和廣州三個超級的巨無霸城市,集中在一百公里的範圍,這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現象,那麼它其實很大程度上在更廣的空間內分流了這種抽乾效應,就是形成了片區的一個相對多中心的一個格局,這其實是有利於城市群的。

在這三個地方,甚至將來不排除像東莞或者其他地方,還有一些也能夠壯大和作為中心城市發展起來的這種可能性,那麼也意味著,在大灣區的格局之下逐步向一個更加扁平化的一個多中心的一個格局的發展。這其實是一個良性的一個發展格局,這只是做好不同的中心的這樣一個差異化發展的一個優勢互補的格局,這有利於大灣區內部的健康成長。

接下來說說為什麼大灣區最收益的不是江門和肇慶。

關於江門和肇慶。從大灣區角度講,不具備真正的大灣區核心地帶,因為我們看到像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它們的面積遠遠小於我們的粵港澳大灣區,其實粵港澳大灣區的面積大,是因為把江門、肇慶和惠州擴進來了,這三個城市如果不擴進來或者擴進來一小部分的話,那麼大灣區面積大大縮小、擴進來以後面積好像搞得很大,其實它外部整個無論是人口的集聚度、產能的集聚度還是資金的集聚度都遠遠達不到中心區的範圍。這就意味著,由於它們的進入反倒對大灣區的整體經濟產能的提升和效益的提升其實是起緩衝和沖淡作用。所以,它們是一個大灣區的外圍地帶,它是沒辦法和灣區的核心地區相比較的,所以它的收益低於核心地區是正常現象。

接下來說說為什麼大灣區最收益的不是江門和肇慶。

關於江門和肇慶。從大灣區角度講,不具備真正的大灣區核心地帶,因為我們看到像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它們的面積遠遠小於我們的粵港澳大灣區,其實粵港澳大灣區的面積大,是因為把江門、肇慶和惠州擴進來了,這三個城市如果不擴進來或者擴進來一小部分的話,那麼大灣區面積大大縮小、擴進來以後面積好像搞得很大,其實它外部整個無論是人口的集聚度、產能的集聚度還是資金的集聚度都遠遠達不到中心區的範圍。這就意味著,由於它們的進入反倒對大灣區的整體經濟產能的提升和效益的提升其實是起緩衝和沖淡作用。所以,它們是一個大灣區的外圍地帶,它是沒辦法和灣區的核心地區相比較的,所以它的收益低於核心地區是正常現象。 很多人都在衡量到底是鄰珠海中山的潛力大還是鄰深圳的衛星城潛力大。 但是其實這兩片區都是僅次於灣區東軸的核心軸線之外的這兩個片區,它們是互有千秋的格局。從目前來看,中短期內的話應該說臨深片區的潛力大一些,因為它直接收到深圳輻射的影響。

那珠海雖然稍微偏遠一點,但是現在有消息說深圳和珠海在建地下隧道,通了以後深圳和珠海的聯繫就更加緊密了,因為現在港珠澳大橋沒有辦法承載深圳到珠海的直接隧道問題,如果建成後,這將有利於兩個城市的發展,這也實際上是把珠海納入深圳的臨深片區。所以,從長期來看,它們的機遇都是可以期待的。

現在港澳能否和廣東一體化這個問題也是很多人討論的。 但想要搞大灣區,我們的目標是想走向一體化,但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是非常困難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三個地方是三個獨立的經濟體,在WTO裡邊他們都是代表自己的一個國家和地區,所以它沒辦法來去整合,短期它們都是用自己的貨幣,三個地方三種貨幣三種經濟體制,三種運行模式,所以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是一個美好的想象,但是真正走到那一步還是有相當多的難度。

大致瞭解了下發展前景之後,我們講講房地產購買的一些問題。 如果有七八百萬在深圳哪裡買房比較合適呢? 首先要確定你是一次性付款?還是分期付款?還是首付要交比如30%?是首次買房還是改善性住房?每種情況都不一樣。不管怎麼樣,在深圳這樣一個狹窄的空間裡,每一個地段都是豪宅區,如果能夠付首付,那麼哪怕買一個二手豪宅,都是一個很好的前景。還可以選擇一些稍微新生的地方,這些片區作為新型城市的副中心,發展潛力蠻大的,也是可以選擇的。

廣州25000左右價格,是否意味著更多機會和更少的風險呢? 我們不能這麼認為。因為過去幾年來,廣州的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速度慢了一點,所以它的經濟的動力偏弱,它的人口增長,特別是資金的積聚偏弱,導致它反映到房地產價格上就沒有很好的一個走勢,平均價格沒有上來。因此不能就認為它的風險小。當然它的前景看似應該比深圳的5萬多似乎是應該有更大的增長潛力,到這個也不盡然,因為我們要考慮到它將來為了解決產業結構調整的情況,如果把高科技等很多金融產業,拉動性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調整過來,真正引導廣州經濟發展,產生更大的經濟產出,這樣整個經濟面的好轉就會對整個廣州的發展產生好處。

名下有兩套貸款,除了全款還有更好的投資策略嗎? 現在貸款難度越來越大,利率越來越高,如果要維持很高的貸款,其實對長期發展也壓力很大。所以要調整個人投資結構,不要特別主張貸款很多款去買房,要根據情況去做一個妥善性的平衡和決定。

深圳戶口在一線城市裡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寬鬆,以後會不會有收緊的跡象呢? 今年前兩個月深圳政府的高層已經有一個表態了,就是對下一步的落戶問題可能會適當的收緊,因為如果每年人口進入的太多,可能會對城市的整個管理運營,整個城市的政策產生很大的壓力,所以這樣的一個高層表態的話,有可能最後化成政策,政策就是在趨緊。

現在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夠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而去深圳或者北京落戶,但是深圳戶口真的可以在參加高考的時候比內地很多省市更容易考好學校嗎? 當然可以。

但至於落在北京還是落在深圳能夠對未來孩子就學的便利我覺得可能也不是完全能夠通過落戶深圳或者北京來解決的,還是要針對家庭具體情況來選擇在哪裡就學。

深圳分西進和東進,發展灣區,東進的龍崗還有機會嗎? 去年比較強調東進。今年的話又強調大灣區西吐西進,所以它的機會相對來講比東邊大一點。畢竟經濟的重心應該還是在西邊偏重。但是東面也是有一定機會的,畢竟他還是著眼於深圳對周邊城市。


雲房內參老邊


告訴你,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前景可大了,國家充滿信心,我們充滿期待。

粵港澳大灣區,已完全具備建成世界一流灣區的基礎條件。

\n一,粵港澳大灣區的特徵

1,開放程度高,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在亞太地區也是處於前列。香港是功能齊全的全球自由港,這不用不多說,就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而言,去年出口額佔GDP比重高達75%,是全國平均水準的3.8倍, 大大高於長三角(滬蘇浙)的47%和京津冀的11%。2015年大灣區的外來直接投資高達2030億美元,比長三角和京津冀兩個超級城市群的外來直接投資總和還要多出一倍。此外,在大灣區的全球跨國公司區域總部和辦事處以及海外金融機構,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層次水準,都是全國其他城市群所無法比擬的。

2,擁有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功能齊全的生產要素和產業集群。經過三十多年的融合發展,目前的粵港澳大灣區已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商品和服務供應鏈。既有中低端的生產要素、基於全球分工、支援跨國公司運營的加工貿易基地,又有高端生產要素、基於自主創新的全國科技產業創新與技術研發平臺,既是世界聞名的產品供應基地,也是亞太區首屈一指的現代服務業中心和全球最大的博彩娛樂中心。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波特教授的競爭力模型,大灣區的生產要素和產業集群具有相當強大的國際競爭力,這是未來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條件。

3,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從全球灣區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看,灣區經濟的發展一般呈現出由港口經濟、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創新經濟演化的過程。粵港澳大灣區目前總體上仍處於港口經濟和工業經濟階段,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是其他三大灣區總和的4.5倍,而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只有62.2%,遠低於其他三大灣區82%以上的水平。

但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步伐正大步前行。數據顯示。僅珠三角9市的研發經費投入佔GDP比重達2.7%,已和美國(2.8%)、德國(2.83%)處在同一水平。以創新能力著稱的深圳,更是創造了一天產出55件發明專利的驕人成績。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具有騰訊、華為、中興、網易等世界著名的極具創新力的科技公司。

在廣州、深圳等市還建立起了很多科技創新基地。

4,具有強大的人口、經濟、交通、教育等規模。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其他三大灣區的相關數據對比:



從表中可以看出,截至2015,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人口規模、港口及機場的吞吐量、世界100強大學數量均超過其他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全球最大的機場群,2015年全球30大機場國際貨運吞吐量排名中,香港排第1位,廣州位列第22位。全球排名前十的港口中,粵港澳大灣區佔據3席)。粵港澳大灣區的GDP總量已達1.36萬億美元,超過舊金山灣區,與紐約灣區相當。

另外,粵港澳大灣區高度發達的交通網絡,特別是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形成了環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帶。

二,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有三大優勢:

1、區位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地理條件優越,“三面環山,三江匯聚”,具有漫長海岸線、良好港口群、廣闊海域面。經濟腹地廣闊,泛珠三角區域擁有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南海,是距離南海最近的經濟發達地區,是中國經略南海的橋頭堡。粵港澳大灣區臨近全球第一黃金航道,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運要衝,是東南亞乃至世界的重要交通樞紐,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是我國與海絲沿線國家海上往來距離最近的經濟發達區域。

2、產業優勢。粵港澳大灣區航運業發達,擁有全球最繁忙的港口群和機場群,客貨運量都位居全球前列,是國家開放格局中的重要門戶。大灣區產業結構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港澳地區現代服務業佔主導,金融、醫療、旅遊、貿易、物流、法律、會計、商業管理、餐飲、博彩等行業發達。內地9市產業體系比較完備,製造業基礎雄厚,是“世界工廠”,且正在向先進製造業升級,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升,金融、信息、物流、商務、科技等高端服務業發展較快,已形成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產業體系。其中的深圳正在向創新經濟轉型,在全球創新價值鏈中已經佔有一定的地位。目前,廣州已經趕超新加坡,深圳已經趕超香港,珠海與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相當,佛山直追歐洲名城阿姆斯特丹,東莞已超越美國拉斯維加斯,中山已超過日內瓦,惠州已經超過德國第二大港口城市不萊梅,江門與英國著名的文化古城愛丁堡並駕齊驅,肇慶與英國的利物浦等量齊觀。粵港澳大灣區具有較為豐富的知識人口儲備;具有產業鏈較高覆蓋率和製造快速反應能力,且總部眾多。根據投資總部理論,大區域合作,尤其是遠距離合作,必須依託社會基礎設施完善總部,這些總部所會聚的產業在國際價值鏈中的地位越高,在全球拔河博弈中所向披靡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總部又總是聚集在離覆蓋市場最近的城市,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能夠產業國際中高端產業競爭的基礎。

3、制度優勢。粵港澳大灣區目前是“一國、兩制、三關稅區”的多元制度格局。我們認為,“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最大制度優勢。由於香港是“一國”的一部分,一直以來香港受到國家堅定不移、一以貫之的支持,讓香港搭上國家快速發展的快車,充分地享有“一國”之利;另一方面,香港保留了原有制度優勢,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港元與美元掛鉤,金融市場開放,出入境相對開放和簡易,採用普通法制度,以中英雙語為法定語言,與國際商業市場完全接軌,同時也有“兩制”之便。因此,“一國”和“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雙重優勢,只要國家在政策層面進行適度調整,雙重優勢便可極大地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三,粵港澳大灣區在參與國際競爭過程中,對內將不斷整合,形成更融合的發展格局,區域內城市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有專家指出,在參考國際化都市圈發展軌跡及都市圈空間層次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在空間上應形成“3+3+3”的空間結構。形成具有層次性,兼具協同發展能力的創新型城市佈局。

深港、廣佛和珠澳構成3個大灣區發展內核,作為珠三角的核心引擎,發揮各自的經濟、教育、產業優勢。以“深港莞惠”、“廣佛肇清”、“珠澳中江”構成3個環珠江城市帶,按照都市圈空間層次和模式規律組織空間功能,形成內部梯度集聚、外部高能釋放的大灣區。

順應腹地拓展和區域一體化發展趨勢,圍繞3個環珠江城市帶繼續拓展,融合發展構建更大範圍的新型都市區,進一步與鄰近湖南、廣西、福建等省份的合作,以華南地區作為戰略縱深支撐。最終形成3+3+3的粵港澳大灣區都市圈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的2區9市,各具優勢,也各有劣勢。優勢中最突出者,香港有金融業、深圳有創新科技、廣州有商貿、其他珠三角城市有製造業。若融合充分,則各城市的這些優勢將輸出至灣區內其他城市,為其他城市所利用,即其效應將從本市放大至整個灣區。

其結果,具備優勢的城市將得益於市場的擴大與需求的增強,在普遍供大於求的今天,將是經濟增長的最可貴動力。同時,其他城市也將得益於輸入的優勢效應,抵減自身的劣勢效應。這樣,各城市的經濟都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整個灣區的競爭力得到增強。

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香港大學中國與全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肖耿表示,如果我們把粵港澳大灣區中最好的東西放在一起,那這個灣區是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灣區,但是目前卻沒有辦法放在一起,還有很多的障礙。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格局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在不同的制度與城市之間,如何融合起來,如何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真正高效便捷地流通,讓各方面效率和效益最大化,這是擺在決策者們面前的問題和挑戰。

借力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相信粵港澳大灣區能緊緊抓住機遇,克服種種困難穩步發展,真正成為世界一流的大灣區。


影子伴你

資源整合是最大問題,形成優勢互補。

經融,香港與深圳都有,覺得很有可能會去掉深圳經融屬性。讓深圳專心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孵化及技術轉化。

港口,廣州,深圳,香港等都有碼頭,搞不好會整合粵港澳港,全世界最大港,分淺水港,深水港或分進口港,出口港,旅遊港?

廣州發展高端機械製造,傳統文化服務業。搞不好比亞迪要搬走。

珠海澳門旅遊娛樂業。

香港財,深圳智,廣州裝備(汽車,傢俱),澳門珠海玩,東莞高端及機械生產,中山,惠州小電器生產。

若是這樣,深圳對比現在損失最大,沒了經融,沒了比亞迪。搞不好富士康也得搬。但有可能深圳會成為最大訂單中心,所有商品都在這技術轉化。


啟夢創意Vsmiles

首先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中國東南沿海。這是很多(記得是很多不是全部)省份無法比擬的,也就是說不但可以靠內需發展,相比於很多省份外在的動力也會帶來很多福利。第二,粵港澳大灣區,是以城市群的建立為基礎的,從深圳,廣州兩大點,連接:惠州,東莞,中山,珠海,佛山等城市,先富帶動後富。使得廣東省可以毗鄰江浙滬,相當於(1:3)。✘很多人說,內陸省份米字型高鐵線,但是任意一省,其經濟效益完全不能對抗廣東。沒別的意思哦,就事論事而已,廣州市、深圳市兩市的經濟規模許多省份都望塵莫及了。✘第三,粵港澳大灣區,可以理解為:粵港澳+大灣區,除了廣州+深圳,還有澳門+香港。這個優勢獨一無二!!個人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將會成為全世界最具有活力,和經濟效益的區域,可以為1-2億人口帶來直接利益,可以為全國經濟發展添油加柴!!!!!非常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中國加油


店小二0303

粵港澳大灣區的實質就是珠三角。其最大的優勢在於集合了一國兩制的優點。既可以有社會主義的高度集成的統一,又可以資本市場的高度運作和吸收世界先進的科技成果!加上珠三角地區本身就是最大的世界工廠將科研成果轉化產品非常快。必然很快就擠身世界第二大灣區。極大地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在國家利益幫助下,成為繼美元后的第二大國際貨幣。是強大的中華經濟實體急先鋒。前途無量,預祝成功!


球迷KAU

大有可為

2017年,國家正式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由廣東省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肇慶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城市群,土地面積4.3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6600萬。

2017年大灣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萬億元,摺合美元約1.5萬億,相當於韓國或者西班牙的經濟總量。其中,灣區內的超級都市香港23049億元、深圳22438億元、廣州21503億元,三城合計66990億元,約佔全灣區的三分之二。

國家的目標是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與紐約灣區、東京灣區和舊金山灣區媲美的世界級灣區。那麼,這幾大灣區又是什麼經濟水平呢?

紐約灣區——金融灣區

美國的紐約灣區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樞,其金融業、奢品、都市文化等都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其中灣區內的華爾街是世界金融的心臟,擁有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美國7家大銀行中的6家,2900多家世界金融、證券、期貨及保險和外貿機構均設於此,成為世界金融的心臟。紐約的對外貿易週轉額佔全美的1/5,製造業產值佔全美的1/3。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1/3以上的總部設在紐約灣區。2015年紐約灣區的GDP達到1.4萬億美元,佔全美的8%。

東京灣區——產業灣區

日本的東京灣區聚集了日本1/3人口、3/4工業產值,成為日本最大的工業城市群和國際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貿中心和消費中心。

在東京灣的沿岸,橫濱港、東京港、千葉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橫須賀港六個港口首尾相連,形成馬蹄形港口群,年吞吐量超過5億噸。在龐大港口群的帶動下,東京灣地區逐步形成了京濱、京葉兩大工業地帶,鋼鐵、石油化工、現代物流、裝備製造和高新技術等產業十分發達。日本年銷售額在10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有50%設於灣區,三菱、豐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五百強企業總部均設於此地。東京灣區可稱為“產業灣區”。2015年東京灣區的GDP達到1.8萬億美元,約佔佔全日本的38%。光一個東京市GDP就到達9000億美元,是世界最高之城市。

舊金山灣區——科技灣區

舊金山灣區以環境優美、科技發達著稱,擁有舉世知名的硅谷和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20多所著名大學,谷歌、蘋果、Facebook、甲骨文、英特爾、特斯拉等科技巨頭的全球總部。舊金山灣區因氣候環境宜人,集聚了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人才,科技發展迅猛。舊金山灣區可稱為“科技灣區”。2015年,舊金山灣區GDP0.8萬億美元,約佔全美4.4%。


未來前景

粵港澳灣區與以上世界三大灣區對比,存在著支柱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夠強大,國際巨頭企業不多,現代服務業總量偏小等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經濟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間,目前其人均GDP約為2.2萬元,如果達到紐約灣區或者舊金山灣區六七萬美元的水平,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力量將上漲三倍,達到5萬元美元的水平,華為、中興等世界級企業數量將不再是現在的幾家,而是幾十家。


紅谷新視界

粵港澳大灣區有著無可限量的將來。第一,目前灣區內已經有廣州、香港兩個世界級一線城市和深圳一個國家級一線城市,還有澳門,珠海,佛山等一批非常有實力和特色的城市,基礎設施先進,綜合實力雄厚。第二,從產業來看,香港的金融,廣州的商貿,深圳的科創都是世界級的,華為,匯豐,平安,廣汽,長實,華潤,美的,格力,廣藥,恆大,萬科,碧桂園,南航,招行,南網,騰訊,網易等一批世界級企業總部坐落於大灣區各個城市,形成極具世界競爭力的產業格局。第三,從文教方面看,廣州,香港名校雲集,不斷為大灣區輸送人才,以廣府文化為核心的嶺南文化獨具特色,灣區人民同族同語,同心同德,在這片土地上一起創業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