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公民》通過詆譭來傑出, 還是通過批評來喚醒呢?

《傑出公民》蘊含的內容之多,踮起腳尖都只能觸摸一二。

它用冰山的冷意戳刺著每一顆想要解讀的頭腦,又在我們思慮過後給予善意的擁抱。

作家丹尼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上,沒有同意向女王鞠躬。

在他眼裡平等才是這個現代世界的主旋律。

他用非常簡短的話語“諾貝爾文學獎,意味著他寫作生涯的終結”做了獲獎感言,然後目光平視觀眾。

錯愕的觀眾們並沒有理解丹尼爾演講的意思,尷尬的黑暗籠罩全場,隨後便莫名其妙地站立起來鼓掌致敬。

這頗具諷刺意味的開頭,彷彿做了這場電影的莊嚴生命,它是喜劇但不滑稽,它是幽默但發人深省。

一晃眼五年過去,丹尼爾沒有再拿出作品,但世界各國對他的邀約和獎項依舊不斷。

《傑出公民》通過詆譭來傑出, 還是通過批評來喚醒呢?

在丹尼爾的創作裡,有些人永遠離不開那個小鎮,而自己卻永遠回不去。

他從小鎮薩拉斯走出來,在歐洲旅居四十年,用寫作一步步走上了神壇。

他為什麼不曾回去?

大約因為對故鄉的幻想像是源源不斷的寶藏,給予他思維的能量。

而一旦迴歸,夢想的色彩就會大片地脫落,失去魅力。

可他必須回去,他的迴歸,是對自己的一種寬恕或者是一種征服。

他回去了,故事又開始展開。

滑稽的出租車司機,將兩人拋錨在荒蕪人煙的捷徑上,“書”為他們燃起了篝火;

充滿了戲謔的鎮長接過了丹尼爾的“書”禮物後,便安排了令人尷尬的消防車遊行;

充滿了質疑的女青年,瘋狂地擁吻了丹尼爾;

莫名出現的有點神經質的故友安東尼奧,還有一直跟隨丹尼爾“書”的腳步的前女友艾琳。

這些人物開始對丹尼爾奉若神明,但丹尼爾赤裸的坦誠觸動了別人敏感的神經,

思維觀念的差別,舉止行為的隔閡,慢慢地引發了衝突矛盾,最後亮出了嫉妒的獠牙。

《傑出公民》通過詆譭來傑出, 還是通過批評來喚醒呢?

整部影片,平淡的敘事中,灰色的格調充滿了諷刺的張力。

每一處場景的安排,都似乎在暗示著什麼。

從剛回小鎮的喜劇,慢慢演變成逃離獵殺的恐懼,丹尼爾的心境一次次被切換著。

當汽車拋錨在捷徑上時,他興奮地燃起篝火聊天;

當初見艾琳時,他們忍不住真情相吻;

當重逢老友安東尼奧後,他擺脫了禁忌去擁抱;

但是,

當他看到乾涸的鏡湖後,誇讚“沒有水的鏡湖別有風格”的話裡卻開始有了擔憂;

當吃到安東尼奧做的羔羊頭的時候,觀眾已經嗅到了血淋淋的味道;

當他因為畫作評選而被小混混不斷挑釁,被鎮長公開欺瞞時,他的憤怒爆發了,他也被恐懼籠罩了。

這故土對他來說,陌生到難堪,連自己想要去父母居住的地方看看都被無情拒絕;

那些與之接近的人,要麼想要一個政績傀儡,要麼想要慈善幫助,卻鮮有能好好聽他講點文化課的。

這種格格不入,或許就是丹尼爾離開故土,並且四十年沒有歸來的原因吧。

世外桃源一旦踏入,頓時會塌縮成卑微的蒼茫。

《傑出公民》通過詆譭來傑出, 還是通過批評來喚醒呢?

果然,丹尼爾還是逃不出噩運,他被帶著面具的老友安東尼奧“獵殺”了。

倒下的瞬間,他的眼神裡透出了一種解脫和釋然的平靜。

正如他拒絕慈善後,平靜地讓助手給父子買好輪椅;

他被襲擊後,依舊平靜地為持續前來聽講的鎮民講述自己的寫作心得;

他要離開時,平靜地讚揚酒店前臺的文章,給予期望;

他急切地離開,卻假裝平靜地上了安東尼奧邀約他去打獵的車。

可“面具”下的安東尼奧不平靜,這個膽怯又瘋狂的人,把這個小鎮的愚昧和嫉妒安裝在槍口上,一次次噴灑向奔跑的丹尼爾。

《傑出公民》通過詆譭來傑出, 還是通過批評來喚醒呢?

當大家都認為丹尼爾終於用一種“倒下”的方式來解脫了的時候,丹尼爾用犀利的眼神帶著新書《傑出公民》重新站了起來。這或許才是他與故鄉真正的決裂吧,而那些尚有希望的人或許也會用類似於丹尼爾的方式逃離小鎮。

有些人終歸走不出來,有些人也註定無法迴歸了。

諷刺、喜劇、仇恨和釋然的《傑出公民》是在用批評故土的方式來傑出自我,還是試圖以此魯迅式的筆調來喚醒眾人呢?

所謂真相,無非就是自己認為的一種解讀,或者讓自己安心,或者來迷惑別人。

我們在漆黑的壓抑裡,隱約感覺到他已留下了星星之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