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發達但面積只有上海三分之一 面積擴容經濟能挑戰上海嗎

深圳和上海,同為我國的四大一線城市,經濟高度發達,分別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城市群的領頭羊。兩個城市經濟發展各有千秋,深圳民營經濟高度發達,是高科技企業的樂土。上海經濟綜合全面發展,擁有全國競爭力最強的國企和最多的外資企業,民營企業也成為日漸強大。


深圳經濟發達但面積只有上海三分之一 面積擴容經濟能挑戰上海嗎

論經濟實力,上海經濟規模遙遙領先,2017年上海成為我國第一個GDP突破3萬億的超級城市。深圳經濟則發展速度更快,2017年GDP達22438億,經濟增速高達百分之8.8,比上海高出兩個百分點。兩市大型企業中,上海有寶鋼、上汽、上港、商飛、上海電氣等一大批一流國企和眾多外資巨頭,深圳也有平安、華為、騰訊、中興、比亞迪、大疆等眾多民營企業巨頭。金融方面,上海有我國最大上交所,深圳也有深交所,特別是深交所的創業板更是吸引了眾多科技創業公司齊聚深圳。
深圳經濟發達但面積只有上海三分之一 面積擴容經濟能挑戰上海嗎

論城市面積,上海全域面積6340平方公里,深圳只有1997平方公里,上海全域面積是深圳市的三倍。上海地域面積相對較大,有浦東和虹橋兩大國際機場,國際航線直達全球80多個國家200多個城市。深圳地域狹小,只有一個國際機場――寶安國際機場,機場擴建只能不斷向海上要地。

論經濟含金量,深圳高科技企業眾多,彙集了眾多全球跨國公司研發中心,深圳以不足上海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生產了上海百分之74.5的GDP。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出GDP11.24億,上海每平方公里土地GDP產出只有4.75億,深圳單位GDP含量是上海的2.37倍。深圳單位GDP含量雖遠高於上海,但地域狹小,也導致深圳眾多企業頻繁外遷,其中就有華為這樣的科技巨頭把智能機制造基地這樣的高科技企業外遷落戶至東莞。
深圳經濟發達但面積只有上海三分之一 面積擴容經濟能挑戰上海嗎

深圳地域狹小,導致房價地價高起,已經嚴重限制了深圳高科技製造業的發展。我國稅收繳納實行在哪建廠在哪納稅的政策,企業外遷就意味著稅收流失,導致各大城市都不願輕易放行企業外遷,使得深圳這樣土地緊缺的城市,政府和企業都很糾結。深圳版圖擴容的呼聲日漸高起,深圳合併臨近的惠州、汕尾等地成了緩解土地資源緊張的重要方式。但行政區劃變更與合併涉及省政府及中央政府層面的通盤考量,決策權不在深圳地方政府手裡。

但目光敏銳的深圳地方政府,也在地域版圖擴容方面做起了嘗試,2011年在廣東省政府的牽頭下在汕尾成立了深汕特別合作區,並在2017年拿到了深汕特別合作區的主導權,。雖然合作區只有小小400多平方公里,但為深圳版圖擴容起到了很好的探路作用,相信用不了多久,深圳合併周邊部分縣市,行政版圖擴容將真正成為現實。

那麼擴容能真正帶動深圳經濟更上一層樓嗎?答案是肯定的,深汕特別合作區成立幾年來,深圳先後在深汕特別合作區落地眾多投資項目,引進深圳企業落地投資近百個,深汕特別合作區經濟正已年均百分之七十的增速超高速發展,2020年一個嶄新的深汕東部新城將悄然矗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