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重演歷史?這種投資邏輯轟然坍塌!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重演歷史?這種投資邏輯轟然坍塌!

從今年3月以來,煤炭、鋼鐵、有色(鋰、鉻等)、化工(原油、甲醇、純鹼、醋酸、染料、輪胎、造紙)等接連漲價,恍然2017年上半年的週期漲價重現,雖然煤鋼這兩大品種的上漲力度相比去年同期有所放緩,但探究這些品種漲價的原因來看,確實與2017年有諸多相似之處。

以動力煤漲價為例——其需求端兩個邏輯:夏季用電高峰提前來臨,疊加宏觀數據顯示工業用電可能提速。供給側則有三個邏輯:發改委持續去產能(今年再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環保限產壓力不減+煤企新增產能嚴重滯後(今年至今沒有新增產能)。這導致供需結構性、階段性的不匹配對煤價造成推升壓力。

類似的,從鋼鐵、有色、化工等品種中,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在不同程度發生。尤其在4月底以來的新一輪漲價潮中,油價上漲推動下的化工品漲價,成為今年來比煤鋼有色漲價更加令市場關注的一個大板塊。有所不同的,只是部分週期品的定價權在國外,更多受到國外供應下降的影響大,而部分品種是國內供需決定的罷了。

如果再考慮到,週期行業和白馬股在今年一季度已經調整了許久(部分白馬已跌了50%!),而新經濟中的獨角獸、芯片概念、醫藥、特斯拉等都已經漲了不少,樂視網等數家創業板垃圾公司的退市風波仍在愈演愈烈,部分機構指出,市場風格也存在潛在的輪換要求。

因此,市場一度都以為,週期品大概率要重演2017年上半年的結構性行情了,但發改委對電煤價格的強力控制的政策表態,讓這一預期立刻證偽!


在23日,中證報披露稱,發改委21日下午召開煤電工作會議,主要討論控制電煤價格,要求神華、中煤等主要煤企帶頭執行相關措施,力爭在6月10號前將5500大卡北方港平倉價引導到綠色區間570元/噸以內。發改委還表態將協調各方,在現有電煤長協合同量的基礎上,新增2億至3億噸鐵路配置運力的產運需三方長協合同,包括新增合同量和原來沒有配置鐵路運力的長協合同重新配置鐵路運力,

另外,對於各央企、重點省屬電廠,會議要求不要高價搶購電煤,在現有基礎上降低5天左右庫存,以穩定煤炭市場平抑煤價,待價格迴歸合理區間後再補充庫存,其間如果因為合理下降庫存出現供應緊張,有關部門將協調鐵路予以搶運保障。

而在進口煤方面,會議要求在不超去年總量的基礎上定向支持發電企業,通關、質檢等方面將給予便利。

這一消息導致以煤炭領跌,鋼鐵、有色等跟跌的週期股在23號當日全線大跌,其中煤炭板塊整體暴跌近4%。

雖然稍有又有媒體發佈了澄清糾正報道指出,發改委並未要求把現貨價格控制到570元/噸以下,需要調控的是月度長協價的動力煤——也就是說,消息存在誇大和不準確的地方,但監管層明確要求進行價格引導,嚴格控制電煤漲價的態度,是確鑿無疑的。


在我們看來,發改委一出手,煤炭立馬跪了,反映了幾個信號:

第一,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和產業層面的壓力主要都來自外部的中美貿易談判。從戰略應對需求和戰術策略來說,監管層都會以處理好外部的矛盾為優先,不希望內部漲價因素太多幹擾了政策主要精力。

從內部來說,週期品繼續漲價,然後所謂“先進產能”的復甦,也並不符合決策層對中國今年經濟加速向新經濟轉型、尋求更高增長質量的步伐。在貿易談判倒逼下,這種步伐實際上更加快了。

從資本市場層面來說,決策層也不希望資金繼續囤積在週期和白馬上,而希望向扶持新經濟傾斜考慮。

第二,經過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的摸索後,監管層面已經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防控傳統週期品漲價的策略。對於保證傳統週期行業在堅持供給側改革路線不變之下(雖然節奏力度有所放緩),保持平穩非常有信心。

個人以為,發改委此次對煤價出手並非是個案,而是未來可能對更多其他漲價品種出手的一個預演,因相比煤價漲幅,紙張以及染料等部分化工品的漲幅是遠遠超過煤炭的。

可以預料的是,6月份,在總體以應對中美談判的大局為主進行政策部署的同時,在次要政策主線上,遏制國內鋼鐵煤炭有色化工等主流週期品的新一輪漲價風潮,是監管層會特別關注的另一條政策主線。投資者需要警惕,6月份類似的對其他週期品漲價的遏制政策會否再度發生?

概率是很高的!

第三,當前市場預期對於漲價品重演2017年上半年的結構性行情,信心也是相對並不是那麼充分了。

除了A股向來對同一概念炒作“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喜新厭舊,週期品儘管在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一季度有一定幅度調整,但相比2017年仍然比較高,是市場對週期漲價重演不感冒的另一個原因。從預期層面來說,資金對於這種預期差相對縮小的品種,也不願意投入太多資金來做了。


當然,發改委對控制煤炭價格的表態,雖導致煤炭板塊在5月23日大跌3.61%,創下兩個月來最大單日跌幅,但這卻成為火電企業的重大利好。

從中長期來看,動力煤價格下降應是趨勢。而一旦煤價下行趨勢確立,煤價下跌帶給火電業績的增厚可觀。這對電煤成本佔了絕對大頭的火電企業來說,是一個重磅利好!其業績改善預期將會顯著提升。

除了政策利好的短線刺激,從中期層面而言,最新的發電和用電量數據也證實火電企業當前處於供需兩旺,基本面不錯。

根據統計局公佈數據,1-4月,全國累計發電量為2087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7%,增速較去年同期增長1.1個百分點。4月當月發電量510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9%,增速較去年同期增長1.5個百分點。可以說電力供給較為旺盛;而根據國家能源局公佈數據,今年4月份,用電量持續高增長,創近七年同比增速新高。根據能源局公佈數據,4月份全社會用電量521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8%;1-4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210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3%。這顯示4月份社會用電錶觀消費量強勁。

除了經濟數據相關刺激外,今年江淮、華北地區入夏早。5月中旬已出現33度以上高溫天氣,提前進入用電高峰,電力行業需求繼續巨幅擴張值得期待。市場也不會忽視這一催化因素。

不過,火電行業的好轉又是另一個邏輯了,跟週期漲價就相悖了。


個人以為,當前來看,未來漲價預期推升力最強的,要數化工品了(特別是原料依賴進口的細分品種),煤鋼有色已經難成氣候。今年來部分化工品的漲價,部分原因除了是類似於2017年煤鋼有色漲價的供給側改革去庫存和環保加碼的內因催化,外部受美國人在中東搞事、在南美硬懟產油大國委內瑞拉,導致全球油價居高不下,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是我們的國內政策無法主導控制的不確定性。

而從特朗普到處搞事的尿性來看,強美元、地緣緊張,大概率都會推升油價繼續上漲,這是未來化工品跟隨漲價的一個重要催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