祺祥这个年号为什么被弃置不用了?

西溪丛语

文/搞哥读史

同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唯一一位拥有过两个年号的皇帝,一为“祺祥”,二为“同治”。不过祺祥这一年号,还没来得及正式使用,就被清朝官方给废弃了。

废弃的原因很简单,咸丰皇帝死后,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势力与太后恭亲王势力发生权力争斗,并在祺祥政变中失败被杀。“祺祥”这个年号,是八位顾命大臣起的,他们失败后,这个年号也与他们一道,被胜利者丢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一、

“祺祥”一词,出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有吉祥如意的含义。我们知道,自道咸以降,大清面对内忧外患不断。咸丰驾崩时,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内乱还未平定,确实需要起个吉祥的年号转转运。顾命大臣选这两个字当年号,倒也无可厚非。

不过,在恭王那边的人看来,“祺祥”这两个字,就起的不怎么好了。比如周祖培的西席李慈铭就评论道:

“元号又用‘祺祥’二字,无论文义不顺,且‘祺’字古无用者,‘祥’字唯宋少帝‘祥兴’用之。嗣子幼冲,自不知所检择,而廷臣亦无有言者,岂真国威所劫乎?不学之弊,一至于此,呜呼,国家可无读书人哉。”

在顾命大臣的政治对手看来,“祺祥”年号,不但不吉祥,而且还显得不学无术。所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夺权后,“祺祥”便不能再用,而改用了寓意两宫太后同朝而治、垂帘议政兼而有之的“同治”年号。

二、

“祺祥”年号虽未正式使用,但八位顾命大臣曾一度下令让户部制造祺祥通宝和祺祥重宝铜钱,并且流通了一段时间。

当时,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又传闻远在热河避难的皇帝病重,一时弄得人心惶惶。京城的奸商趁机与贪官勾结,滥发银票,造成北京物价飞涨。肃顺等人赶制新钱,是为了尽快废除滥发的银票,用足两的“祺祥通宝”代替,以平抑物价。

祺祥政变发生后,祺祥通宝和祺祥重宝被清廷回收,但仍有一部分留存了下来,成为了一种比较罕见的钱币收藏品。


搞哥读史

明清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与明朝之前的皇帝不同,明清时期的皇帝一般可以直接用年号来识别,比如永乐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但是在明朝以前,因为皇帝所使用的年号太多,所以我们只能用谥号来进行分别。不过在明清时期有两个皇帝是使用了两个年号的,一个是明英宗(先后使用了“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一个就是清朝的同治皇帝(使用了“祺祥”和“同治”两个年号)。

祺祥这个年号听起来并不比同治这个年号差,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更好听,更有象征意义的。但是同治帝这个年号只使用了很短的时间,一个月都不到。原因是什么呢?

咸丰帝去世后,留下八个辅政大臣,其中包括肃顺、载垣、端华、穆荫等,祺祥这个年号就是八大臣拟定的,从字面来看,八大臣或许是对年幼的同治帝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因为八大臣与慈禧太后、恭亲王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所以在八大臣回京后,以慈禧为主导,发动了政变,处斩了肃顺等人。因为发生政变的时候,同治帝使用的还是祺祥政变,所以这场政变又被称为“祺祥政变”。

政变发生后,慈禧太后等主导改变了八大臣的许多内外政策,其中就包括改年号,年号从“祺祥”改成了“同治”,而之所以使用“同治”这个年号,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共治有很大关系。不过,同治帝是一个苦主皇帝,年纪19岁就驾崩了。


青年史学家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朝天子一朝臣。

对于题主所说的年号,恐怕也是适用于此

公元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遗命其子爱新觉罗·载淳继位,当年爱新觉罗·载淳只有6岁,以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领侍卫内大臣景寿为辅政大臣,号称八大臣。

八大臣拟定载淳的年号为“祺祥”。

却不料,随后政治嗅觉和欲望极其强烈的载淳生母--时年27岁的叶赫那拉氏勾结咸丰帝的六弟---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政变得到了大学士贾祯、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的支持,握有兵权的僧格林沁、胜保等人的支持。

1861年十一月二日,两宫太后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罢景寿等军机大臣职。辛酉政变成功,很显然,八大臣拟定的“祺祥”年号已经是过去的历史了

,大学士

周祖培揣摩上意,上书废止“祺祥”年号,改用“同治”年号。

“同治”,表示两宫太后临朝同治之意。慈禧太后一听十分高兴,特颁谕旨,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并命停铸“祺祥”钱,改铸“同治”钱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