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上海老外都開始嘲笑北京老外,為何中國人地域歧視這麼嚴重?

連上海老外都開始嘲笑北京老外,為何中國人地域歧視這麼嚴重?

美版知乎上有這樣一貼,上海老外和北京老外如何看待彼此?結果很多網友談到,上海老外和北京老外相互瞧不起對方。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的地域歧視為何這麼嚴重,連老外都深受影響。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談談這個問題。

地域歧視在當今社會確實是普遍存在的,普遍到你很難在身邊找到一個不帶有絲毫地域偏見的人,尤其是作為一個在河南上了四年大學的人,我更是深有感觸。地域歧視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準確來說,地域歧視這東西是中華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文化傳統。別看現在網上整天地圖炮滿天飛,古人們玩起地域黑來也是溜得飛起。

地域歧視從先秦就開始有了。

先秦諸子的筆下出現了許許多多嘲笑某地人的段子,而這些段子呢,都千篇一律地指向了當時的宋國(今河南省境內)。

《列子》曾經講到,有宋國人在冬天裡曬太陽,覺得很舒服,便想把這個“享受秘方”獻給國君,並自信能領取重賞;《莊子》裡說到,有宋國人善於做衣帽,就去越國經營企圖發財,結果越國人都是剪短髮的紋身大漢根本用不著衣帽,因此慘遭賠本;《韓非子》中還有宋國人不聽鄰居勸告,沒有及時修補下雨天被浸壞的圍牆,結果家中被盜,他反而懷疑盜賊就是好心給他提建議的鄰居……而守株待兔、揠苗助長這類的事情也都發生在宋國人身上。

雖然先秦諸子百家的學術見解和政治主張各不相同,但對於宋國人的態度,卻是十分一致的。

除了宋國,另一個地域歧視的主角是鄭國(今河南省境內),最出名的就是“鄭人買履”和“買株還珠”的故事了。雖然也有貶低楚人、齊人的段子——“刻舟求劍”的就是楚國人——但為數不多,而且也不像對待宋鄭兩國這般鄙視。有時候在不同的著作裡,明明是同一個故事,但就是主人公“宋人”變成了“鄭人”。

先秦之後,直到北宋,中國的地域歧視才發展到一個高潮,尤其是南北方的互相歧視。出身陝西籍的一代名相寇準認為“南方下國,不宜多冠士”, 甚至在狀元人選的最後確定時期竭力主張將南方籍的考生更易為山東平度人的考生,併為此而逢人便誇口:“又為中原爭得一狀元。”

連上海老外都開始嘲笑北京老外,為何中國人地域歧視這麼嚴重?

到了王安石變法時,這種歧視已經公開化了。因為主張變法的都是南方大臣,保守的都是北方大臣。山西人司馬光就說王安石:“心術似福州。”公然歧視了福建人。還有一位不主張變法的知識分子劉摯,宋神宗時問他你認不認識王安石?他可是老誇你呀。劉摯不買賬,說我是河北人,跟他不熟。

宋代史書裡關於北方習俗的記載就是“質樸忠直”“勁悍忠勇”“勤稼穡”,關於南方是這樣——兩浙:“善進取,急圖利,而奇技之巧出焉”,廣南“民性輕悍”,江東“俗習驕脆”,蘇州“驕奢好侈”,“長沙民最喜訟,號難治”,四川榮州“姓名顛倒,不知禮法”……

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根本就沒拿地域歧視當回事兒,文藝作品和公共空間裡充滿了各種地域奚落,甚至不乏對殘疾人、病人等弱勢群體的嘲笑,但當歧視轉移到自身時,又變得特別敏感。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民意調查顯示,有高達30.6%的人認為身邊存在著地域歧視。同時,中國的地域歧視也存在著明顯的“歧視鏈”。

在當下,最明顯的歧視鏈是“城市歧視農村”。這種歧視源自城鄉二元體制,城市人是吃“商品糧”的高等人,這種不平等也由此延續下來。在上海話中,一直有一個最為顯著的歧視詞語“鄉窩寧”,意思就是鄉下人。《中國青年報》在最近的一份調查中顯示,有40.3%的受訪者認為,“農村人”的叫法仍然存在歧義,53.9%的受訪者認為“農村人”和“城裡人”差距仍然很大。

另一條顯著的歧視鏈是“本地人歧視外地人”,這種歧視是伴隨著近30年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產生的。最為典型的就是2005年深圳龍崗警方懸掛的橫幅“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伙”,不只是在深圳,河南人每到一地,當地人都用異樣眼光看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狀態。著名的順口溜:“十億人民九億騙,河南人民是教練,總部設在駐馬店。”

類似的還有安徽人,因為安徽人大量去上海打工,而被上海本地人稱為“白完”(安徽省的簡稱皖)。不過現在,本地人對外地人的歧視,在很多大城市已經不侷限於針對特定地域人群,比如北京人口中的“外地X”,上海人口中的“硬盤”。

連上海老外都開始嘲笑北京老外,為何中國人地域歧視這麼嚴重?

中國為什麼成為地域歧視的重災區?

還有“富裕地區對貧窮地區”的歧視,這是最古早的地域歧視。在中國,不僅省與省之間存在這種歧視,就連一個省內部也不可避免的因為經濟狀況踩來踩去。比如江蘇省,長江南岸的城市相比長江以北的城市更富裕一些,由此形成了“蘇南人”對“蘇北人”的歧視,江蘇省也被稱為“內訌最為嚴重的省份”。

同時,還存在著“中央對地方的歧視”,被歧視的還是上海和廣東這兩個相對發達的地區。1990年,電視劇《渴望》在全國尤其北中國曾達到萬人空巷的熱度,劇中唯一一個反面人物,就是以上海男人的形象塑造的,而且名字就叫王滬生。自《渴望》之後,影視劇、春晚小品等場合出現的上海人形象,也多為自私自利、斤斤計較一類的典型。

而在春晚舞臺上,廣東人的形象基本可以總結為普通話不好、傻里傻氣、俗氣……而且出現的角色也以暴發戶、騙子為主。

最近一些年,還出現了因為一起個案而導致對整個地域的歧視。前文所說到的河南是個例子,除此之外福建全省、廣東電白也都曾因電信詐騙而躺槍。

連上海老外都開始嘲笑北京老外,為何中國人地域歧視這麼嚴重?

中國為什麼成為地域歧視的重災區?

全世界都有地域歧視存在,為什麼中國表現得最為明顯?不僅僅是因為有歷史傳統,也因為有現實因素的左右。

地域歧視出現的原因是因為,由於經濟,文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地區之間的客觀差異因為人的刻板印象而變成了地域歧視。在中國的地域歧視中,最明顯的特點是,不會將原因歸結為個人原因,而會籠統地推到地域,環境等更虛的社會因素。動輒拉上整個省份的人墊背,這種標籤化造成了地域歧視的流行。

同時,地域歧視固然與各地區的地方傳統,文化差異存在關係,但最密不可分的是其經濟發展水平。無論是在本國內部,還是國際之間,受歧視的一方的經濟水平多比較落後。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更加劇了中國人的“嫌貧愛富”。

經濟基礎帶來的地域歧視,只要經濟條件改善總有淡化和解決的一天,人為製造的區域不平等則不然。很多有中國特色的地域歧視,比如城市歧視農村、中央歧視地方,它們的出現並不是因為經濟水平差異,而是歧視性制度的存在。比如很多地方針對外地人的人口管理政策,強化了地區間的差異。無論是在教育、就業還是各方面的社會福利,都會因為這些制度造成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在原有地域偏見的基礎上,更會催生出地域之間的相互敵視。就像是很多京城裡的賣冰棍的小販也看不起外地人,不論你是務工還是來旅遊。

在英國沒品笑話百科上,利物浦就因少女媽媽問題成為最糟地域歧視的地方之一。而在中國,這種地方往往會變成河南、安徽、蘇北……這些段子的傳播性很高,又會加深人們已經形成的地域偏見。媒體在新聞報道時選擇性的強調地域背景,同樣會助長地域歧視的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