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1,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代文學大師楊絳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歲。1911年7月17日,楊絳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多年前,錢鍾書給了楊絳一個最高的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2,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學養深厚,早年留日,後成為江浙聞名的大律師,做過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辛亥革命前夕,楊蔭杭於美國留學歸來,到北京一所法政學校教書。1911年7月17日,楊絳在北京出生,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3,楊絳排行老四,在姐妹中個頭最矮,愛貓的父親笑說:“貓以矮腳短身者為良。”楊絳八歲回無錫、上海讀小學,12歲,進入蘇州振華女中。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4,在父親的引導下,她開始迷戀書裡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來啃,讀書迅速成為她最大的愛好。一次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她說:“不好過。”“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5,1932年初,東吳大學因學潮停課,21歲的楊絳與朋友一起北上,當時大家都考上了燕京大學,準備一起入學。但楊絳臨時變卦,毅然去了清華當借讀生。母親後來打趣說:“阿季的腳下拴著月下老人的紅絲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華。”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6,當年3月初,楊絳去看望老朋友孫令銜,孫也要去清華看望表兄,這位表兄不是別人,正是錢鍾書。兩人初見,楊絳眼中的錢鍾書身著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7,當時兩人只是匆匆一見,甚至沒說一句話,但當下都彼此難忘。錢鍾書寫信給楊絳,約在工字廳相會。一見面,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楊絳答:“我也沒有男朋友。”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8,從此兩人便開始鴻雁往來,“越寫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楊絳覺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難受了好多時。冷靜下來,覺得不好,這是fall in love(墜入愛河)了。”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9,多年前,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把它念給錢鍾書聽,錢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楊絳答:“我也一樣。”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10,1937年5月楊絳在英國牛津生下女兒,取名錢瑗。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11,八年後從幹校回來,楊絳動筆寫了《幹校六記》,名字仿擬自沈復的《浮生六記》,記錄了幹校日常生活的點滴。這本書自1981年出版以來在國內外引起極大反響。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12,1966年,錢鍾書和楊絳都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楊絳還被人剃了“陰陽頭”。她連夜趕做了個假髮套,第二天照常出門買菜。而在此期間,錢鍾書仍寫出了宏大精深的傳世之作《管錐篇》。楊絳也完成了譯著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訶德》。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13,女兒錢瑗一語道破:“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濃烈、刺激,喝完就完了。”不過,書出來後,卻只能在櫃檯底下賣。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14,求學時老師給楊絳的批語是“仙童好靜”,在英才濟濟的東吳大學,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楊絳是班上的“筆桿子”,東吳大學1928年英文級史、1929年中文級史,都由她“操刀”。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15,楊絳在清華沒能拿到碩士學位,後陪錢鍾書西方遊學,也未攻讀任何學位,但她一路旁聽,一路自修,坐擁書城,遍讀喬叟以降的英國文學,還不時和丈夫展開讀書競賽。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16,兩人回到家中無事,便對坐讀書,還常常一同背詩玩兒,發現如果兩人同把詩句中的某一個字忘了,怎麼湊也不合適,那個字準是全詩中最欠貼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17,錢鍾書從昆明回上海後想寫《圍城》,楊絳甘做“灶下婢”,輔佐夫君全力搞創作。閒時在陳麟瑞、李健吾等人的鼓動下,嘗試寫了部四幕劇《稱心如意》。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18,沒想這位自稱業餘的劇壇新手“出手不凡”,第二年《稱心如意》在金都大戲院上演時“引來陣陣喝彩聲”,一鳴驚人,她所署的筆名“楊絳”也就此叫開。此後,楊絳又接連創作了喜劇《弄真成假》、《遊戲人間》和悲劇《風絮》。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19,楊絳的父親和姐妹一同去看了《弄真成假》,聽到全場鬨笑,問楊絳:“全是你編的?”她點頭,父親笑說:“憨哉!”1945年,夏衍看了楊絳的劇作,頓覺耳目一新,說:“你們都捧錢鍾書,我卻要捧楊絳!”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20,譯稿歷經“文革”的摧殘,“被沒收、丟棄在廢紙堆裡”,最後“九死一生”,逃過劫難。1978年4月,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國王和王后訪華,她應邀參加國宴。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21,寫於1980年的《洗澡》,是楊絳迄今為止惟一一部長篇小說。“洗澡”是建國初“三反”運動中的專有名詞,指的是知識分子需要對自己思想“骯髒”面徹底“清洗”。這部18萬字的小說被施蟄存譽為“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22,1997年,被楊絳稱為“我平生唯一傑作”的愛女錢瑗去世。一年後,錢鍾書臨終,一眼未合好,楊絳附他耳邊說:“你放心,有我!”內心之沉穩和強大,令人肅然起敬。“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23,當年已近九十高齡的楊絳開始翻譯柏拉圖的《斐多篇》。2003年,《我們仨》出版問世,這本書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中國人。而時隔4年,96歲高齡的楊絳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被評論家稱讚:“九十六歲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24,錢鍾書留下的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餘頁,也被楊絳接手過來,陸續整理得井井有條: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館札記》,178冊外文筆記,20卷的《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也於2011年面世。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25,北京三里河,一個屬於國務院的宿舍小區,全是三層樓的老房子,幾百戶中惟一 一家沒有封閉陽臺、也沒有室內裝修的寓所“為了坐在屋裡能夠看到一片藍天”,便是楊絳的棲身之處。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26,自1977年搬進來,她就再沒離開過。曾經的“我們仨”,只剩下她獨自一人在整理錢鍾書的學術遺物,筆耕不輟。在她身上,人們會忘掉時間的殘酷:105年無情而漫長,而她一如既往地柔韌、清朗、獨立,充滿力量,也給人溫暖……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影像|楊絳的文學人生

27,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