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養孩子那麼累?5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為什麼中國人養孩子那麼累?5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爸爸媽媽們,如果有一個問題,您被要求必須誠實回答:“養孩子,你覺得累嗎?”您會怎麼回答?真希望爸媽的回答是:“不累,很愉快。”但書集君也確實聽聞過各種各樣的累:累成狗了!累成黃臉婆了!累得都後悔生孩子了!累得夫妻倆恨不得天天吵架!

為什麼一些家庭養孩子養那麼累呢?

下面這5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對孩子期望太高

在絕大多數有孩子的中國家庭裡面,孩子都是中心中的中心。父母們整天圍著孩子轉,事事為孩子打算籌謀,而且這種籌謀,從懷孕起,到整個孕期、孩子出生、孩子上幼兒園、孩子上小學中學高中,直到孩子上大學、孩子工作、孩子結婚、孩子買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幾乎無一日間斷。

期間是各種操心、各種比較、各種選擇、各種糾結、各種傾盡全力、各種力不從心、各種滿心希望、各種灰心失望、各種不滿、各種早知今日、各種悔不當初,常常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後又是對孩子回報父母、孝順父母的各種期待。如此心力交瘁地幾十年,怎麼能不累?

書集君認為,這麼累的根源,就在於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對孩子自己發展的期望,也包括對孩子回報父母的期望。

前者包括,希望孩子成功、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希望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希望孩子實現父母當年未曾實現的夢想。後者包括要求孩子不負父母的期望和養育、以自己的成功給爸爸媽媽帶來成就感和人生滿足感、在長大成人後能夠以孝順、各種形式的反哺來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期望如此之高,壓力山大的不但是父母,還有孩子。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對孩子期望這麼高呢?他能成為獨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經很好了嗎?如果爸爸媽媽能夠看開這一點,拋開對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祿的期待,關心孩子和父母自己內心的安寧和滿足,育兒生活,會輕鬆很多。

為什麼中國人養孩子那麼累?5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看別人太多,攀比之心過重

別的孩子都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了,我們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別的孩子都在吃好幾百塊一桶的洋奶粉,我們不吃,會不會影響孩子發育?別的孩子都在穿名牌、大牌,我們不買,會不會被笑話很窮?

別人、別人、別人……在相當多爸爸媽媽的眼裡,時時刻刻都看到太多別人,自己做什麼、怎麼做,常常以別人做什麼、怎麼做為準則、指南,既要時刻看著別人,自己又要時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隊,如此怎能不焦慮、不累心?

但是,別人是別人,我們是我們,我們自己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行為方式,為什麼要跟著別人跑呢?相信爸爸媽媽們能看開這一點,育兒之路上的勞心勞力,又會省去很多。

對孩子事務插手太多,孩子不能自主

做父母的,都希望對孩子盡心盡力,但常常是對孩子的事務插手太多,培養出從小到大都不能自主的孩子。

孩子上學,幫著背書包、記作業;孩子寫作業,爸爸媽媽在一旁陪著、盯著;老師佈置了什麼任務,常常是孩子還沒搞清楚要做什麼,爸爸媽媽已經奮不顧身地撲上去,幫著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說盯著孩子吃飯、穿衣、洗澡、上廁所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事務。

這樣被“照顧”著的孩子,生活中幾乎只剩下了上課、上興趣班這兩件事,既發展不出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發展不出自主生活的能力,爸爸媽媽就只好一直照顧著、伺候著、累著了。

只有從小培養孩子自主,包括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爸爸媽媽才能做到真正的輕鬆。這樣不是為了偷懶,而是讓孩子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自由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為什麼中國人養孩子那麼累?5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爸爸參與過少

有一個很犀利的說法,叫“喪偶式育兒”,說的是爸爸不參與育兒、缺席孩子成長的狀況。爸爸不參與帶孩子,帶孩子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兒,恐怕是不少中國家庭的常態,也是相當多媽媽覺得帶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採取“爸媽合作”的方式來帶兩個孩子,既分擔育兒生活中的具體工作,也共同討論關於孩子的各種大小問題,得出一致見解,然後一起付諸行動。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工作量通過分擔得以減輕,二是孩子與父母兩個人,都可以建立起親密關係,當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讓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得更健康、健全。

信息過載,缺乏主見

中國爸媽養孩子累,除了上面說的這些原因,還有一個不是那麼明顯,但是很確定存在的原因,就是接觸過多信息,但對如何育兒,缺乏主見。

這裡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趕緊去學著做胎教;那裡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趕緊帶著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早教班;這裡看到新生兒需要游泳鍛鍊,就帶著娃去嬰兒游泳館;那裡看到孩子要補這個補那個,就趕緊去收集大量信息,反覆比較補這個哪個產品更好,補那個哪個產品更好。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蒐集儘可能多的信息,然後跟著這些信息東奔西跑上了。

書集君覺得,這其實是育兒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斷舍離”的部分——我們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過自主的閱讀、學習,形成自己的“主見”——我知道什麼樣的方法是好的,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我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堅持,哪些方法要調試。這樣,既不需要被過載的信息衝擊、淹沒,又能夠在育兒生活中採取簡潔、有效、恆定的方式,整個過程,會簡單、輕鬆很多。

為什麼中國人養孩子那麼累?5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是不是在做了父母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並不比當年的父母更懂教孩子:對孩子缺乏耐心而大吼大叫;期待他考第一名;送他去各種各樣的興趣班;給孩子落後於時代的價值觀.....付出很多的辛苦,還是感到茫然,像被裹挾在洪流之中,停不下來。

《願你慢慢長大》,一本“慢養育”的名家散文合集,收錄了近30篇隨筆,包括父母寫給孩子的書信、自身成長經歷之談以及對於子女的教育看法等,提供了許多值得家長借鑑的教育經驗。

這些隨筆的作者來自不同領域,有教師、作家、學者、科學家、商人,也有普通人,他們寫給子女的書信溫馨感人,對孩子個性的認知與思考真實、客觀,充滿人性,對自身的成長經歷充滿反思,對下一代的教育擁有相對獨特的看法。

劉瑜、周國平、賈平凹、慶山、劉慈欣、馮唐、李銀河、林清玄、豐子愷等用最本能的愛意寫就一封封誠摯的家書。他們與你分享自己對孩子的愛和期待,一起聊聊關於教養的真心話。

父母最需要思考的12個問題:

1.我的小孩,他的命運、未來、人生的幸福最終是建立在什麼東西之上的?這是我要第一思考的問題。

2.所有的焦慮,來自比較。我可別再比了。

3.每個人都有積極向上的天性。不要太緊張了。不要把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更不要在施加壓力的過程中,把人的恐懼,貪心,功利也傳輸給了她。

4.想過嗎?有多少人在利用你的焦慮?我們的好多做法,是真的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自我滿足?我們是不是被早教培訓市場利用了?為什麼要按照別人的項目來規劃自己的孩子?有些錢,不花就不花了,心不要不安。

5.不管願不願意承認,早晚我們都會知道,規劃孩子。很多努力都是徒勞的。

6.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放手,讓生命中保留一些不確定的東西,讓孩子自己依靠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去發現和尋找。也很好啊。

7.我們的言行,會感染到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

8.把“我這是為你好”從自己的字庫裡刪除。

9.每個人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接受這一點並不難。

10.認真聽孩子說話,尊重她的選擇,給她安全感和信任感。比報任何興趣班重要。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幫助她有長遠的夢想和階段實行計劃。與其去跟別人比,不如跟過去的自己比。

11.我是什麼樣的一個人,我的孩子也將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12.最好的教育就是做好自己。過好一家人的日子。

為什麼中國人養孩子那麼累?5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孩子的世界何等廣大,希望他們成為優雅而可愛的人,也願他們成為快樂的自己。

《願你慢慢長大》,一本寫給孩子的書,更是一本寫給天下父母的書。

讓我們一起慢慢摸索、成為更好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