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你最爱哪碗面?

徐绍骝

我最早吃的是观振兴的焖肉面,那时候没钱,还想吃肉,只能吃这个面。

后来吃胥城的奥灶面,也许是喝酒的原因或者是名气太大,期望值太高的原因,没吃出惊艳的感觉。

有段时间天天吃香菇面,苏州人喜欢吃硬面,就是没有完全煮熟的面,我本来喜欢吃煮的熟一点的面,就是在吃香菇面的时候,发现如果面生一点的话,放到碗里,浇上红汤后,面会吸收汤的味道,如果面煮的太熟了,就会涨满碗,看着就影响食欲。年轻的时候饭量大,吃的快,三口两口就吃完了,没发现这个问题。

扁尖肉丝面,辣酱面,虾仁面,两面黄都吃过,换换口味而已。

斜塘老街的洪登记开张时,吃了碗奥灶面,相当不错,把汤都喝完了。那段时间有朋友就带过去吃面,次数多了就感觉平常了。

十全街的同得兴,听说不错,冲着枫镇大肉面的名气过去吃了一次,更精致的焖肉面而已,看来对事物不能抱太大希望,会影响心情和味觉,后来又去吃了几次,毕竟做的比其他家精细到位。

女儿三岁的时候,骑车带她去爬山,在灵岩山山脚下随便找了个小面馆,两人点了一碗面,怕她不喜欢吃,就拿个小碗一点一点的夹给她吃,没想到一碗面基本上被她吃完了,只好再叫一碗吃。好不好吃还要看累不累饿不饿。

吃的最多的是藏书羊肉面,一个冬天赶不上饭点的时候,随便走几步就能找到藏书羊肉店,随便要上一碗,多加点肉,再加上辣椒酱和醋,吃个酣畅淋漓。

我不是美食家,我没有敏锐的味蕾,我没有特别的味道偏高,更没有悠闲的时间,去吃头汤面,也不懂如果搭配吃双浇面更有味,同一款焖肉面,我分辨不出观振兴、陆长兴、朱鸿兴、东吴面馆等等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我只是来苏州时间长了,稀里糊涂的吃的多了点吧。

三千年古吴水,五百碗老汤面。爱吃,您就来一碗。


梦散人痴

说到苏州面,印象最深的是陆文夫一本叫做《美食家》的小说。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个住在苏州,毕生以吃为乐的“资本家”。上世纪中叶,历史风云变幻时势浪潮如涌,这位资本家也曾起高楼宴宾客,转眼楼塌了蜗居老公房,然而关于“吃”这件事,却是从未放弃,终日钻研吃什么、如何吃、怎样最好吃?生生把自己吃成了苏州城中鼎鼎有名的“吃主儿”。



苏州人的早餐,从一碗汤浓面清的焖肉面开始。《美食家》中这位吃主儿,数十年雷打不动的一个习惯,是必须早起去吃“朱洪兴”的头汤面。

“朱洪兴”是一家苏州老字号面馆的名称,所谓的“头汤”,则是指面条店当天刚开门时,用换上的清水煮出的第一批面条。老饕们坚信,头汤面才能最大限度保持面条的原汁原味。又因为底汤香浓的关系,即便是一碗阳春面,面条吸收了饱满的鲜汤汁,吃起来也不会寡淡,反而浓厚相宜。



苏州人吃面讲究得很,味浓味淡、面硬面软、汤宽汤紧、青重青免这些行话一喊出来,简直让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丈二摸不着头脑。不过百变不离其宗,苏州面的精髓在于汤水。朱洪兴的吊汤,以猪肉、鸡肉、筒骨、鳝骨、虾脑、螺蛳肉为原料,先加水煮透,再吊出清汤,是以一碗清汤面,看似寡淡,其实味道极为浓郁回味绵长。

江南人吃东西一向讲究时令,以前朱洪兴的面色亦是四季分明。春天是虾仁面、爆鳝面;夏日大肉面;秋风起蟹脚痒,菜单上要添虾蟹面;冬天北风呼啸,热腾腾的蹄膀面吃下去暖胃暖心。不过到如今,朱洪兴的面不分季节,品种基本齐全。外地游客若想尝一尝地道苏州滋味,此处万不可错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