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为后来者,为什么不接受刘邦的教训,分封子孙引起战乱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平民皇帝都是极为的佩服的,特别是朱元璋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励志传奇。白手起家,南征北战,建立了一个远迈汉唐的辉煌帝国,明王朝的血性和气节更是被后世之人所津津乐道,当然朱元璋也有着不少被人诟病的地方,如杀戮功臣,又如分封子孙。

朱元璋作为后来者,为什么不接受刘邦的教训,分封子孙引起战乱

朱元璋可以说对刘邦很是崇拜,可能这就是惺惺相惜吧,他很喜欢听刘邦的事迹,后来他杀戮功臣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汉高祖的影响,虽然不免血腥和铁血无情了,但是为了朱明江山永固,此做法也无可厚非,问题是作为一个后来的帝王,朱元璋为什么就不接受刘邦分封的教训,一意孤行呢?

汉初刘邦为了西汉王朝能够传承久远,就将目光放在了功臣武将之上,那个曾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韩信被其诱抓,最后死于钟室之中,妇人之手;勇将彭越被诛三族,枭首示众,死后被剁为肉酱;英布恐惧而起兵反叛最终落得个生死的下场,最后高祖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朱元璋作为后来者,为什么不接受刘邦的教训,分封子孙引起战乱

从那一刻起,刘邦就明白外人是靠不住的,所以他分封了自己的子孙亲族,后来在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以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叛乱,此次的战乱导致了西汉的战乱,朝廷的动荡,几乎有亡国之危。

这件事情被清楚的记载下来,作为汉高祖的粉丝,明太祖应该是明白这一段史实的,可是他最终在和刘邦一样剪除文武功勋之后,他也像刘邦一样分封了自己的儿子作为藩王镇守边境,保明帝国江山永固。

朱元璋作为后来者,为什么不接受刘邦的教训,分封子孙引起战乱

其实,朱元璋这么做,是源于对自己的强大自信,一个开国之君,自然认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乾坤独断。朱元璋儿时的经历就让他天生缺乏安全感,不习惯于将江山交到外姓人的手中,而天然的更倾向于自己血浓于水的皇子们。

其实关于这件事,朱元璋和朱允炆之间就有过对话。太孙曰:“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漠然,良久曰:“汝意如何?”然后朱允炆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结果朱元璋也表示了认同。其实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朱元璋是考虑过诸王的事情的,只不过出于天然的父子关系,以及自我的判断,朱元璋并不太愿意相信子孙会反叛。他更相信分封诸王,才是最保险的措施和方法。

朱元璋作为后来者,为什么不接受刘邦的教训,分封子孙引起战乱

结果是在个人的利益得失上,亲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牢靠,叔叔们对侄子的调令并不太服从,对中央缺少敬畏之心,最终在削藩之下,就有了燕王朱棣的早发,后来协同宁王朱权,靖难之役直接导致了朱允炆的惨淡下场。

最终还是发生了最不想出现的一幕,历史就是如此的相似而雷同,经过一千多年后,在这片黄土地上,同样是开国之君的分封之举而导致了国家的战乱,只不过结局不同罢了。

朱元璋作为后来者,为什么不接受刘邦的教训,分封子孙引起战乱

不知道朱元璋要是知道历史的导向是和他的期待不同步,他会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