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因為房價高離開一線城市,現在二線城市房價又高了怎麼辦?

當初因為房價高離開一線城市,現在二線城市房價又高了怎麼辦?

山川網:我曾經分享過一個觀點——如果你離開一線城市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房價高,那麼離開後等待你的未必就是幸福大道。

房價是一個動態的供需關係經濟概念,一個地方的人口匯聚的越多(經濟自然隨之發展),供需關係越失衡,那麼房價就將長期看漲。同理,一個地方的人口日漸流失(經濟自然隨之衰退),供需關係同樣被打破,房價長期就會看跌。

一線城市的人口拐點,恰恰就是在近兩年開始的,其中尤以北京上海為代表。而那些離開北京上海的人,多數去了距離自己家鄉不太遠的強二線城市(新一線城市)。

所以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我們不乏頻繁從各種媒體報道中看到XX二線城市人口新政再傳捷報,新增落戶人口XX萬的報道。而與此同時,部分二線城市並不合理的土地供應規劃和部分利益相關從業者的趁機鼓動,造成了這些城市在過去一年多間恐慌焦慮性購房。

人是環境和輿論的產物,且不以少數人的清醒而影響趨勢的變化。更何況,無論從官方的媒體(不斷宣傳新流入人口),還是民間的輿論(地產從業者渲染氣氛),或是親眼看著很多樓盤不到10%的搖號中籤率,都會讓人加倍恐慌。

二線城市的房價,終於在2017年到2018年,全面成為了不亞於一線城市的新的令人頭痛的問題。

當初因為房價高離開一線城市,現在二線城市房價又高了怎麼辦?

上圖是一份最新的4月份主要城市房價數據。

其中用紫色框標註的城市,屬於目前比較熱門的強二線城市(你也可以稱之為新一線城市)。

大家可以關注下重點,其一是四月份實時房價,其二是環比(上月)和同比(上年)漲幅。除了天津稍微特殊一點外,其餘城市無一例外無論環比還是同比依舊在明顯上漲(在各類嚴格調控政策之下)。

目前最低的是重慶和長沙,由於面積大,出讓土地多,房價基數低,所以目前還能保持在1.1~1.2萬的均價,但是環比/同比漲幅上,卻是一點都沒有差到哪裡去的。

最高的杭州和南京,目前都已經到了3萬的區間,和廣州持平了。單純就房價來看,杭州和南京已經可以算作是“一線城市”了。

另一個網紅城市成都,均價已經超過1.6萬,這個數據還是在成都由於近期房地產交易過熱,被政府嚴格限制了新房成交價上限的前提下。實際上目前成都一二手房房價倒掛現象嚴重,1.6萬也並不能完全說明成都現在真實的房價情況。

在一線城市房價四五萬的時候你選擇了“逃離”到二線城市,但是如果你沒能及時在二線城市買房,接下來要面臨就是二線城市的兩萬元階段。

是否在一線城市買不起房的你,到了二線城市就一定能買的起?

當初因為房價高離開一線城市,現在二線城市房價又高了怎麼辦?

正巧,今天國家統計局剛剛發佈了2017年的全國平均工資數據。相比各個招聘軟件發佈的數據由於更多集中在相較收入更高的第三產業(比如互聯網行業明顯拉高了平均值),國家統計局這份樣本更大,一產二產也被充分計入其中,所以參考性和真實性更強一些。

2017年度全國各主要區域平均工資數據如下:

東部地區:年均67558元,月均5630元;

中部地區:年均50760元,月均4230元;

西部地區:年均56155元,月均4680元;

東北地區:年均54028元,月均4502元。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以上薪資均為稅前收入,實際到手水平需要再扣除社保、公積金和個稅。除了東部地區外,其他三個區域的人均到手收入,大致就是4000元左右的水平。

按照上面我們統計的目前全國主要二線城市房價已經日漸從1.5萬逼近2萬的勢頭(南京/杭州這樣3萬左右的我們就直接去權了),這樣的房價收入比,似乎痛感並沒有弱上多少。

曾經一線城市工作,降維在二線城市買房的情景,目前似乎已經全面開始重新在二線城市上演。可惜的是,現在的三線城市,未來還有多大成長的機會,究竟值不值得再度降維買房呢?

作為影響人口流動進而影響房價走勢的個體,你又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