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海軍為什麼會衰落

在人類經略海洋的近現代歷史上,很少有一個國家,能像英國這樣,從海洋中獲利如此之多,《海權論》的作者、美國著名海軍戰略家阿爾弗需德·那·馬漢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多少世紀以來,英國工業的發展、領土的安全、帝國的存在和世界大國的地位,都可以直接到英國海上力量上來。從地緣環境來看,四面環海的英國,面積不過24.2萬平方千米,地處歐洲西側,隔北海、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咫尺相望,東南部距歐洲大陸最窄處不過3千米,擁有11450千米長的曲折海岸線,優良港灣眾多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執歐、亞、非、北美海域之牛耳向北,可輕易封鎖波羅的海通向大西洋的通道以及北歐和北海的海上交通線;向南,可控制直布羅陀海峽、馬耳他和埃及運河區,把歐洲通向東方的整個地中海的海上交通線置於掌中;向東面,則可封鎖歐洲大陸法國和荷蘭的主要出海港口。對英國人而言,浩瀚的大海,既是防禦強敵入侵的天然城牆,也寄託著本國爭雄稱霸的希望。1436年,英國的一首詩歌《英國國政之控訴》唱頌道:“堅守大海這堵英國的城牆,我們就能得佑於上帝之手。”16世紀時,又有了英國政治家、探險家兼詩人沃爾特·雷利士毫不掩飾的野心推論:“誰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貿易;控制了世界貿易,就控制了世界財富,從而控制了世界!”到了17世紀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軍人物克倫威爾,則把詩歌和推論變成了戰略:作為一個島國,英國要繼續發展,就必須回到海洋;不僅要防守海岸線,還要稱海上。

英國海軍為什麼會衰落

得益於島國的地緣優勢,英國在發展軍事力量時始終能將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集中投入海洋方向。在幾個世紀裡,英國政府都注重奪取海權、優先發展海軍,無論是君主制還是政黨制時期,英國都懂得保持海上優勢的重要性,在國防資源的分配上,海軍一直佔有相當大的比重。1657年,在英國28718萬英軍費中,有7412萬英筒用於海軍;1689~1714年間,英國用於海軍的撥款佔其國防總支出的35%(同一日時期法國的這數字還不足10%)。正因為如此,英國才能在幾個世紀的海權競爭中,避免了歐洲瀕海國家陸海並重的多頭投入,始終保持一支世界一流的海軍艦隊。

正是在這種連貫性的海軍戰略指引下,英國在1588年戰勝了西班牙國國王菲利普二世130餘艘戰船組成的“無敵艦隊”,英國海軍為什麼會衰落

又在17世紀的三次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海上馬車伕”荷蘭,又在19世紀初打敗高盧雄雞法國,從1689年到1815年,英法之間共進行了七次大戰,除地面戰爭外,皇家海軍組建強有力的分遣艦隊,在封鎖法國海岸的同時,充分利用了英國的海軍優勢艦隊的機動性和打擊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結果屢戰屢勝,靠其正確的戰略和強大的海軍存取了大片殖民地和海軍戰略要地。1763年《巴黎和約》簽訂時,英國已佔有加拿大、美國中西部、印度、西非、加勒等比海上最富饒最重要地盤(如馬提尼克島),得到比本土大幾十倍的殖民地和全球性的重大商業利益。對英國無與爭鋒的海上優勢,即便是一代軍事天事才拿破侖,也無法扭轉勝負乾坤,特別是在1805年著名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從納爾遜身上折射出的英國海軍的航海技術、勇氣和戰術,遠非法國海軍所能匹敵,最終確立了英國海上的無敵霸權。英國建立起了一個“從北極到南極、從日出到日落”的日不落帝國 !

英國海軍為什麼會衰落

嚴格來講,英國海軍並沒有衰落,衰落的是支撐它的基礎。恩格斯有言:“現代的軍艦不僅是現代大工業的產物,而且還是現代大工業的縮影,是一個浮在水上的工廠。”英國獨霸海洋100年的背後,不僅有盛極時的英海軍,更有英國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龐大的殖民地。 一方面英國是工業革命的先鋒,西歐和美國在紡織、採礦、治金、機械製造、運輸等部門的工業化,要晚於英國30~50年,在英國國勢極盛的1860年,它生產的鐵佔全世界的53%,煤和褐煤佔50%,幾乎加工消費全球原棉產品的50%。當時英國人口占世界的2%,佔歐洲的10%,但它的工業能力和潛力相當於全世界的40%-45%,相當於歐洲的55%-60%,足見先進的科學技術構成了大英帝國崛起的支柱。另一方面,19世紀後期到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總面積擴大到3350萬平方千米,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4,相當於英國本土面積的110倍,殖民地人口達4億多,倫敦是世界金融中心。由此。英國無可爭牌地是世界強國100多年以來,英國人僅劍經商,把海軍作為維護殖民統治和商業利益的工具,不斷攫取大量財富,反過來又強化其海上力量,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在19世紀後30年裡,英國的海軍經費一直大幅度穩步上升。其中1880-1881年度比1870-1871年度增加1308435磅,10年的增長率達14.5%,1890-1891年度又增加了22030002磅,第二個10年的增長率達20.9%,1900-1901年度更比1890-1891年度增加了26091900磅,第三個10年的增長率達到205.5%在這30年中,英國海軍艦船噸位數始終大於或相當於同時期西歐任何兩國乃至三國海軍噸位之和。同時,英艦的航速、續航力、裝甲防護、艦載武器的攻擊力等也首屈一指,以航速和火力為例,1891年,英國海軍的裝甲艦大半航速達到16節以上,有7艘達18節以上。這個航速水平比同時期的法,德、俄、意、奧、美等都要先進:火力方面,英國裝甲艦裝備824門速射炮,比其他所有各國海軍艦船上裝備的總和還要多出幾倍。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共有大小軍668艘,海軍人員20.1萬人一光這個數字,其他國家就死活也趕不上但是,當以電氣應用為主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來臨時,

首先是英國資產階不思改革進取,維持現狀、抵制變革幾平成了一種主流民意,以致在美國、德國等後發國家面前,英同逐漸喪失了技術優勢和工業壟斷地位;兩次世界大戰又使英國國的元氣大傷,戰後的民族解放運動則剝離了不斷為其輸血的大殖民地網。就這樣,英國一是自已丟棄了技術領先的引擎。二是喪失了經濟的強大馬力,三又被拔掉了殖民地的輸油管,跑車一下子變成了老爺車,雖然老本雄厚,但總有吃光的時候。英國王冠上的獅子從此喪失了利爪,開始一路往下走,於是便導致了英國海軍的整體衰落。二戰結東時,英國海軍總兵力達78.3萬人,擁有航空母艦51艘,作戰艦艇2000餘艘,登陸艇5500艘。起初,英國還力圖保持“第一流大國”的地位,試圖維持全球性海軍力量,希其海軍既能參與世界大戰,又能獨立進行局部戰爭。
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英國海軍仍持著7艘航空母艦、10艘巡洋艦、80多艘逐艦和護衛艦艦、47艘潛艇及小型艦艇和輔助艦船400餘艘。但由於財力所限英國老舊的經濟機器越來越難以維持如此龐大的兵力規模,不僅拿不出錢建造新型艦艇,連現役的腿艇數量都一再削減,最終不得不放棄全球性海軍規劃,實行全面戰略收縮。結果,20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海軍的建設似乎只剩下了裁、裁、裁……到1982年時,連阿根廷都敢在昔日的日不落太歲頭上動土。當英國人在西方盟國的支援下打贏馬島戰爭後,舉國歡慶勝利,但其海軍狀況並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變;縱然英軍一再堅持緊跟美國,也不能挽救皇家海軍的頹勢。21世紀的英國的海軍編隊某種意義上講,當一個帝國海軍的價值只剩下維護傳統和尊嚴時,其前途
恐怕不會遠大。恰如時人所言:“當今世界海軍的發展,已不能仰仗政治結盟和掠存海外殖民利益來維持,而取決於生產線、質量管理,經營技巧、科技創新大戰略等與國家綜合實力密切相關的的因素。”這些關錐因素,恰恰是當今英國的阿克琉斯之踵。大戰略的失敗是最嚴重的失敗,是英海軍衰落的根源。按照英國海軍人士的最新構想:“21世紀,英國面臨著一個不確定的、正迅速變化的以及具有競爭性的全球環境。英皇家海軍的未來構想是以英國國防目標為基礎,維護英國的安全和海上國際秩序,提升國家價值和利益。”但是,眼看曾經橫行五洋的英國皇家海軍,如今連航母都要和法國合造、核潛艇也離不開美國的支持,只能在別人的羽翼下前行,昔日的世界第一海軍.竟然淪落到了這步田地,著實令人無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