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解《老子》之十四:還原一個被誤讀了兩千多年的漢字

這篇,我們用「甲骨文字義」還原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第十二章(通行版《道德經》的第六十四章),請看原文:

亓(其)安也,易□(持)也;亓(其)未□(兆)也,易□(謀)也;亓(其)□(脆)也,易畔(判)也;亓(其)幾也,易□(散)也。為之於亓(其)亡(無)又(有)也,□(治)之於亓(其)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甲[於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以上內容錄自《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

郭店楚竹書《老子》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前、後章內容相關聯。這章內容是上一章,第十一章的延續。

第十章之前,老子寫的都是很專業的「心智系統轉換」的內容,從第十一章開始,老子的寫作內容發生了轉變,變成了向大眾推廣「心智系統轉換」。

所以,這章雖然缺了很多字,但是,依然可以看出,老子是在對大眾介紹學習「心智系統轉換」的好處,以及對初學者鼓勵。

大家來看一下我們整理過的原文:

亓安也,易□也;亓未□也,易□也;亓□也,易畔也;亓幾也,易□也。

為之於亓亡又也,□之於亓未□。

□[□□□□□□]末,九成之臺甲[□□□,□□□□□□]足下。

這章對於真正學習「心智系統轉換」的人來說,價值並不太高,主要是給還沒學「心智系統轉換」的人看的,而且缺字也太多,所以,我們就不去細究其中缺字的內涵了。這章中,最關鍵的一段話,一個字都沒缺:「為之於亓亡又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之前章節關於「心智系統轉換」的概要,「亡又」的字面意思是,不要通過肉體的感覺去認識事物,隱含的意思就是「心智系統轉換」。

看到這裡,大家不要以為,這章沒了有價值的東西可以解讀。缺了這多字,卻讓我們發現了一個被中國人誤讀了幾千年的「亓」字。

「亓」字在之前的第二、五章中大量出現過,但是,都不是關鍵字,所以,我們解讀中也就一直沿用了歷史上的對「亓」字的解讀:「其」。

到了這章,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到了這個「亓」字上,發現,這「亓」字本身就是後世學者對《老子》的誤讀!

而且,這種誤讀進一步加強了我們之前的推測,在老子寫完《老子》的時代,在當時也沒有幾個知識分子能真正讀懂《老子》。

原因非常簡單,當時的「文字、語言」體系,已經發展到了「文字與語言」統一的「文言文」時代。而老子在函谷關寫的《老子》,用的是非常古老的「文字與語言」分離的「文」,所用的字義都是非常古老的甲骨文的字義。

「文言文」所表達的是「意」,而「文」所表達的是「象」。這種差異,造成《老子》在老子的時代,一般的知識分子都是讀不懂《老子》的。

這種情景,我們從歷史上對「亓」字的誤讀,就能感受到。

古代學者最早看到「亓」字的時候,是個字形與「亓」字非常相似的字符。但是,古人不知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

於是,分析這個字符在句子中的作用,發現,這個字符所起的作用,很像是「代詞」,而這種「代詞」在當時就是「其」字。

而與這個字符非常接近的「亓」字,與「其」字發同樣的音,於是,這個與「亓」字非常相似的字符,就被認定為是「亓」字,是「其」字的通假字。

這個字符就被誤讀成了「亓」字。

但是,我們查了一下「亓」字,發現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沒有這個「亓」字,根據學者研究,這個「亓」字出現的時間較晚,大概在戰國時期。

而老子在寫作《老子》時,使用的基本上都是非常古老的甲骨文字,「亓」字在當時,基本上就屬於是一個新字。老子怎麼可能在一個大量使用的字上,用了後世的新字呢?

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判斷,「亓」字是後世學者根據對那個字的字義分析的基礎上,找的一個既與原字形相似,又與「其」字讀音一樣的字。

還是讓我們回到問題的原點,在《老子》中那個與「亓」字非常相像的字,是個什麼字呢?我們先把之前章節中有過「亓」字的段落都找出來。

第二章:江海所以為百浴王,以能為百浴下,是以能為百浴王。聖人之才民前也,以身厚之;才民上也,以言下之。

才民上也,民弗厚也;才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詀。以不靜也,古天下莫能與之靜。

第五章:夜乎奴舍涉川,猷乎奴□四□,敢乎奴客,□乎奴懌,屯乎奴□,坉乎其奴濁。

我們從對第二、五章中所有的「亓」字進行分析,會發現,「亓」字在這裡都表示一種特指的人稱代詞。這種特指就是對「重疊結構世界」人體的特指。

「亓」字在這兩章中,都是特指「重疊結構世界」人體中「隱性人體」及其意識,也就是下圖中的「吾」:

甲骨解《老子》之十四:還原一個被誤讀了兩千多年的漢字

包括「江海所以為百浴王,以能為百浴下」,這裡的「江海」被老子賦予了一種擬人化,所以,這個「亓」字並不是指「江海」,而是指被擬人化的「江海」。既然是擬人化的「江海」,這個「江海」也有「隱性人體」的內在意識,所以是「能為……」。

這個「亓」字在本章中,指的也是「隱性人體」及其意識。

所以,我們下面要做的事情,就非常簡單了,在甲骨文中找一個字,這個字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在甲骨文中表示「隱性人體」。第二個條件,這個字必須與「亓」字高度相似。老子用的必定是這個字!

那麼,有這個字嗎?這個字是什麼字呢?請看下圖:

甲骨解《老子》之十四:還原一個被誤讀了兩千多年的漢字

上圖,這兩個甲骨文字與「亓」字高度相似,這兩個字都是「元」字。

左邊這個甲骨文「元」字,表示的是顯性世界中的人體,所以,下半部的「人」字朝左邊的,而且上面「=」的上下兩橫也是一樣長的。

右邊這個甲骨文「元」字,表示的是隱性世界中的人體,所以,下半部的「人」字朝右邊的。我們之前已經解過不少字,但凡表示隱性世界的,都是朝右的。而且上半部「二」的上下兩橫,是上短下長的結構,特指上面一橫,表示隱性世界。

所以,右邊這個「元」字表示的就是隱性世界中的人體,郭店楚竹書《老子》中所有的「亓」字,其實,都應該是這個甲骨文「元」字。

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鏈接

甲骨解《老子》之十四:還原一個被誤讀了兩千多年的漢字

用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連載中,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