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的父母告诉你: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1974年11月12日,一个震撼世界物理学界,特别是高能物理学界的消息传开了: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发现了“丁粒子”。 这个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76年,丁肇中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成为第三位中国血统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于是,中华民族的声音第一次响彻在诺贝尔奖颁奖大厅,因为他是第一位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讲的获奖者。

丁肇中在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人们问他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儿子的,他的父亲只回答了三个字:“不管他!”

“不管他!”是什么意思呢?是放任自流?不,不管他的意思是尊重孩子的自身发展规律,根据孩子的自身发展情况让孩子自然地发现,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目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丁肇中回忆童年生活时说,“其实,我父母也不管我,他们让我自由发展,这和很多中国的家庭不同。”

丁肇中的父母告诉你: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丁肇中和家人

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都是大学教授。他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兵荒马乱中度过的,一岁多时,抗战正式爆发。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当然,那时使我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正规教育。”他随着父母过黄河,越长江,从日照到南京投靠亲友,后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逆长江而上来到重庆。在此期间,他根本不可能正正规规地进小学读书。

抗战胜利后,他们回到了祖籍地山东。1946年,在山东大学任教的父亲送他到青岛一个德国修女办的教会学校里读书。由于之前他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学习起来相当困难,跟不上学校的教学。

这让丁肇中感到很压抑,去了两天就对母亲说不想去了,母亲立刻为他换了学校。“当时,我对上学没兴趣。到学校看看,不喜欢我就走掉了。到哪儿去?到池塘游泳、到河边捉小虾,四处游荡。”

此后,在丁肇中的人生中母亲总是给他最大的支持,从不强迫他做不喜欢的事情。

我们只要沿着丁肇中成长的足迹,就可以看出他父母对儿子的引导、放手、信任和朋友式的尊重,对于丁肇中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其中也包含着父子情、母子爱、血浓于水的亲情。“我的父母待我恩重如山,他们不但生育了我,抚养了我,更注重教育我,琢磨我,我的成才成器,首先应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启蒙良师。”

丁肇中的父母告诉你: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丁肇中

在烽火遍地的战乱时期,丁肇中没能进小学读书,正规教育无从谈起。

父亲并不着急,只是根椐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了他宽松的学习环境,将科学知识一点一滴地融进日常生活中,夫妻俩白天在大学里当教授,晚上则在灯下教自己的孩子读书。父亲给他介绍牛顿、麦克斯韦、冯·卡门及其他科学家的生平以及他们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丁观海夫妇从不管束儿子,总是激发儿子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各种各样的科学文化知识。

东奔西走的日子,丁肇中在父母的关心和引导下,他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父亲说“不管他”,其实,在知识学习上,父亲是花了很多时间来“管”他的。

丁肇中的父母告诉你: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

丁肇中

1948年冬,他随父母迁居台湾的台中市。丁肇中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中学毕业时,学校保送他去成功大学。他却认为成功大学是二流大学,他一心向往的是进台湾大学,所以不想去,便参加了大学联合考试,可由于英语、国语拖后腿,就名落孙山,最后还是回到了成功大学。此时,他没有灰心。他认为,这次失败并不能代表前程的失败。

没上名牌大学,父亲并不责怪他,相反让父亲看到了他刚毅自信的精神,而是鼓励他面对挫折,今后好好发展。

母亲则鼓励他说:“你要记住一点,不管你学哪一行,你一定要成为那一行的佼佼者。”

1956年9月,20岁的丁肇中远涉重洋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在这里,“身无半文”的他靠着奖学金读完了大学,并于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博士学位。1963年,他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67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教授。从念大学到取得博士学位到开始做科学研究,一般人要10年的时间,由于他异常勤奋,只用了6年时间。

从此,他开始了他的科学研究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