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季羨林,和他的那些朋友圈!​

讓我們一起看看季羨林的朋友圈。

虎文:張天麟(1907—1984),字虎文,山東濟南人。作者的初中同學。1933—1936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德語系學習,後去德國留學;1937—1940年就讀於德國圖賓根大學並獲語文學博士學位;1940—1945年間曾在國民政府駐德國、瑞士使館工作。抗戰勝利後回國。

吳國楨(1903—1984),湖北建始人。1921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學校,時任上海市市長。

俞劍華(1895—1979),原名俞琨,曾用名俞德,字劍華,以字行;山東濟南人。1938年任暨南大學文書兼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是我國著名的中國繪畫史論家、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對我國現代美術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黎東方(1907—1998),河南正陽人,生於江蘇。曾受業於國學大師梁啟超,又曾師從法國史學權威馬第埃教授,學貫中西。

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湖北黃梅人,生於甘肅通渭。中國著名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國學大師。通曉梵語、巴利語等多種外國語文,熟悉中國哲學、印度哲學、西方哲學,畢生致力於中國佛教史、魏晉玄學和印度哲學的研究。時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

徐士瑚(1907—2002),山西五臺人。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教授。

李長之(1910—1978),原名李長治、李長植,山東利津人。1929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兩年後轉哲學系,同時參加了《文學季刊》的編委會。1934年後曾主編或創辦《清華週刊》文藝欄、《文學評論》雙月刊和《益世報》副刊。自清華大學畢業,留校任教。1945年任國立編譯館編審,抗戰勝利後隨編譯館由重慶北碚遷南京,主編《和平日報》副刊。

朱部長:朱家驊(1893—1963),浙江湖州人。中國近代教育家、科學家和政治家。時任民國政府教育部長。

杭立武(1904—1991),安徽滁州人。1923年畢業於金陵大學,192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學位。歸國後受聘為中央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轉任中英庚款董事會總幹事達十數年。1944年任教育部常務次長。兩年後調政務次長。

吳正之:吳有訓(1897—1977),字正之,江西高安人。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1921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1926年獲博士學位。1926年秋回國,先後在江西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任教,1928年秋起任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包括1938年以後在西南聯合大學的8年)。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校長。

樊際昌(1898—1975),1930年受聘為北大文學院教授,心理系主任兼課業長(即教務長)。時任西南聯大教務長。

蔣廷黻(1895—1965),湖南寶慶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外交家。曾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歷史系主任。1935年後從政,在國民政府從事外交事務,時任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署長。

蔣慰堂:蔣復璁(1898—1992),號慰堂,浙江海寧人。中國現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24—1926年,在清華學校兼課。1926年北京圖書館建成,任該館編纂,負責中文圖書編目。1930—1932年,赴德留學,在柏林大學研習哲學,並攻讀於圖書館學院,同時在普魯士邦立圖書館任客座館員。1940年創辦中央圖書館,為首任館長。

屈萬里(1907—1979),山東魚臺人。1945年後,歷任中央圖書館編纂及特藏組主任。

吳組緗(1908—1994),原名吳祖襄,安徽涇縣人。20世紀著名作家。1929年秋進入清華大學經濟系,一年後轉入中文系,他曾與林庚、李長之和季羨林並稱“清華四劍客”。

金兆梓(1889—1975),浙江省金華人。著名語言學家、文史學家。

章用(1911—1939),湖南善化人,生於英國。章士釗先生二子,在德國哥廷根大學修讀數學、物理學、化學、哲學、拉丁文,是作者留德期間在哥廷根的好友。

賀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哲學家、哲學史家、黑格爾研究專家、教育家、翻譯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9年考入清華學堂,1926年赴美國留學,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30年轉赴德國柏林大學專攻德國古典哲學。回國後長期任教於北京大學哲學系,並在清華大學兼課。

王靜如(1903—1990),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民族研究專家。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後赴法、英、德等國學習,研究語言學、中亞史語學、印歐語比較語言學及漢學等。回國後歷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研究員和中法大學教授,燕京大學語言學教授和中國大學文學院研究院導師等。對吐火羅語有相當的研究。

羅常培(1899—1958),字莘田,號恬庵,筆名賈尹耕,齋名未濟齋,北京人。語言學家、語言教育家。歷任西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所長。

初大告(1898—1987),山東萊陽人。1934年秋,赴英國劍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語音學。1938年回國後至1949年,歷任河南大學英文教授、重慶復旦大學英文教授兼教務長、中央大學英文教授。

葉以群(1911—1966),原名葉元燦、葉華蒂,筆名以群,安徽歙縣人。文藝理論家。曾任《北斗》、《上海文學》、《收穫》等雜誌的主編或副主編。1947年在上海創辦新群出版社,出版文藝類叢書。

楊晦(1899—1983),原名興棟,後改名晦,遼寧遼陽人。現代作家,文藝理論家。1946年任教於上海幼稚師範專科學校。

駱賓基(1917—1994),祖籍山東平度,生於吉林琿春。作家。1940年代,他輾轉於桂林、香港、重慶、上海等地從事文學活動。

施蟄存(1905—2003),名德普,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等,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

李白鳳(1914—1978),原名李愛賢,筆名鶉衣小吏、李白朋、李逢、李木子、石山長。祖籍北京,生於四川,定居開封。我國現代的著名學者、書法家、篆刻家、作家、詩人、教授。1946年至1949年,在上海財政局任職,並積極從事文學藝術創作,發表大量的文章,經常和臧克家等同志參加各大學的詩歌朗誦會。

鄭曼(1919—2009),浙江台州人,資深出版人,臧克家夫人。

陰法魯(1915—2002),山東肥城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古典文獻專家,音樂史、舞蹈史專家。

孟真: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朱光潛(1897—1986),筆名孟實、盟石,安徽桐城人。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

鄧恭三:鄧廣銘(1907—1998),字恭三,山東臨邑人。歷史學家。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系,留校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和史學系助教。1943—1946年任復旦大學副教授,1946年到北京大學執教,曾為歷史系主任。時任校長室秘書。

姚從吾(1894—1970),河南襄城人,中國歷史學家。1922年夏,由北京大學選派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29年,任波恩大學東方研究所講師。1931年,任柏林大學漢學研究所講師。1934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36年兼歷史系主任。

楊丙辰(1891—?),河南南陽人。1913年留學德國,30年代初為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教授,是作者的德文老師。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現代詩人,翻譯家,教授。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學德國,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西南聯大外語系教授。時執教於北京大學西語系。

楊翼驤(1918—2003),山東金鄉人。教授,史學史專家。時任北京大學史學系助教、講師。

隋樹森(1906—1989),字育楠,祖籍山東招遠,生於北京。元曲研究專家。

劉時平(1915—1999),內蒙古包頭人。1946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時任北平《益世報》採訪主任。

毛子水(1893—1988),名準,字子水,以字行,浙江衢州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留校任史學系講師。1922年與姚從吾等人同赴德國入柏林大學專治科學史,1930年回國任教於北京大學史學系,講授科學史、文化史等課程。1932年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

鄭華熾(1903—1990),廣東中山人。光譜學家、物理教育家。1928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同年赴德國留學,1930年到哥廷根大學進修量子力學理論。1934年在奧地利獲工學博士學位。1935年回國,1936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後歷任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時兼任北京大學教務長。

常鳳瑑(1910—2002),字鏤青,筆名常風,山西榆次人。1929年秋考入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系,1946年至1952年在北京大學西語系任教,是“京派”重要作家、書評家。

周祖謨(1914—1995),字燕孫,北京人。中國文字、音韻、訓詁、文獻學家。時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Waldschmidt:恩斯特·瓦爾德施米特(ErnstWaldschmidt,1897—1985),德國佛教、印度學家。1935年作者留學德國哥廷根大學,從恩斯特·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學梵文、巴利文和佛學。

徐燕蓀(1899—1961),原名徐存昭,齋號霜紅樓、寒水堂、歸燕樓等,河北深縣人。擅長中國畫,許多作品被美術館與博物館珍藏。原北京中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王森田:王森(1912—1991),字森田,號雨農,河北新安人。現代著名藏學家、宗教學家、因明學家、古文字學家。1931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印度哲學和佛教哲學,師從湯用彤、周叔迦先生。1935年畢業後留校做湯用彤的助手,1946年任北京大學文學院東語系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等。一生專治藏傳佛教、藏傳因明學和藏族史,精通梵、藏、英、日等文字。

陳福田(Fook-TanChen,1897—1956),出生於夏威夷,外國語言學家、西洋小說史專家。1923年起執教於清華大學。曾任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主任、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主任。

Haloun:古斯塔夫·哈隆,作者留德初期時任哥根廷大學漢學研究所所長,後任教英國劍橋大學。

馮文潛(1896—1963),字柳猗,河北涿縣人。早年曾留美,後為南開大學外文系教授、校圖書館館長、天津市歷史博物館館長,是周恩來在南開中學時的同學,馮至的叔叔。

鄧嗣禹(1905—1988),字持宇,湖南常寧人。漢學家,歷史學家。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後留學哈佛大學,與林語堂、陳寅恪等同為哈佛燕京學社成員,師從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先生,於1942年獲博士學位。

任繼愈(1916—2009),山東德州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193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39年考取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師從湯用彤和賀麟教授。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

石峻(1916—1999),湖南永州人。著名的中國哲學史專家、佛學家、教育家。1934年考入北大哲學系,1938年留校任教,擔任其導師湯用彤的助手。

田價人(1904—1997),又名田緒範、趙範。

餘冠英(1906—1995),江蘇揚州人。中國古典文學專家。193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等校任教。

許駿齋:許維遹(1900—1950),號駿齋,山東威海人。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古籍研究專家。1932年畢業於北平大學中文系,後任教於清華大學。

畢樹棠(1900—1983),山東文登人。曾在清華大學圖書館、清華文學院任職,埋頭於清華圖書館工作60餘年,被清華師生譽為“活字典”。

馬堅(1906—1978),字子實,雲南箇舊人,回族,伊斯蘭教學者。1931年被選送埃及學習,其間著文《中國回教概觀》,譯《論語》為阿拉伯語。回國後主要從事《古蘭經》及阿拉伯文著的翻譯工作。1945年後,先後任雲南大學、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教授。

向覺明:向達(1900—1966),字覺明,湖南漵浦人。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譯員、北平圖書館編纂委員會委員兼北京大學講師;1935年秋到牛津大學鮑德利(Bodley)圖書館工作;在英國博物館檢索敦煌寫卷和漢文典籍;1937年赴德國考察劫自中國的壁畫寫卷;1938年回國後任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掌北大圖書館。

馬松亭(1895—1992),名壽齡,以字行,北京人,回族。中國現代伊斯蘭經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著名伊瑪目(教長)。1930年代參與創辦並主持北平成達師範學校和北平回教經學院;1949年後任中國回民文化協會副主任、中國伊斯蘭經學院副院長、名譽院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主任、副會長等職。

袁同禮(1895—1965),字守和,河北徐水人,生於北京。著名圖書館學家,目錄學家。北平圖書館(即今國家圖書館)的奠基者,中國現代圖書館事業的先驅。1929—1948年任國立北平圖書館副館長和館長。1949年後赴美國定居。

鄭昕(1905—1974),安徽廬江人。1927年赴德國柏林大學哲學系學習。回國後,曾任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畢生從事西方哲學的教學與研究,對康德哲學研究尤深。

廢名:馮文炳(1901—1967),筆名廢名,湖北黃梅人。現代小說家,在文學史上被視為“京派文學”的鼻祖。1929年受聘於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任講師,時任北大國文系副教授。

鄭用熙(1927— ),浙江台州人。1946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5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分析中心主任和化學系離退休黨支部書記。

馬祖聖(1911—),廣東中山人。1934年清華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193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攜帶大量重要的資料和儀器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1949年夏移居新西蘭;1954年被聘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副教授,1958年晉升為教授。

牟有恆:牟安世(1924—2006),曾用名牟有恆,四川富順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抗戰時期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1947年7月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史學系。

衛德明(HellmutWilhelm,1905—1990),德國人,生於青島。著名漢學家,是德國漢學家衛禮賢之子。時任北京大學教授,並主持北京德中學會工作。

莊孝德(1913—1995),山東莒縣人。實驗胚胎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1935年畢業於山東大學生物系,1936年赴德國墓尼黑大學深造,193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2年轉到德國弗萊堡大學任助教,1945年獲得在大學授課資格,升任為講師。1946年底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動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王利器(1912—1998),重慶江津人。著名國學大師。曾任四川大學、成華大學、北京大學、政法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在北京大學任教時,講授《史記》、《莊子》、《文心雕龍》等史籍,逐漸成為有名的國學專家。一生著述宏富,逾兩千萬言。

黃明信(1919—?),湖北沔陽人。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20世紀40年代任華西邊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長住拉卜楞寺從事藏傳佛教文化研究。

牛人季羨林,和他的那些朋友圈!​

週一良(1913—2001),安徽東至人,生於山東青島。歷史學家。1939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遠東語文系主修日本語言文學,並學梵文。1944年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唐代印度來華密宗三僧考》(英文)在歐美佛教史學界頗受重視。從40年代起就留意於中國佛教史及敦煌文獻。在敦煌研究方面,參加了關於變文俗講的討論,考訂了若干寫本文獻和敦煌文學作品中詞語,並曾協助《敦煌變文集》的編校工作。時任燕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陳援庵:陳垣(1880—1971),字援庵,廣東江門人。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

邵循正(1909—1972),福建侯官人。中國歷史學家,在蒙古史研究方面有傑出貢獻。時任清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容肇祖(1897—1994),廣東東莞人。我國著名中國哲學史研究專家、民俗學家和民間文藝學家。時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何思源(1896-1982),山東菏澤人。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時任北平市市長。

汪敬熙(1898—1968),浙江杭州人,生於山東濟南。小說家,中國現代生理心理學家。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與傅斯年等同為新潮社的主要成員,在《新潮》上發表短篇小說,並參加新文化運動。1920年赴美留學,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先後任河南中州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教授。1934年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長。

錢端升(1900—1990),字壽朋,上海人。中國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歷任清華大學、中央大學、西南聯大、哈佛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

岑仲勉(1886—1961),學名銘恕,字仲勉,別名汝懋,廣東順德人。歷史學家。撰著《佛遊天竺記考釋》,於1934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Prof.Sieg:西克教授,德國語言學家,作者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的老師。

Prof.Siegling:西克靈教授,德國語言學家,與西克教授共同通讀吐火羅語殘卷,於1921年合作出版《吐火羅語殘卷》(TocharischeSprachreste),1931年合作出版《吐火羅語語法》(TocharischeGrammatik)。

錢寶琮(1892—1974),浙江嘉興人。數學史家,數學教育家。1911年獲英國伯明翰大學理科學士學位。1925—1927年任南開大學數學系教授,1927—1928年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後為中央大學)數學系副教授。1928—1956年任浙江大學數學系副教授、教授,其間曾任數學系主任,又曾兼任湖南藍田師範學院數學系代理主任。1956—1974年任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身)一級研究員,《科學史集刊》主編。對中外數學比較和中外數學交流,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在《中國數學史》中,他列舉出14項證據來說明中國數學對印度數學的影響。

牛人季羨林,和他的那些朋友圈!​

餘嘉錫(1884—1955),字季豫,湖南常德人。當代著名目錄學家,古文獻學家。曾任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國文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委員等職。

潘家洵(1896—1989),江蘇蘇州人,中國翻譯家。

王岷源(1912—2000),四川巴縣人。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是作者的清華同學。1938年入耶魯大學,先後在該校語言學系及英文系學習研究。1946年回國後在北京大學西語系任教授,直到退休。

鋼和泰(Alexander von Stael-Holstein,1877—1937),俄國男爵,漢學家、梵語學者。後寓居中國,任教於北京大學,著名學者陳寅恪與胡適都曾跟從鋼和泰學習梵文。

《甘珠爾》:意譯為教敕譯典,也稱正藏譯典,為西藏所編有關佛陀所說教法之總集,包括經藏與律藏兩大部分。

張政烺(1912—2005),山東榮成人。我國著名的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專家,在古文字學、古文獻學等領域有很高的造詣。1946年曾受聘到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授。

Bagchi(PrabodhChandra Bagchi,1898—1956),中文名師覺月,印度佛學家、漢學家。通曉古漢語、梵語和中亞語言,專門從事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到中國留學時,任北京大學訪問教授。當時接待、照管這位印度學者的任務,胡適全權委託給了作者。

鄭天挺(1899—1981),福建長樂人。曾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總務長,北京大學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長。

陳雪屏(1901—1999),江蘇宜興人。1920年進入北京大學的預科班,1922年至1926年在哲學系修讀,主修心理學,1926年至1929年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研究所進修。1930年回國,在東北大學擔任教育心理系主任。1931年返回北平,曾在北大理學院心理系任教。

張東蓀(1886—1973),浙江杭州人。現代哲學家、政治活動家、政論家、報人,曾任中國民盟中央常委、秘書長。

梅貽寶(1900—1997),天津人。1928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受聘於燕京大學,歷任註冊課主任、教務處主任、講師、教授、文學院院長、成都燕京大學代校長、美國愛荷華大學東方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長、臺中東海大學教授等職。與其兄長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教授齊名。

汪殿華(1910—1987),江蘇常熟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自費赴德國柏林大學藥學系深造,1936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醫學院藥科教授。

燕樹棠(1891—1984),字召亭,河北定縣人。中國現代傑出的法學家和法律教育家。1914年畢業於北洋大學,1915年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學習,1920獲得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21年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暨主任,武漢大學法律系教授暨主任,清華大學法律學系、政治學系教授暨法律學系主任,西南聯合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暨主任等。

張星烺(1888—1951),江蘇泗陽人。歷史學家,對中西交通史有深入研究。曾任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講授《中西交通史》等課程。還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校兼課。著有《中西交通史料彙編》。

葉企孫(1898—1977),上海人。中國卓越的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建人之一。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2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後,歷任國立東南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副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系主任,西南聯大理學院院長。與潘光旦、陳寅恪、梅貽琦並稱為清華百年曆史上的四大哲人。

鄭昕(1905—1974),安徽廬江人。1927年初就讀於德國柏林大學哲學系,1932年秋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

楊業治(1908—2003),生於上海。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1931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德語系文學碩士學位。1931年至1935年在德國海德爾堡大學日耳曼語文系從事研究工作。回國後,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李廷揆(1916—2000),河南葉縣人。1941年8月至1947年7月,分別在西南聯大、雲南省立英語專科學校、中法大學、北京大學任教。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的創始人之一。

孫樹本(1911—2002),浙江紹興人。數學家,北京理工大學教授。1935年畢業於北大數學系,留校任教。抗戰期間任教於西南聯大。1950年調入華北大學工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任教授。

徐仁(1910—1992),安徽蕪湖人。著名古植物學家,中國孢粉學奠基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副教授。

蔣碩傑(1918—1993),湖北應城人,生於上海。1946年曾任北京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陳師曾(1876—1923),又名衡恪,江西義寧人,生於湖南鳳凰。1902年與其弟陳寅恪同赴日本留學,歸國後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善詩文、書法,尤長於繪畫、篆刻。被公認為民國初年北京畫壇最有名望的畫家。

翁獨健(1906—1986),原名翁賢華,福建福清人,史學家、教育家。曾先後任雲南大學、北平中國大學、燕京大學等校教授,燕京大學教務長、代校長等職。

鞠思敏(1872—1944),名鞠承穎,字思敏,山東榮成人,教育家。創辦了正誼中學,因其畢生致力於教育,被譽為山東的蔡元培。

唐蘭(1901—1979),浙江嘉興人。著名文字學家、歷史學家、青銅器專家。曾任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同時任西南聯大中的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導師。時任北大教授,代理中文系主任。

牛人季羨林,和他的那些朋友圈!​


這本日記忠實地記錄了季羨林先生從1946年5月1日香港開始,輾轉上海、南京、北平、濟南等多個城市,拜訪朋友、赴北大任教、回濟南家鄉探親等的日常生活、遭遇見聞、讀書寫作和所思所想,頗具史料價值。

年輕的季羨林的日記裡,記錄了這一階段他和他的親友老鄉、清華同學、北大同事以及社會名流的交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