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浦東讀書

安 敏

我在浦東讀書

在上海浦東小住,沒想到不遠處就是浦東圖書館。從小就在圖書館泡大的我,當然是一頭就撲了進去。

我在浦東讀書

幾十年前,我作為青年作家到上海採風,最令我開懷的是“上海大世界”。那是窮鄉僻壤的小夥子頭回開洋暈,一排哈哈鏡就把我樂翻了天,寫下過散文《世界,是青年的》。這個記憶一直保存到現在,被眼前的浦東圖書館刷新了。

我在浦東讀書

小時候的圖書館啟蒙過我的人生,那是湖南新化小縣城的圖書館。文革期間,圖書館閉館的很多,因為很多文藝作品給打成毒草被銷燬了或封存了。而新化縣圖書館是文革期間開館最早的,曾經作為新生的社會主義文化陣地上過《人民日報》。那時候在我眼裡,圖書館是好大一個世界啊。其實也就是老街上一處很簡陋的場所,進門是借書處,旁邊一報刊閱覽室,往裡邊走一個藏書庫。樓上也是藏書,那是被打倒、封存不能再借閱的。我那讀新化師範的滿爹、後來的作家安鵬翔,常常泡在圖書館,館長毛澤潮喜歡上了他,他就常常帶我去。毛館長也喜歡上了我,發展我成了圖書館的義務圖書管理員。我上學之外的時間,幾乎就都在了圖書館。館裡每次買回來的新書,我都幫著造冊登記,因此學會了圖書的分類。現在我自己的藏書,全部都按標準的圖書分類法登記在冊和分類上架。後來呢,在歲月的更替中我也去過地方的一些圖書館,卻日見蕭條,沒有幾本書也沒有幾個人。有的甚至把場地出租做生意了,國有企業的圖書館則隨著企業改制一個個消失,藏書一車一車往造紙廠送,也有很多流落街頭。我就在大街上的書攤還有“孔夫子舊書網”淘過很多蓋有各種圖書館的舊書。

我在浦東讀書

走進上海浦東圖書館的時候,我覺得眼前陽光燦爛。而且格外燦爛。

沒想到在時下這新都市的拓展中,浦東能設計這樣大規格的一座圖書館。全國各地都在擴城,都在搞開發區,有多少地方考慮了要建個圖書館呢?建了圖書館,又會拿出多少錢來添置圖書呢?

我在浦東讀書

這浦東圖書館拿過來的錢就不是小數了。館裡的藏書十分豐富,閱讀功能十分完善。全方位開放,所有藏書都直接展示在讀者面前。這麼大一幢建築,我搞不清有多少平方,只看到書的世界無比遼闊。一樓是公共檢索區,二樓是少兒圖書館,三樓四樓是普通文獻借閱部,五樓是參考文獻服務區,六樓是數字化文獻和音像閱覽區。還在附一樓設有庫藏文獻閱覽室、珍善本庫和文獻庫。

我在浦東讀書

三層和四層是層層疊疊的書架和環繞四周的閱覽桌,寬敞而明亮,氣魄而溫馨。各類圖書、期刊、報紙,以清晰的指南為讀者提供查閱方便。書架的佈局是階梯式的,就應了高爾基那句名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五樓的文獻區依然是書的海洋,但這些書的裝幀、開本、紙張及印製就不一般了,檢索價值更不同一般,很多的書籍在外邊很難看到。這裡的文獻也一律開架,任意瀏覽。為方便讀者,還分了細類,藝術文獻、生活與時尚文獻、航運文獻、法律文獻、金融文獻和教育信息、國際博覽、城市治理等,都有清晰的分區。除了各類史料和研究性書籍之外,上海市的所有文件、資料和政府信息,也都可查閱到。

我在浦東讀書

我在浦東讀書

坐在圖書館讀書是一種享受,是撲進知識海洋的快感。而這種快感是心靈深處的潛流。一走進來,你整個的心就會徹底地安靜下來。這裡除了書頁的翻動聲,不會有任何雜音。與商場與娛樂場所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這裡全天候開放,中午不打盹,晚上不熄燈,週末不關門。給予讀者的需求功能也十分齊全。一樓和附一樓有展覽大廳和多個報告廳,兒童圖書館設有培訓室、語言培訓室、多媒體教室和小讀者活動室。數字化服務區還給你準備了音像鑑賞室。除此之外,還有空間很大的餐廳和休息廳,還設置了視障者服務中心。圖書的借閱十分方便,都可以“自助”,一次可借十本,28天。

我在浦東讀書

每天的開館時間是上午九點。有一天我提前到了,見門口排起了長隊。讀書人還是讀書人,這應該是圖書館門口的風景。圖書館大廳的正中,就立著孔子的塑像,大屏風上是孔子的“禮”言:禮者,天理之節序,人事之義則,做有禮為賢士,執禮為恭人。尊親、敬長、敦戚、睦鄰而禮成。

我在浦東讀書

我看到來圖書館讀書的人,大多是年輕人,身上大多有挎包或揹包,不論是步入還是走出,也都是匆匆身影。這個時代,年輕人似乎都在往大都市跑,也都知道大都市生存的艱辛。我想,他們不僅僅是追隨大都市的就業平臺,更是追隨這裡的文化沉積。歷史文化的豐厚能薰陶人,成就人。這些年來的小城市總有這樣的現象,一些父母想方設法為孩子找了一份工作,大部分安於現狀了,小部分卻離開了。也許是小城的工作太安逸,生活節奏太緩慢,四面八方包圍的麻將、OK也太喪志,人事關係中的裙帶拉扯更是糾結。就想為自己的生存換一個“打開方式”,就辭職了,去尋找有奮鬥刺激的天地。就在上海啊北京啊廣州啊打拼。這裡的人,精力都花在“打拼”上,打拼包括不斷地讀書。不努力幹,工作保不住;知識不充電,文化不提質,工作趕不上趟。打拼狀態也是一種文化狀態,圖書館的氣息,就是一個城市文化與經濟相融的氣息。

我在浦東讀書

這種氣息,讓城市充滿活力與魅力。在我們生活的那些小城裡,總感到閱讀的人越來越少了,新華書店少有人進了,圖書館冷落了。可我在北京的新華書店看到,購書者依然絡繹不絕。現又在浦東圖書館看到,閱覽桌前無空位。就想啊,這讀書還是需要氣氛的,是與一個城市的文化積澱、文化層次、文化培育與經濟發展和社會能量中的文化需求、文化投入相關的。

我在浦東讀書

年輕時我看到的“大世界”是當時的“上海青年宮”,其前身是1917年建造的以遊藝、戲曲為主的娛樂大世界。那次我看到了朝氣蓬勃的上海。而今在浦東圖書館,我閱讀著這種朝氣蓬勃的底蘊。所以每回走進浦東圖書館,我就會翻開上海這頁書,好好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