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類要》歸脾湯心脾同治、重點補脾、氣血兼顧

這個方所主治的證候是心脾兩虛,具體來講是脾氣虛和心血虛。脾氣虛這是為主的,心血虛主要反映在不能涵養心神,所以心脾兩虛它體現治法裡邊是心脾兼顧,補益心脾,益氣養血兼顧,是這個特點,這是主治的第一條。因此在臨床表現裡邊它會有一組基本的脾氣不足的表現,比如食少,四肢無力,體倦乏力,飲食減少,面色萎黃或萎白,舌質淡,這個反映出氣虛的特點。

《正體類要》歸脾湯心脾同治、重點補脾、氣血兼顧

至於出血證來講,理論上各種氣虛不攝血,以脾氣虛為主的這類不攝血都可以使用。但在臨床上以下部出血為主,所以便血、尿血、崩漏、月經過多,這類作為脾氣虛、脾不統血這個類型的,可以使用。所以往往出血,血質比較清稀,血色比較暗淡,反覆發作,雖然來勢不猛,慢性病中間拖時間可以挺長,而且這個方也能用於這種皮下出血紫癜,這類也可以使用。所以在內科、婦科方面這個血證也是經常使用的,它的機理就是通過益氣為主,益氣來固攝,益氣攝血,脾不統血,這是歸脾湯證兩個主治。

這兩個主治實際上核心氣虛還是個比較突出的,整個這個方補氣力量較大,相對養血力量是第二位的,它是通過益氣來達到生血的,那氣虛以後不固攝才出血,氣虛生血不足才血不養心,關係是這樣的。所以總體是脾胃氣虛,脾氣虛,脾失健運,不能化生血液,心血不足,那就造成心神失養、心體失養。脾胃氣虛以後呢,脾不統血造成這類出血。

《正體類要》歸脾湯心脾同治、重點補脾、氣血兼顧

這個方用藥它是益氣補血兼顧,應該說益氣為主的,用藥來說。健脾養心,心脾同治,是健脾比較突出的,所以後來用這個方改造,比如用於脾不統血這一類,可以把這類養心安神的就不用,然後增加一些止血的藥物,也體現出這靈活運用當中這個方自身還是以補氣為主的。

這張方仍然是用那個四君子湯為基礎,用來補氣加黃芪。加黃芪,人參、黃芪同用,補脾肺之氣,增加補氣生血的力量,也是四君子湯加黃芪是以往配方當中,補脾肺之氣一個常用的組合了。這裡茯苓可以改為茯神。後來有些書裡載的歸脾湯本身用的茯神,原方用的是茯苓。在臣藥方面可以看作兩組,龍眼肉、當歸是補血為主,龍眼肉也能養心;酸棗仁和遠志都有酸收,有安神定志的作用,酸棗仁也能養血,養肝血,和遠志合用是常用的安神定志,這個組合。所以臣藥方面,體現了養血安神為主的。木香這味藥,有些方論裡談,認為木香可以去掉,認為木香行氣力量較強,一般這個方里少用,用要用;有些認為配木香尤妙,尤其好,是由於全方,像這類方發揮作用呢,應該說療程比較長,作用慢性疾病,所以用人參、黃芪、白朮這類,當歸是用時間長,可以有溫燥的特點,或者壅滯的特點。所以這個方里用點少量木香來疏通氣機,並不是要它來行氣止痛。疏通氣機主要是全方可以補而不滯,帶有通補的特點。生薑、大棗調和氣血、調和脾胃。甘草調和藥性,又能幫助人參、黃芪、白朮益氣補脾。所以這個方體現一種時方了,照顧的面很寬,各個方面都照顧到了,成為一個常用方了。臨床上很多治慢性疾患都用丸劑,所以歸脾丸,人參歸脾丸,歷來這幾十年過去藥廠傳統都生產這個藥。

《正體類要》歸脾湯心脾同治、重點補脾、氣血兼顧

在配伍方面,體現了一個心脾同治,重點補脾。氣血兼顧,我們前面講了重點補氣。心脾同治,治脾為主;氣血並補是補氣為主。這配伍特點第三個,補氣養血方中佐以木香,使全方補而不滯,這是這個方配伍當中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在運用方面,它心悸失眠,體倦食少,用這兩個來反映心脾兩虛,心脾同病,氣血不足;便血、崩漏是反映的出血,氣虛不攝血的出血;舌淡,脈細弱是反映出一般的氣血不足的佐證。

臨床運用,這裡提供了一些關於血證的一個常用的配伍藥物。因為崩漏偏寒的,氣虛基礎上陽氣不足偏寒證,那就要增加溫澀的力量,所以炮姜炭、艾葉炭,都偏溫,有溫澀,增加這種溫澀止血的作用。偏熱的,要用寒涼涼澀的方法,加生地炭、棕櫚炭以及阿膠珠是既能養血,又能止血的,用阿膠。阿膠這個炒珠,它可以少滋膩。至於像血小板減少這種紫癜、皮下出血,可以加紫草、仙鶴草一類,這類既能夠涼血,或者收澀止血,又不留瘀。民間的,或者想辦法,大棗、花生衣也是常用來止血的。至於再障很多都涉及到腎,要用除了阿膠可以滋腎,同時能止血,肉蓯蓉、補骨脂這類都涉及到,往往用來溫腎,增加溫腎補精的作用。

根據鄧中甲講方劑學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